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海外华人>>怀旧经典篇>>海外文摘>>漫谈英美留学生的差异

主题:漫谈英美留学生的差异
发信人: bababen()
整理人: feilao(1998-04-02 09:08:31), 站内信件

漫谈英美留学生的差异

老九


倘若说中西文化的区别是生理上的区别(注一),那么浸泡在西方文化
大染
缸里的英美中国留学生的区别,恐怕就是肤色或衣着的区别了。曾有幸
躬逢了两个
在京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又碰巧一个由归英学者发起,一个系留美教授
主办。两
会期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场面上,旧雨新知,或欢声笑语,或相
敬如宾。
但英美留学生的差异,已不声不响地显露出来了。

嵶先是组织上不同。美军多如散兵游勇,别鹤孤鸾。而英军,则攒三聚
五,成
帮结伙。据说几种原因造就了这种景观。一是美军皆为自费生,而英军
多为公派
生。自费和公派的区别,应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了。其次是美
军多持绿
卡,名分上虽还没扶正,但那只是迟早的事。因此不论实际还是感觉
上, 比英军
又高了一等。人一有了活动的自由,组织的必要性就小了。还有地域的
差异所
致。美利坚驻有十几万留守大军。然因地大面广,要搞些什么常年全国
性的组织
和活动,若没有给大家一些实惠的话,几不可能。象全美学自联,曾几
何时,众
望所归,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卡到猢狲散, 平常早已成了个绣花
枕头。

反观英伦,几个弹丸小岛,偏居一隅,又近垂暮之年,望四海沧茫,一
种老
来相依为命之感便很容易地把大家搅在一块。被呢称为“五十一号兵
站”的伦敦
教育处,是英人最爱去感受祖国温暖的地方,比如吃顿地道的中餐。同
是天涯沦
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类的残诗断句,会在排队等排骨萝卜汤的时
候,很自然
地悠悠地吟诵出来。相比之下,在美的领事馆,便如闲坐说玄宗的白头
宫女,可
谓尝尽天凉好个秋的滋味了,因为除了风波那阵子天天去之外,很多人
是每五年
才想起要电话号码找地址,众里寻它千百度的。

追忆大英帝国往日的辉煌,就象缅怀半老徐娘曾经有过的花儿为什么那
样红,
虽令人感伤,却也使人骄傲。伦敦天空中随便一块黑云,说不定会是千
年的积
淀。舰队街上貌似平常的一栋建筑,更没准都可以衍化出一些尘封典
故。美国地
上的房龄一般不超过二百岁,地下无古坟可挖,真要找点古迹来炫耀,
也只好以
孤独求败之勇,费九牛二虎之力,到让无数骚人墨客牵肠挂肚一望三叹
的月球火
星上去冷冷清清地寻寻觅觅。难怪历史的英人看美人,便很象爬雪山过
草地的革
命老前辈看北大清华的娃娃们一般。 

在英国的留学生,被大英文化一熏淘,个个看似君子淑女,温文尔雅。
可惜
人生不如意的事毕竟更多,韬光养晦固好,滞销久了,却总又断不了英
雄失路托
足无门之叹。满眼山清水秀,无奈六朝如梦,搔首思悠悠,耿耿恨难
休。不过此
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也因此常常放眼祖国,做衣锦还乡的梦。先行
回国的,
倘走运的话,或所长主任,或政协人大。从昔日默默无闻,到一朝金榜
题名,归
国后诸多的红尘烦恼,想想也就眼消云散了。见贤思齐,一些英人看国
内的机会,
便有了如逛跳蚤市场的兴头,看到一些当朝重臣,立马欢从额角眉间
出,喜向腮边
笑脸生。在英式色彩很浓的开幕式上,大凡和英国有些瓜葛的头头脑脑
们都来了。
一杯清茶几根烟,过来人在台上云山雾罩地历数姻缘,描绘先前纵横交
错的英伦
关系图,再唱几曲归国学子的赞歌。耳濡目染台上一片官到尚书吏到都
的欣然自
得之景,与会的英军又如何能不热血沸腾,心潮逐浪高呢?此时此刻,
台下在座
的美军们,倒是第一次有了一种妾身不明的感觉。

