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海外华人>>怀旧经典篇>>海外文摘>>洗  澡---老 剑

主题:洗  澡---老 剑
发信人: kiwi()
整理人: feilao(1998-05-23 06:33:21), 站内信件

洗  澡

                                    ~~ 老 剑 ~~



        小时候,最喜欢和父亲做的事情,一是骑在他的肩上去动物园,再便 
      是牵着他的手,去澡堂子洗澡。 

        北京的澡塘子,有着很浓的人情味儿。一切还是那么记忆犹新。 

        拿上毛巾香皂,带上换洗衣服,揣着满怀的兴奋,分不清是去洗澡, 
      还是去享受。常去的一家澡堂子,在护国寺。每到周末,澡客们会排到门 
      外来,许多人都站到露天等候。父亲总是很忙,明知周末人多,但还是抽 
      不出其它时间。 

        卖澡票的小门洞里,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洗漱用具,但很少有人会 
      去买这些“便民用品”,总是从家中自带的。说是澡票,其实是块竹牌, 
      上面涂了一层光亮的清漆,竹牌上用毛笔写着些字,虽然记不太清了,印 
      象中是关于服务内容的罢,有“淋浴”,有“盆塘”,还有需要全套服务 
      的,包括搓背、修脚等。竹牌的顶端抹着蓝色或者红色的漆,红色代表“

      慢洗”,蓝色代表“快洗”。“慢洗”比“快洗”贵,会提供一人一张床 
      ,一个衣柜,还有茶水。而“快洗”,不过是一个竹筐(如同学校里体育 
      组用的装球筐)用来装衣服而已,并无坐站的余地,进去就洗,洗完走人 
      。且由于竹筐总是比衣柜的数量多,所以,“快洗”的队伍,当真是名符 
      其实地快。饶是如此,人们还是心甘情愿地等着慢洗。在我印象里,也只 
      洗过一次快洗。旁人觉得很奇怪,老人排队等慢洗,时间充裕,可以理解 
      。但年纪轻轻的北京大小伙子,也都有着不慢不洗的精神,甚至在冬天, 
      我也见过人们瑟瑟地等在风里。 

        澡塘子的跑堂儿,身穿白挂,肩搭毛巾,通过一扇来回摆打的门,串 
      梭在候洗的走廊和澡堂之间,有时候懒得出来,就将门推一条缝,冲外含 
      混地喊一句话,长椅上排在第一位的人便会站起来往里进,大家依次向前 
      挪。这跑堂者,人称“叫号儿”的。当然,如果来得不巧,便要从屋外盼 
      到屋内,再从站着盼到坐着,最终盼到里面去,总要花上几十分钟的时间 
      。可是大家都很安静,很少见有人表现出烦燥不安,我很喜欢这个时刻, 
      虽然心里有些焦急,虽然总是反复玩弄着手中的竹牌,但大家彼此默认着 
      这个秩序规则。而且深知,一但进去了,这一切都会值得。我一直听不清 
      叫号儿的到底在说什么,但终死要面子,一直不肯问。直到父亲告诉我, 
      北京有两种职业说话最不清楚,一个是公共汽车售票员,一个便是澡堂叫 
      号儿了。老北京人说话,在旁人听来有些“乌吐”,而每日以周而复始的 
      声音谋生的人,说话更是“粘连”。原来叫号儿的在喊“再来一位”,“ 
      来两位”,“三个快洗”之类的。只是嘴上功夫修炼到,将“再来一位” 
      四个字,可以合成一个字来发音了,现在想来,大约是“zluei”。如果用 
      旁人的眼光来评,那声音真的很“痞”。 

        终于熬进了澡堂子。推开大门,首先是一股潮湿的怪味道,混着潮毛 
      巾和积年沉水的味道。但我偏偏喜欢闻它。蒸汽的弥漫,热度一下子升高 
      ,大有“一脱为快”之感。大堂里一排排整齐地码放着床和衣柜,竖着的 
      一人多高的单人衣柜,充当着床头。每两张床便有一个小隔断,配上一个 
      床头柜充当茶几,好象火车里硬座车厢的布局一样。三把两把脱得清光以 
      后,人一下子回归“自然”了。在任何公共场合都可以顾忌、矜持,唯独 
      这里,人与人之间,不再神秘。每个衣柜配一把锁,钥匙上编着号码,用 
      一根橡皮筋环着,套在自己的手腕上。 

        有意思的,便是大堂里的拖鞋。北京人有句歇后语,“澡堂子的拖鞋 
      --没了对儿”,比喻无可比拟的人或事;也有“一顺边儿”的说法,多 
      用于玩笑中。因为澡堂子里的拖鞋,两只都会是左脚或者右脚的,而且没 
      有大小之分。想来实在是怕被人顺手牵羊,若是一顺儿的拖鞋,拿回家去 
      也不会合用。护国寺这家澡堂子,曾和德胜门外的澡堂子一起买过一批拖 
      鞋,最后,一家全挑左脚的,一家都拿右脚的,倒真是两不相误。后来更 
      有甚者,将拖鞋在前端剪下一个三角型的口子,用漆写上编号,以示出处 
      。 

