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blueant(〓JUN〓)
整理人: nody(2001-05-27 20:30:02), 站内信件
|
传统.气候.建筑
——来自亚洲两位建筑师作品的启示
罗佩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和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是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亚洲建筑师。两人的设计手法和对建筑传统的认识有许多相同之处,他们的作品都明显呈现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特点。从生物气候学角度出发,结合地域气候条件进行设计是他们用来表达地方主义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而实现建筑地方传统的延续是他们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主要途径。研究他们的作品,对于启发我们的设计思维和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将有很大的帮助。
印度和马来西亚处于亚热带和热带地理位置,天气炎热,苛刻的气候条件对建筑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柯氏和杨氏在设计中不是依赖耗能设备来解决通风降温,而是采取合适的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方式来调节建筑环境气候。“开敞空间”和“管式住宅”是柯里亚提出的适应印度干热气候环境的两种范式。前者来自于印度传统的伊斯兰清真寺大面积开敞空间的启示,因而带有浓郁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玄学属性。柯里亚认为“开敞空间”所形成的有阴影的户外或半户外空间非常适合干热地区公共建筑。他在巴洛特.巴汶艺术中心设计中,利用基地自然的等高线形成一个个不规则的平台花园和下沉式庭院,周围分散布置文化设施,形成有阴影的、空气通畅的公共活动空间,着实创造了一个清凉世界(图1)。而“管式住宅”则是与“开敞空间”概念相反的命题,它的主要做法是将住宅封闭,形成内部屏蔽空间,以挡住炎炎赤日的照射,同时住宅内部剖面构成类似烟囱的通风管道以形成持续不断的自然通风。在帕里克哈住宅中,分别为夏、冬两季所设计的不同剖面被巧妙地结合在同一个连续空间中,成功地创造了微气候环境(图2)。
1 巴洛特.巴汶艺术中心剖面
a 冬日剖面
b 夏日剖面
2 帕里克哈住宅
杨经文则善于将生态气候学用于热带高层建筑中,他被誉为在热带摩天楼设计上最具挑战性和革新精神的建筑天才之一。他从传统热带低层建筑中的骑楼、平台等建筑形式得到启发,主要采用的处理手法有:在高层建筑的表面进行绿化并设置凹入空间以满足人们接触自然的愿望;在屋顶上设置固定的遮阳格片来降温;创造使室内空气对流的通风通道;把交通核设置在建筑物的东西两头以防主要房间日晒等。采取这些措施,不仅可以节省40%的能耗,还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他所设计的广场大厦(图3),就是其生物气候学用于高层建筑的一个例证。柯氏和杨氏是特定地域环境下造就的大师,他们的成功为发展中国家的建筑师如何赶超世界先进建筑设计水平树立了榜样,他们的设计实践和理论给同处亚洲的中国建筑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其中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3 广场大厦平面
结合地域气候、地理环境 柯里亚关于气候在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有一段 论述:“在深层结构层次上,气候条件决定了文化和它的表达方式,它的习俗,它的礼仪。在本源的意义上,气候乃是神话之源。因此,在印度和墨西哥文化中,开敞空间的玄学属性乃是伴随着它们所依赖的炎热气候。”[1]由此可见,柯里亚认为气候不只是影响建筑的一个自然环境因素,还与文化息息相关,他甚至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Forms follow climate)的口号。这种提法虽然过于绝对,却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地域文化差别很大,设计中应体现这种差别,而从特定的气候条件出发进行设计是体现建筑地域性的一种可行方法。实际上,我国南方的骑楼、湿热地区的干栏式建筑、北方的窑洞、云南民居“一颗印”等,都是适应气候而衍生出来的特定建筑形式,是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历史印证。当然,生物气候并不是影响设计的唯一因素,应用不当或做得过分都会导致僵化,正如杨经文指出“它应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不是教条”[2]。
考虑经济及生态环境 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它充分体现在强调建筑节能和反对滥用高档材料上。节能与经济选材不仅大大降低了经济投入,而且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是一种科学的建筑生态观。关于节能前文已有论述,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两位建筑师都一致反对为追求奢华怪诞而使用“不必要的建筑材料”。柯里亚的设计从不追求豪华和高档,他除了在新德里人寿保险中心用了一些玻璃幕墙外,几乎找不到高档材料,他用得最多的是当地很普通的地方材料红砂岩,虽便宜却很有气质。尽管马来西亚经济条件比印度好得多,但杨经文也是根据节能和经济的原则选材,他反对“无意义地增加建筑外表处理和大量使用不必要的建筑材料”。[2]相比之下,在经济尚不发达的中国,那些在设计 中争相攀比、滥用昂贵材料的建筑 师真应该好好反省了!
重视剖面设计 两位建筑师对如何适应气候环境、如何组织通风和气流、如何考虑日照和遮阳等,往往体现在剖面设计中,而且在剖面设计中对景观视野也作了深入思考。这是一种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同时也体现了建筑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它与国内许多建筑师只重视外形,把平面设计得花哨,而不愿动脑筋研究建筑剖面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融合传统与现代 两位建筑师的设计很“现代”,但又不失传统地域文化的风韵。他们很少对本国传统建筑进行简单和肤浅的堆砌和拼凑,也不盲目追求某种时髦的现代流派,而是对本国和本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追求和思考。他们的作品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却都体现了地域性建筑的风格。除了从气候地理环境出发的设计手法外,他们还挖掘传统的构造方式、空间概念甚至宗教文化精髓。我国建筑师也面临着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在对待建筑传统时,采用地域性设计不失为保留建筑传统和文化特征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当然,这种地域性须建立在科学的设计方法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