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5), 站内信件
|
初悟《六祖坛经》(16)
☆☆☆个人意见☆☆☆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
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六祖解说般若,般若是智慧,是大智慧。和我们现在说的智慧不同,现在说的多是智力等的。是聪明才智。
但六祖解说的智慧,是大智慧,是到“彼岸”的大智慧。在唐朝时被译成是智慧。
#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
如不是可以度人到“彼岸”的智慧,就不是般若。就算你在世间得到再多的学识,也不说你有大智慧。
[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这大智慧是自性生出的。不是学来的。
六祖本身就是不识字的,用现在话说是个文盲,但他有的就是大智慧。
因为现在的一些文字和以前的文字在意义上有了不同,所以在看经文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望文生义。
于“一切处”#不论何处##万有所观之境周遍一切处#
不单是地方,是所见,所思,所闻,所识等处。
于“一切时”#一时一切时: 谓一时之间即为无量劫。盖如来智境圆融,延促无碍,故能促多劫为一时,延一时为多劫。#
“念”经中有不少念字,所解也不同,要小心体会。
初学者当然是不可以离开经文作别的解释的了,最好是有点工具书,和大善知识的帮助了。
念念不愚,常行般若。于每一瞬间都不愚,每一时间上都是有大智慧。
这样就是“般若行”了。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于瞬间有了愚智,大智慧就有生起有隐没。“摩诃般若”就是大智慧,如虚空般不生不灭的智慧。
所以这里的“绝”“生”只是如自性被蒙蔽一样,就会分出愚智来。
这里说个故事:
深禅师和明和尚来到淮河边,看见渔人
正在拉网.一条鱼儿泼喇喇从网里蹦跳出来。
深掸师说;“明兄,真机灵啊,竞全像一个
禅僧。”
明和尚说:“虽然这样,还不如当初别撞
进罗网里更好。”
深禅师说:“明兄,你省悟得还不够哩。”
明和尚—直琢磨深禅师这句话,直到半
夜才明白过来。
正是这大智慧从被愚昧所困,争扎而出的自性自由,直如明心见性。
悟和不悟就在这一瞬间的事。再体会一下这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话果是可以不时拿来参一下的。哈~~~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上面说了这么多了,这就不用多说了。
合十
(待续……)
释:
究竟什麼叫「般若」呢?「般若」是梵語,在唐朝中國話就叫智慧。在所有的地方,任何時候,念念明明瞭瞭,念念不迷,念念沒有無明,常用智慧處理一切事,這就是修智慧行門。你若一念愚癡,般若就斷絕。這斷絕是個比喻,並非真正的智慧斷絕了,因為真正智慧是不生不滅,那怎會斷絕呢?意謂在愚癡時,般若不現前。若是不迷不愚癡,這時就般若生。例如人說喝酒抽煙是不好的,吃迷魂藥是不應該的,但你不相信,這就叫般若絕。有智慧的人怎會這樣呢?若有人告訴你喝酒抽煙、吃毒藥是不好的,就趕快改,這就是般若生。愚癡的人,就是明知不對,但還要試一試。
世間的人都愚癡得不得了,不只一個人,而是多數人都愚癡,他自己不知般若,往往口裡說智慧,而心常做愚癡事。這就是不該做的,而他去做了。他常自己說我修行智慧,念念說空,就是般若。在般若有二十種的空門,要空一切。可是他不知真正的空,雖經教懂一點,咒會持幾句,經會念幾句,但自己毛病仍不改,這就是口頭禪。天天說空,而不知改自己毛病。真空是要把無明、毛病習氣完全空了,要把你不明白,儘做糊塗事的行為都空了。
般若是沒有形相,它無長短方圓,或青黃赤白黑。心生智慧而沒有無明,智慧是明明瞭瞭,能知是法非法。你若是能有這樣的見解,這就是般若智。
解:
(十一)一即一切者,體必具用,一真如體中其足萬行功德莊嚴之用也。一切即一者,用不離體,萬法皆無自性,畢竟空寂,歸於一真也。本來即體即用,無不自性,了之即縱橫無滯,是般若行。
(十二)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此生字宜作起字,由用顯體,不忘卻本來也。世人每誤解天命二字,外道誤以為性非我有,乃天之所賜,此不明本來故。生字改起字者,表性中本有,隨緣而起耳。
(十三)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絕字應改為隱字,生字應改為顯字,以本體勿失。若誤解之,則絕字落斷見,生字落常見矣。壇經記錄,每多語病,幸勿自誤。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中是参《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般若】【一切处】【念念】【一念】【无念】【念】【无念无想】【前念后念】
可到这来 http://fxys.xilubbs.com/
---- 《佛心医术》fxys.126.com以禅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