发信人: fwysky(无衣)
整理人: gangfeng_20000(2001-05-29 19:20:23), 站内信件
|
西汉故事随笔
——倚风山庄风无衣·(BBS以外载体转载请先行征得在下同意)
伫足关中平原,遥想古老的西汉王朝,于我,似乎已是一种必然。吸引我从洞庭之南风尘仆仆的来到这片古老的平原,缘由只有一个,我常常听到吹往西域的风沙、有如史诗般的故事、绝代英雄的高歌,在这里的天空中回荡着,历千年而不散。这是一种召唤,我不得不来。
只是,霸上的杨柳早已老去,鸿门的宴席已散了几千年,就算我来了又能如何?当年形胜之地,富饶关中,今日已是破败不堪;昔日西汉天朝,诸夷之王,今天已沦为二等强国。世事如此,你让我上哪去找那不散的魂魄?
并非是我倦怠。
苍天可以做证,我无一夜不在呼唤那古老的英灵。大地可以做证,我无一刻不想恢复这片土地的尊严。
精卫填海,我取其志;鲁迅呐喊,我取其行。
谨以此数篇,祭奠那犹在飘荡的灵魂。
西汉故事随笔之一 秦时明月—— 一个忘却的名将
本不应将他归入这个专写西汉的随笔。可是我在谈起那段历史时无法不想起他。一个空前强大的王朝最后的一位名将,一个注定的悲剧人物。
在那个时代,因为还有一位更辉煌的英雄的悲剧存在,后世的人们自是无法再记起这位章少府章邯将军。就算是提到他的名字,也是不屑一顾的说声:“降将”。
一位名将留给人们的记忆只是他的败绩,他的投降,这实是一种真正的悲哀。
历史也的确如此记载着,巨鹿而败于项羽,开始了西楚霸王的威名;陈仓而败于刘邦,从此揭开了西汉王朝的序幕……
虽然他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也曾是一个叱咤一时的人物,可是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班固,都不曾把他放在心上,连一个列传都没有。如今我们想来了解一下这位大秦最后的名将,竟然只能在别人的列传中断断续续看到他的一些事迹。历史也未免太过于无情了。
有谁知道,崤山的那个晚上,本才是章邯最辉煌的时刻。
二世昏庸到了极点,张楚陈胜的军队三路出兵,主力周文快要打到咸阳了,他才不得不面对大秦已快崩溃离析的现实,徒呼:“奈何?”章邯于此时献策,赦骊山徒,组成军队击楚,几乎一手扭转乾坤。
当时,周文是陈王帐下第一大将,独统西征秦朝的大军,车千乘,卒数十万,不但名动天下,而且本人实际上也是极有用兵才华的人。章邯出兵,一战而周文败却,再战曹阳,又败之,三战渑池,大破之,逼得周文自刎,楚军溃散。从此陈胜的张楚一步步走向深渊。
紧接着,章邯破田臧、李归、邓说、伍逢,杀陈柱国房君,又进攻张贺的部队,陈胜亲自监战也无济于事,张贺战死,陈王不得不跑到汝阴,最后终于为部下所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最终因为一颗名将的存在而成了短暂的流星。
但是战事还在继续。
秦朝的灭亡的原因并非是因为武功不显,是真正的“非战之罪也”,所以也不可能因为一次战争的胜利而得已挽回。
李斯曲迎上意,从此官吏以杀人多为忠,以税民多为明,政事更加残酷。赵高以奸计杀冯去疾、李斯、冯劫后,大秦已不可救药了。天下名臣,唯余章邯一人。就在这种时候,赵高还逼得章邯杀死自己在咸阳的小儿子免祸。真不知章邯苦心经营,出生入死,所为何来?