        大堂最里面,便是澡堂了。有“淋浴”和“盆塘”之分,盆塘从来没 
      去洗过,大概就是一些大木盆泡着,与古时的洗法相同。我只知道踏拉着

      一双大鞋,跚跚地往“淋浴”走去。 

        淋浴澡堂是最大的,几扇超大型的玻璃,弥满了朦朦的水雾。戴眼睛 
      的人往往忘记摘下,等推门一进澡堂,登时就成了“睁眼儿瞎”。澡堂中 
      央,是大大小小的水池,组成一个矩型方阵。除了一个较大的公共澡池外 
      ,余下的都是只能躺一两个人的小型池子。池子边上标有水的温度。从摄 
      氏45度开始,以五度为单位递增,最热的池子有65度,甚至70度。 
      就如同游泳池中的跳水区、深水区、浅水区一样,不过澡池是隔离的。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写过祥子发烧感冒,到澡堂子热水里一泡, 
      泡得浑身通红,发了汗,病就好了。想想,或者是在这65度的池子中罢 
      ,我总是好奇想去试试到底有多热,但父亲不许。所以只好赖在大池子中 
      。与其说是洗澡,不如说是游戏,若是遇到了同龄的小孩子,那就更热闹 
      了。说实话,我的游泳启蒙,也是在澡堂子里学的。 

        除了矩型大池外,两边便是两趟淋浴喷头,小时候不会用嘴呼吸而屏 
      住鼻息,所以最怕冲淋浴,父亲总是强行将我按在喷头底下,第一次的时 
      候,呛得我嗷嗷直叫。虽然后来不再害怕,但仍是喜欢泡在大池子里,静 
      静地看着别人洗。自己还有一套歪理“妈妈洗衣服,还要先用热水泡呢” 
      。 

        澡堂子的里,除了雾气弥漫,瓷砖覆盖外,便是许许多多粗细长短不 
      一,四处扭曲可见的铁管子,给池子和淋浴不停地供着水。为了不致使澡 
      客感到窒息,顶棚的天窗总是开着的,不过很高,从下往上看去,黑的框 
      ,白的窗,蒸气不断上滚,望着四层楼高下的顶窗,大有坐井观天的感觉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当时的情景,总会想起这句诗 
      来,虽然有些文不对题,但真有神似的感觉。牛羊虽然没有,不过一但门 
      被推开,有人从那里出入时,便会吹进一阵冷风,荡开水雾,隐约看到许 
      多人头攒动。 

        澡堂子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热汽,白色的瓷砖下一溜弯弯扭扭的 
      拖鞋,和努力晃动而又认真的澡客身躯。因为没有什么吸音物什,所以整 
      个大厅里回音很大,轻轻说句话,便嗡嗡作响。我很喜欢看老人们洗澡。 
      泡在滚热的水中,汗水泌到鼻尖上,干皱的皮肤也会透出红润来,带着几 
      多苍桑。喉头颤动,青筋暴起,风霜的眼里溶着眷恋。有的老票友,边用 
      毛巾拭着身体,边用有些窒息的嗓音唱个小段;而反串旦角的票友,唱出 
      来更是尖厉,在男人的世界里,飘着异性的唱腔,声音被回声卷起,和合 
      水雾,激在每个人的耳膜。 

        慈祥的父亲给顽皮的孩子擦着肩,孝顺的儿子给老年的父亲搓着背, 
      有人默默地洗着,有人高声地唱着,有人手忙脚忙地洗完要赶去约会,有 
      人却一动不动地泡在水中,似已睡着。但每个人都是暖的,都是热的,都 
      是尽量使自己越来越干净。 

        在大池的前面,各有一个瓷砖砌成的石床,小时候很瘦,躺在上面都 
      会被坚硬触痛。职业的搓背师傅,总是用一个大桶,从澡池中舀水出来, 
      “刷”,麻利地泼在石床上,再请客人或坐或卧,然后一手将毛巾按在背 
      上,另一手再搭住,双手一起使劲,这也是功夫,而且是巧劲,既不能使 
      澡客感到过于痛苦,又必须使磨擦更可能多地带下风尘。几个回合下来, 
      澡客的背上便会一片通红,越来越热,越来越净,火辣辣的感觉,刺得心 
      一阵阵收缩,只是脸上,居然呈现出笑容。 

