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5), 站内信件
|
初悟《六祖坛经》(14)
☆☆☆个人意见☆☆☆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终日口念般若,不是不勤奋了。现在的人又有几人可以这样。
这里六祖提出的是当时的人在学佛法中的失误,只认为修佛法就只是念念经,做做法事。
拜拜佛像等。
这样就是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
只是知道作表面的工夫,求福田。不向内见,不识自性。终是不得的。
而现在的人多是经也是不看了,不念了,只是知道在佛理中找他自己想要的东西。
把所谓的佛经中是“辨思”找出来。就认为自己的通达佛理了。
切不知道这样只是象画饼充饥一样。
象是有了饼吃,但是没有吃得到一样。肚子还是空空的。
口但说空,就是在口上说说,自性本空的意思,特点,在文字上搞搞小技巧。
象是把佛性本自有,自性本空。说得融通无碍了。
但不识自性,终是无用,象这样学佛法,就是过了万劫这么长的时间也不会见性的。
这里提一下的是,六祖在这说的“口念般若”不是单指用口念这样的。
就是净土的念佛号往生西方,也是有要念到一心不乱,自性呈现的内容。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这可以到彼岸的大智慧,是要心行的,不在口念。
心中得见自性,自然心无障碍,来去自由,到得彼岸。
这里所说的般若法就是要度人去彼岸的。是大智慧法。是要心行,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就是得福田,得善果,也是如幻如化,如露如电。眨眼就消失。
《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就是所谓口念者只是有为法。心行才是识得本心,明心见性。
[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请记下,六祖不是要人什么也不做,不用念佛了,错。不用坐禅了,错。
是要“口念心行,心口相应”是要你坐禅是要明心,念经是要明心,吃饭是要明心。
说到做到,想到做到,知错就改,明白什么了就做什么。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要成佛就要识得本性,本性就是佛。
只向内见,不向外求。这一下就说死了,要你向自心求佛。
只要是方向不错,就终有见自本心的时候。
(待续……)
释:
善知識,世間上的人天天口裡念「般若般若」,而不認識本性般若,本有的智慧。就像一天到晚念食譜,但是不會飽腹。口誦般若(般若就是空),儘作口頭禪,不去實行,即使經一萬個大劫還是不能見本有的般若,這對你始終是沒有益處。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華語意為智慧。摩訶是大,般若是智慧,波羅蜜是到彼岸。此法需要你心裡真能放下看破,什麼都空了才生效,不是在口念。若只口念般若,而心理不照般若智慧去做,若還有無明,就是心裡不實行,那就像虛妄幻化,像露水,像電光石火似的,畢竟無有是處。
口念心行般若,表裡一如去實行,就能見到自性,就是佛,因為自己本性就是佛。自性是真佛,若離開自性,就沒有佛了。所以佛教裡講「人人皆堪作佛」,只要你修行,即修行自性,迴光返照,反求諸己,不向外馳求,定會成佛。
解:
(五)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然口說亦是心行,惟心行不切實,乃成口說,今並口亦不說,豈非更遠,是以真誠二字,為學佛之根本。
(六)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此二語斬金截鐵,正指人人具足佛性,其奈人之不信何,以不信故不痛切,遂不起用,如富人雖有寶藏而不開,與貧人無異。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
可到这来 http://fxys.xilubbs.com/
---- 《佛心医术》fxys.126.com以禅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