战争已是很愚蠢,不打胜则毫无意义。
项梁为陈王复仇,别将朱鸡石、馀樊君又被章邯打败。章邯开始引兵攻魏王。齐楚联军与陈王故将周市救魏,在临济被章邯打得大败,齐王、周市都死在秦军刀下。魏王投降后自焚。齐的田荣跑到东阿,被章邯围追堵截,惶惶不可终日。要知道,田荣日后是第一个敢对抗西楚霸王的人物。
到了那一年的七月,战事开始有了变化。武信君项梁亲自带兵来救田荣,在阿下章邯首尝败绩。然而接着在濮阳,章邯又破楚军,重振声威。项梁不得不请齐、赵二国共同发兵,一起对付章邯。然而齐国不肯出兵,没过几天,定陶一役,陈王死后天下诸侯的又一领袖人物兵败而死,对手正是章邯。当时天下震动,人心不安,项羽、刘邦、吕臣辈不得不退守彭城。
这时候,章邯犯了他用兵生涯中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错误。他没有把刘项这些楚国的“残军”放在眼里,虽然,当时这两个人物的确不值得他放在眼里。但是天下共击秦,领袖者楚也,他不一举灭楚而北上渡河击赵,实是很大的战略失策。
北上路上破赵,夷邯郸,围赵军于巨鹿。终于拉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的帷幕。我不知道,如果他先能知道一个绝代英雄将在巨鹿成名,他会不会继续这么做。是当时就一举而攻楚,不给楚国和这个英雄喘息之机呢,还是仍然选择在巨鹿和这个英雄一决雌雄?
不管怎么样,巨鹿之战开始了。章邯让王离带兵围攻巨鹿,自己亲自守护粮道,各国诸侯十数只军队,无人敢缨其锋。便是如陈馀、宋义这样的智者,也以为赵必败无疑,不敢出来送死。然而做为西楚霸王的项羽诞生了。
破釜沉舟,九战九胜,章邯遭遇有生以来的大败,却并未自乱阵脚。仍能在棘原与项羽军相持。
然而这个时候,秦二世的旨意来了,责怪他的失败。他让长史欣入咸阳请事,居然三日不得相见。长史欣知道不妙,抄小路回来,赵高果然派人在官道上追杀他了。陈馀也写信给章邯,让他想想白起、蒙恬的下场。
章邯的功劳不在白起、蒙恬之下,以秦国的历史来看,自然是要死得比他们俩个更惨的。何况还摊上了二世、赵高这样的好主子。加上接下来两次败于项羽,外忧内患,终于投降。
以项羽的残暴,会怎么样对待章邯这样的杀叔仇人?
虽然当时名义上的借口是“粮少而受降”,但是项羽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从许多的史料来看,项羽从受降到封王,对章邯绝对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情。只有英雄才能认同英雄的价值。于是章邯由降将而受封为雍王,成为后来的三秦之首。
这时另一件惨案发生了。这也是章邯倍受指责的另一个原因。
项羽因为秦军降兵阴谋做乱,居然坑杀秦卒二十余万!长平的报应来了。
以项羽的为人做出这样的事并不奇怪。可是章邯这个降将首领、秦朝故将却要为此而背负骂名。不仅当时为秦人所恨,千年之后,犹受非难。
只是却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章邯曾参预其事。他以一降将的身份,是不是能阻止这件惨事的发生,是不问可知的。他所做错的事只有一件,他不应当独活的。以那种情况,他唯有一死以谢天下。
做为一个道德上的人,章邯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当时的他,没有信奉儒家道德的必要。他所求的只是自己的功名事业,荣华富贵。最多,守一个信字就行了。他其实没做过什么失信的事。背叛秦朝实在是逼不得已。秦民恨他固然是理所当然,然而于他自己,只怕却也是不会感到于心有愧的。事实上,当时除了秦的百姓,天下人并不否认他们的。从刘邦后来招降了塞王、翟王就可知道,如果天下都不容他们,以刘邦的善于收买人心,他们是不能活下来的。
所以,虽然秦国的百姓恨他,但他还是心安理得的做了雍王。
这是项羽对付刘邦的第一道防线。
这道防线没有起太大的作用。章邯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他这次碰到的是刘邦和韩信。前面那个也罢了,论到打仗,本事平平,后面这个,章邯碰到了只好自认倒霉。
于是一败陈仓,二败好畴,三败废丘。最终在废丘兵败时自杀。
章邯的死,是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本知道他绝不会投降刘邦的。原因也没什么,只是我感到他所作所为,不失英雄之气,先降项羽再降刘邦,这样的行为则类似于小人了。所以在读《汉书》时虽然我找不到他的最终的下落,但是还是坚信他不可能降汉。
名将自有名将去处。
废丘遭汉军水攻而败的时候,正好是汉高祖二年,汉朝的朝阳刚刚升起,大秦王朝的最后一轮明月不得不走向他的归宿。
这应当是一种宿命吧。
---- 公正在哪里?
良心在哪里?
倚风山庄风无衣前来拜访!
http://luoyu.363.ne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