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drikasa(小猫咪*莉莉丝~)
整理人: daiqisi(2001-05-24 17:11:55), 站内信件
|
刚找到不少日本的小知识~
发现他们学中国学得真多呀~
历和季节
日本的历法从平安时代以来直到明治六年都是使用的阴历(太阴太阳历),这部历法是按照中国的历法制定的。太阴指月亮的盈亏、太阳则是运行的规律。一年一共十二个月,一年三百六十五~六日。“伊势历”是江户时代代表性的历法,在伊势国宇治和山田发行,是由伊势神宫的御师在年末和神宫的“札”一起配卖的,可算是最初的买一赠一了^^。
年号
举个例子“元禄五年”,所有的年号都是这样由元号和数字搭配的。现代的天皇是一世一元,比如明治、裕仁等,但是以前可不是这样,按照阴阳道的惯例,或灾害或其他事件,以这些为理由,宫中就会发表改变年号。年号的称呼组成是这样的:“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这十干和十二支其实也来自我国的天干地支,它们组合起来有六十种变化,每六十年一巡,像甲子、乙丑、丙午都是这样,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庆应四年的“戊辰战争”。
月日
阴历的一个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来历是由于满月和满月之间(朔望月)是二十九点五三日,而一年十二个月就是三百五十四点三六日,于是仿照中国制定了大月和小月,并且规定每三年就有一个闰月以缩小误差,各月的大小和闰月的有无都可以在年历中看到。
旧历的四季
与现代的季节划分不同,将立春时候作为新年的开始,并以此划分四季:春是一到三月、夏四到六月、秋七到九月、冬十到十二月,其中并未计算闰月。现在历法中春天大约在二三月间来到,比以前的划分早了一个月左右。四月朔日(一日)和九月朔日是换衣服的日子,在这个时候区分夏装和冬装。
时刻
江户时代没有时钟,人们一般依靠太阳的日出日落来判断时间,日出就是“朝”、日落就是“夕”。而那时的计时单位不像现在的二十四小时制,而是采用十二刻制度,凡是玩过《太阁立志传》和《幕末志士传》的都会有体会。当时约两个小时为一刻,约一小时为半刻,约三十分钟为四半刻,最小的单位就是四半刻了,现在看起来这样相当不便。这种计时法在明治六年一月一日和阴历一起废除了。
十二刻
江户时代时刻采用十二刻制,用十二支代表时刻。深夜零时为“子刻”,这是一天的开始,这样的称呼显得不够简单明快。其中子丑亥为“夜”、寅为“晓”、卯为“明”、辰为“朝”、己午未为“昼”、申为“夕”、酉为“暮”、戌为“宵”。看看下面的列表你就会明白那时的作息:
0时——子刻——深夜
1时——子半
2时——丑刻
3时——丑半
4时——寅刻——旅行者一般这个时候出发
5时——寅半
6时——卯刻——日出;町门、御门、商店开门
7时——卯半——职人开始出门上班
8时——辰刻
9时——辰半
10时——己刻
11时——己半
12时——午刻——开始吃午饭
13时——午半
14时——未刻
15时——未半
16时——申刻——武家开始吃晚饭
17时——申半——职人下班
18时——酉刻——御门关闭
19时——酉半
20时——戌刻——旗本屋敷的门限时刻
21时——戌半
22时——亥刻——町门关闭
23时——亥半
时钟和番太郎
为了让江户市民知道现在的时刻,在日本桥设立了时钟。后来毁于大火后又在上野、浅草等地设立了十一处。到了时刻后为了引起注意而先鸣钟三次,接着再按照当时的时刻鸣响相应的次数。从亥刻起,町门关闭,由被称为“番太郎”或者“番太”的人拿着木拍子打更报时,就像我国的更夫一样。
尺贯法和现代单位
以下是明治八年统一的换算标准:
[长度]
1分=3mm
1寸=10分=3.03cm
1尺=10寸=30.3cm
1丈=10尺=3.03m
[距离]
1尺=30.3cm
1间=6尺=1.82m
1町=60间=109m
1里=36町=3.93km
[面积]
1平方尺=0.09㎡
1坪=6平方尺=3.3㎡
1亩=30坪=99㎡
1反=10亩=990㎡
1町=10反=9900㎡
[重量]
1匁=3.75g
1斤=160匁=600g
1贯=1000匁=3.75kg
[容积]
1勺=0.018公升
1合=10勺=0.18公升
1升=10合=1.8公升
1斗=10升=18公升
1石=10斗=180公升
通货
江户时代金货、银货、钱货三货通用,三货的官定换算率没有大的变动,但实际上民间的交换价值经常变动。公定换算率金1两=银50匁(元禄以后60匁)=钱4贯文(4000枚)。后幕府发行的金货含金量下降导致交换率变动,一般的说法是「関東の金遣い、上方の銀遣い」,其大意是说东国的流通货币以金货为主,西国则是银货为主。身份也和使用的货币相关,一般来说上级武士使用金货、下级武士和商人使用银货、农民和町人则使用钱货。由于实行三货并用制度,江户有相当多的交换商,被称为“両替商”,他们一般使用天秤来测量。
[金货]计数货币
1两=4分=16朱 —— 一两小判
1分=4朱 —— 一分金
1朱 —— 一朱金
[银货]秤量货币 有一朱银、一分银等和金货一样的单位,中期以后还有“丁银”(片状)、“豆板银”(丸状)等,一般计量用秤称。
金1两兑换银:
宽永二年——60匁
天明~宽政——57~58匁
享和~天宝——64匁左右
嘉永——65~66匁
元治~庆应——150匁左右
[钱货] 通用钱货为宽永通宝的一文钱,宽永以后铸造的也使用这个名字,其他还有四文宽永通宝和百文天保通宝等。一贯文则是用绳子把一千枚一文钱串起来的总量。
金1两兑换钱:
明历(公定)——4贯·4000文
明和末——5贯
宽政末——6贯
文久——8贯
庆应末——10贯
---- 這不是命運所注定的,
不論哭泣或憤怒,
也違抗不了的強烈引力,
無道理可尋卻又充滿極度快感,
「戀愛」的法則。
欢迎来猫猫的动漫图秀作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