        毛巾经常无法对付角质层,男人的身上,更多的是伤疤,脚上,更多 
      的是老茧。于是,还有一些特殊的石头,象珊瑚礁一样的坚硬,一样的麻

      厉,有人用它来搓脚底,更有甚者,直接用来擦身子。那种感觉更强烈, 
      甚至会擦出血丝来。 

        澡堂里的拖鞋不但没对儿,而且没主儿,“逮着谁的是谁的”。一切 
      冲洗停当,随便用脚探到两只鞋,便拖着从淋浴澡堂回到大堂中。空气一 
      下子清新许多,被蒸汽熏得昏昏的头脑,也清爽起来。如果说在澡堂中泡 
      澡的过程是一种享受的话,那么,更好的享受,刚刚开始。 

        人总有不舍心,好不容易适应了血脉贲张的热浪,很不愿意从池中爬 
      起来,直至感到有些憋闷的时候。可是一旦感受到洁爽之后的清新,又再 
      也不会想回去了。这时候,才会感到大堂中的安静,而且清静。取了浴巾 
      ,拦腰一围,父亲便会去躺在白浴巾铺作的床上,余热未消,轻抒胸气。 
      茶几的杯子里,早就晾好了大碗茶,跑堂的拎着大茶壶,四处张罗着。如 
      果是夏天,还会有老人轻摇着蒲扇。澡客们或坐或卧,或四处游走闲聊, 
      或干脆躺着睡觉,大堂里的潮气和温度,即使赤裸着睡着,也不至着凉的 
      。这一刻,人们是最随意的时候。一切只在下意识中进行,北京人讲话“ 
      怎么舒服怎么来”。门外的一切,澡里的喧哗,已与这个小世界无关。便 
      是即将考试的年轻学子,也会将书本盖在脸上,静静睡去。余兴未消的澡 
      客,有的去理发吹风,有的便坐在门口处的一个小凳上,请修脚师傅剥开 
      陈年的积茧。我总是惊异于男人的脚,尤其是上了年岁的老人,会有这样 
      多的老茧和厚到崎型的指甲。修脚师傅的快刀,一层层地削下白色的角质 
      层,经年未动过的老茧,如果不经过滚热的浸泡,几乎与指甲长在了一起 
      。修脚也是一门手艺,而且有经验的修脚师傅,不单只是去老茧,修指甲 
      。还是脚病医师,对鸡眼、脚气等,都有独特的治疗方法。感到安逸的是 
      ,这种治疗,竟是在泡完热水澡以后。一盏小灯,一把快刀,膝上垫一块 
      毛巾,对于常年用于行走的部位,精心地修弄,那神情,绝不逊于雕刻家 
      在创造一件艺术品。 

        喇叭里经常播着相声、快板儿和京韵大鼓。其中王千祥、李增瑞便说 
      过一个段子,讲一位澡堂的修脚师傅的思想转变过程,情节类似于《满意 
      不满意》,最终,这位师傅不但当上了劳模,还娶了温柔可爱的妻子。当 
      时的段子总是鼓励人安心本职工作的,比起现在三两个月便跳槽的风气来 
      ,恍如隔世。 

        每次和父亲出来洗澡,总挑在中午吃完饭以后。下午一点到澡堂,两 
      点半钟差不多才能洗完,之后,父亲总是要睡到五点钟澡堂下班。我也就 
      乐得东跑西窜,摸摸这儿,动动那儿,对什么都好奇。有时候就要了两分 
      钱,跑到体重秤那里称一称,这时候的体重,真可谓是“净重”了。实在 
      无趣,便会偷了父亲的茶喝,坐在对面的床上,看着父亲睡觉。 

        从买票,排队,叫号儿,脱衣服,锁衣柜,泡池子,冲淋浴,再到出 
      来喝茶,聊天,睡觉,前后要花如此长的时间。等在外面的人焦急,泡在 
      里面的人憋气,倒是洗完以后的这段消遣,就如同精制的茶具一样,实在 
      是对品茶的即多余又必须的玩意儿。人说喝茶有功夫茶,我看洗澡也有“ 
      功夫澡”了。 

        父亲去世以后,我有很长时间没有再去澡堂子洗澡。上大学后,学生 
      浴池,一排排的淋浴冲头,前呼后拥,你等我占,一个个都在急行军。更 
      衣室最多几条长凳而已,满地泥泞,难以落足。直到工作后,在中关村, 
      离玉泉池很近,终于想起澡堂子的好处,去了几次。里面设施布局和当年 
      护国寺澡堂子很相似。一次洗完澡,发现对面床上躺着的老人很眼熟,终 
      于认出是人艺老演员朱旭。随便聊了几句,老人很瘦,但现实中与舞台上 
      一样,毫无遮饰。看着老人睡熟,不仅两眼模糊起来。 

        结婚前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家中装了热水器,自此,再也无暇去澡堂 
      子洗澡了。每每和妻提起来,她总是笑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她,连洗 
      澡也都是在家中的。可这个念头如同许多的的想法一样,总会闪在头脑中 
      ,随即又被生活信手抹去:不知何时再去澡堂子,去享受什么是真正的随 
      意。 

                                               老剑 于 北京时间: 01:38:30 4/11/98: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lvl-sun695.usc.]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