嬬果说英人是精雕细琢的景德镇陶瓷,那美人则象南泥湾土窑里烧烤出

的血色大砖。这或许是因为身在美国,不象英人般悠闲,可以天天趴在
草地上看
日落或打滚或与身边的云逗着玩(注二)。美人平日疲于奔命,忙于很
多英人不
可想像的事业,如办身份找工作买房子炒股票,皆为长远扎根融入主流
社会计。
偶而得闲余,还要找人拱猪抓码,通宵达旦,直到花容失色,侍儿扶起
娇无力为
止。如此日夜兼程,就很难想到爱国。爱国的热情,仿佛自家的空调,
能省就省。
节能本可嘉,然经久不用,空调也易失调。天寒地冷,憋冻了很久的爱
国热情一
旦释放太猛,便常有变怒火的危险,结果不是同仇敌忾,就是同室操
戈。不明白
的以为都是行武出身习惯动粗不习惯民主,其实大家只是不善用空调的
爱国的金
庸武侠小说迷。当然爱国不一定要归国,侯门一入深如海的感叹就算间
或会有,
抬头天上共明月,且把他乡当故乡,已成留美学人的共识,也应是不争
的事实。
因此,爱国的美人回国,多有蜻蜓点水般的潇洒和无意苦争春的胸怀,
那些攀龙
附凤的雅兴,自比英人又淡去了许多。

美人看英人,绝少历史学家的眼光。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某些美军很
难把
那些连博士后都省去不做的英国主任们放在眼里, 时不时背后还对人家
古典的牛
津口音颇有微词一番。因多次谢绝导师高薪聘请殷勤挽留,新近毅然携
妻返国而
一举成名的牛主任,在一次与美人的邂逅中, 自我介绍说是牛津出身。
不料对方
很不以为然地嗯了一声后问,你老板叫什么名字?主任刚想说现在就是
我,但很
快悟出对方本意,便报上早先的老板你查得。对方说没听说过。至此不
欢而散,
正应了话不投机三句半。此种小插曲,暗示着英美两国,已在表面寒喧
声中,埋
下了互别苗头的梁子。

也许有些遗憾,眼下美军不战而退,连个什么不平等条约都来不及签,
就把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江山,拱手让给了已无固守本土之心的英法
日德多国
联军。但话说回头,塞翁失马,又焉知祸福?!数十年后今天的英美两
国演义,
想来还应有一番精彩。二O一七年六月四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就很有
可能是:
牛主席在中南海亲切接见荣获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羊满山教授。当晚七
点,宾主
也许还要在在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里,相谈甚欢,携手共进晚餐。觥
筹交错,
酒酣耳热之际,往昔的些微龃龉,早如灰飞烟灭。本着不搞对抗的原
则,两国交
往,`也在明天会更好的歌舞声中,渐入佳境。英主席美教授,总算是相
映成辉,
各领江山风骚了。

最后谈谈穿着。英人多是西装皮鞋, 仪表堂堂。某些人身上一摸,还可弄
张名
片给你。而美军,总问有纸有笔没有,貌象叫化子,却神似大名人。至
于打扮,
更是T恤短裤,随便的就象在家里一样,就差没穿睡衣睡裤了。一位来
自哈佛的
大博士,踢踏着拖鞋就上台开讲了,颇有唐公子伯虎的流风遗韵。起初
为他捏了
把汗,暗想如果讲咂了,这拖鞋没准成拖邪,会贻笑大方的。讲后方知
杞人忧
天,此君原来底气十足,乃属那类穿长袖爱不系扣以便生风,套T恤好
反着来让
人猜谜的酷哥型人物。拖鞋短裤,美军就这样脸不变色心不跳,从国外
进国内,
穿街走巷,登堂入室,又显出一种和英军风格迥异的自信来。千言万
语,归根
结底,英美留学生的差异,实乃西装套头衫皮鞋拖鞋的差异:英人传统
讲究严
谨,美人新潮随意实惠。至于孰优孰劣,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注一:参见林语堂之“谈中西文化”。

注二:参见徐志摩之“再别康桥”与“翡冷翠山居闲话”。            
--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wiley.mathlab.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