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5), 站内信件
|
初悟《六祖坛经》(15)
☆☆☆个人意见☆☆☆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
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
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这段说的是空,什么是空,本性是空,法相是空,最大是空,一切有为都是空。
是真空,是虚空。
是最大的空,大到没有尽头。
#佛教所说的空虽有多义,然大致不出人空、法空。人空又称生空、我空。系以自我的实体为空;法空则是打破主张诸法之自性恒存不变的迷执,认为诸法皆由因缘和合所生,并无实体存在。#
要得般若法当下就要知道什么是“摩诃”。六祖开示就说“空”。
这空不是说什么也没有的空,是象虚空一样,是真空,是内容一切的空。
一切都是从这里生长出来的,而这空就象虚空一样,无边无际,无方圆,无色无味,
没有上下长短,也没有喜和忧。无是也无非,无善也无恶,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六祖所见之“空”就是这样的,和诸佛所见都是一样的。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自性本空,空中生法,于空中自然无一法可得了。
人空,法空。就是这么一句话。见了就是见了,就是悟了。
没悟的,没见的,先记下来。慢慢想,慢慢悟就是了。
明白这根本所在就是了,就不会走歪路。
六祖说这大智慧时就一下就说了出来。当时的人修的多是“求福田”等不以见性为目的。
不明目的地修佛法。所以六祖一下就说出来,就是要当时的人悟。
到了现在这么说就会听到很多人会起怀疑了。
怀疑本来是好事,是要你自己去看去想去见,但一些起怀疑的只是用自己所谓学来的知识来看“空”。怀疑起佛法来了。
就是不起怀疑的,也多是着了“空”去了。六祖真是慈悲啊~
在下面就为我们说“著空”了。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六祖知道这法一出,就会有人有着见的了。说了空,就着空。
当年佛祖传法时也是这样的,法一传出了,自然就有人悟,有人迷。
所以有些法就不可广传,要密传的。也不可以随便就说了出来。不是说出来就是好事的。
六祖就是要人自己来见,来悟,去想。这么样才不会着“空”,着“无记空”。不会人云亦云。
看书看经学法的时候,很多人会认为是很辛苦的。其实不是的,那是很轻松的。
因为这时不用自己想什么,只是听,学先人的东西,是前人在帮我们在想。
一路走下来,都是前人在牵着我们在走。所以看书看经是一种放松一样。
就象有些人一样,在生活中累了,就来看看经,坐坐禅,感觉很是轻松一样。
这就是着“空”了。看经都会这样了,要是看了些别的,不好的书。还很勤奋地看书的。
就象是瞎子骑在马上,以为是老马识途不用怕,但不知道那马是只瞎马。危险啊。
所以要明自己的眼。要多拿时间来想想。当然一些不好的书就不要看了,一些不好的论调也不要听了。去做无谓的争论更加是不好了。
不然就会“中毒”。中这毒那毒的。最是厉害的是“佛毒”。
中“佛毒”不自知,口中但说空,不知“口心相应”。终是不得益的。
现在的人因为学识大了,妄心也大了,对一些经的了解理解力也很是大了。
所以多是着空去了。
所以现在说“不着空”,“不着无记空”比之说“空”来得紧要了。
请各自净心,[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合十
(待续……)
释:
什麼叫摩訶呢?摩訶翻譯為大。什麼是大呢?人的心量廣大如虛空,就像心想到月球去,就發明火箭。所以說心無邊際、無限度,故沒有方圓或大或小。心就是無形,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心量也沒有青黃赤白黑等顏色的表現,也沒有上和下,長和短。自性本無瞋無喜,它是中道的;也沒有是或非,若有是有非,就不是你的真心了。沒有善心所或惡心所。(所以六祖大師對惠明開示說:「不思善,不思惡」)心也沒有頭或尾。諸佛剎土和虛空是一樣的。我們人本有的妙性是空的,沒有一個法可得,所謂「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悟徹本來體,一通一切通。」自性真空就像我上邊所說的道理一樣。
善知識,不要聽到我說空,就執著空。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不執著於空。你假使說一切空,心空身也空,世界也空了,此時靜坐在那地方,就會落到無記空。無記空就像死了似的,什麼也不知道,雖是活人,一坐就像死了似的。我們修道,是真空裡有妙有,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要什麼都知道,還要什麼都不知道,明明瞭瞭,清清楚楚,就像「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的道理。
解:
(七)摩訶不僅是大,乃大方廣而恒久圓滿義,非有相物之可喻,不得已而以虛空喻也。
(八)第一莫著空,此言著空,即落空見。空見與有見,正復不異其顛倒。此有三病,一者偏空之病,落於坑中,不能自拔;二者自執為是,畢竟不曾空得;三者空見是慧之劣者,亦屬習氣,改此習氣,難於登天,故不先將空義為之透徹開示,但告之曰空,此名毒害慈悲,可殺人慧命於不覺,其慎之哉。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中是参《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可到这来 http://fxys.xilubbs.com/
---- 《佛心医术》fxys.126.com以禅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