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ababen()
整理人: feilao(1998-04-30 07:49:37), 站内信件
|
换了个地方 总得有人出来再贴一次不是?
万 圣 悲 魂 (上)
刘予建
一
对美国中部平静、宁和的小镇衣阿华市来说,一九九 一年万圣节(Halloween )不啻一个“凶日”,一个名符其实的“鬼节”。
似乎老天恶作剧,这一天风云突变,天气骤寒,第一 场暴风雪异乎往年早早地 降临了……
这是一个周末下午。在衣阿华大学《衣阿华人日报》 编辑部办公室内,仅剩下 学生记者凯勒一人在电话上采访该校万圣节庆祝活动的新 闻。这时,另一张桌子上 的电话响了。他没去理它,继续采访。不料,其它七、八 部电话机紧接着也不约而 同地纷纷响了起来。他觉得奇怪,不耐烦地走过去,抓起 其中一只。只见他刚听了 几句话,脸色陡然大变,“叭”地摔下话筒,顺手操起小 收录机和笔记本,飞也似 地跑出办公室,朝物理系大楼奔去……
而在宿舍里,女学生哈里斯四十分钟前刚从物理系大 楼做完实验回来。她太累 了,正躺在床上休息。突然,一个朋友从加利福尼亚州打 来电话,紧张地问:“你 没事吧?”
她莫名其妙:“我很好啊,怎么回事?”
“刚才电台广播说,你们学校校园里发生了持枪滥射 事件,我耽心你会不会… …”
“什么?有人持枪滥射?我刚刚从学校回来,什么事 也没发生呀!莫非你搞错 了,把内华达州听成衣阿华州了吧?哈哈,现在这种事也 太多了!”她挂上电话, 继续睡觉。
但不久,那电话不甘心似地再次打过来:“这次我听 得清清楚楚,是衣阿华大 学。没错!”
当天傍晚,更多的人从电视新闻节目中获悉了这一惊 人消息。人们一下子从全 美各地打来成千上万个电话,焦急、关切地询问他们在衣 阿华大学的亲友的命运, 以致所有通往衣市的长途电话竟整个晚上一直占线!
与此同时,校方举行记者招待会。
次晨,周末通常休息的该校《衣阿华人日报》破例印 出四页“号外”:一名枪 手因未能获奖心怀不满,射杀三人、重创两人后饮弹自 尽……
在美国,人们对于持枪滥杀的案件并不陌生。就在两 个星期前,德克萨斯州刚 发生过一名狂汉开枪滥杀餐厅廿余人的惨案。而所不同的 是,这次事件的主角是一 名东方人,一名刚获得博士学位不久的中国留学生!另 外,枪手表现冷静,显然并 非滥杀。
于是乎,衣阿华大学华裔作家聂华苓在电视上曝光并 接受全美最大华文报纸采 访,指出凶手因妒生恨,其犯罪意识源自中国大陆的“文 革”遗毒,并倡议重建所 谓“文化中国”……
这的确是一局发人深思的悲剧。不过,人们记得,一 年前,衣阿华大学就因一 场旷时长达五年的性骚扰讼诉而在全美引起过轰动。在那 场官司中,该校华裔女医 学博士周艳珍控告校方长期偏袒一名污蔑中伤她的男教授 而终获胜诉,校方不得不 向她道歉了事。不料此事刚过去不久,一场重大血案又接 踵而来!
衣阿华大学,这所一向以学术开放而自豪的优良学 府,到底受了什么诅咒?
二
一九八五年秋天,位于衣阿华河畔的衣大校园出现了 一名眉目清秀、文质彬彬 、中等身材的中国学生。这位阅历简单的青年,可算是国 内一代学子中的佼佼者和 幸运儿:他叫卢刚,北京市人,出生于工人家庭,十八岁 考入蜚声海外的北京大学 物理系,八四年通过李政道主持的中美物理学交流计划 (CUSPEA)考试,毕 业后旋即以交换学生身份公费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时年二 十二岁。春风得意马蹄疾 。从北大到衣大,漫漫的大洋之隔,不过是小小的一步之 跨。
聪颖、优秀的中国学生,一向是美国大学物理系的宠 儿。卢刚来到衣大物理与 天文学系的头一年半里,仍然十分顺利。他研究的理论太 空物理领域,是该物理系 实力最强的部分,在全美具有相当影响。他来后不久,即 从师于颇负胜名的理论天 体物理学家戈尔咨教授。
戈尔咨教授是个个子不高,满头银发的德裔科学家。 他七十年代初从南非过来 ,先后发表过一百五十多篇有关天体物理学研究的学术论 文,并主持世界一流水平 的专业杂志《地球物理学研究》(JGR)。最近一年 里,仅他个人从美国太空总 署获得的研究经费就高达五十多万美元。他血管里流着的 日尔曼民族血液,加上他 在学术上的显赫地位,使他同时兼有学者、绅士、主子的 特征。他或许能在走廊里 主动为中国女孩拉门让路,却从来悭吝在脸上多挂些笑 容;他每句话都是那么认真 严肃,似乎永远难以找出半点幽默与玩笑。但他欣赏自己 的第一个中国弟子。他甚 至给卢刚机会去欧洲进修、开会、游玩;而卢刚工作也很 卖力,没有竞争对手,没 有后顾之忧,门门功课得A。系里对他十分器重,甚至在 录取新的中国学生时,也 常常参考他的意见。那段时间确实是他最得心应手的时 期。他意气风发,言无顾忌 ,行无规避,人事小节,皆不在话下。
可是,戈尔咨教授对卢刚的欣赏却有如雪中观景,春 天一到,顷刻冰消瓦解。
三
转眼间到了一九八七年春天。戈尔咨的麾下又多了一 位中国人。他刚从德克萨 斯A&M大学转学过来,也是一位CUSPEA学生。C USPEA!中国物理学 生水平与荣誉的象征。新人来自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 学,小卢刚一岁,也是八五 届本科毕业生。从现在起,两人同处一个学术小组,同从?BR>晃蛔ㄒ档际Α:靡晃恍?BR>来的“伙伴”!他的名字叫山林华。
山林华很快也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在学业上,他同 卢刚一样,被公认为系里 “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两人旗鼓相当,难分上下。卢刚 在头一年的博士资格考试 中,一口气以最高分创下该项考试的纪录并保留至今;而 山林华在后来的一项博士 综合考试中,同样在十多名考生中独占鳌头。山林华的英 语口语流利,发音标准, 较卢刚灵活、自如;但后者笔头更为出色。在一次课堂示 范解说中,卢刚的讲稿写 得简明、流畅,令在场的中国同学羡慕之余竟怀疑他在抄 袭!卢刚十分委屈,争辩 起来,后经证实,才消除误会。
在性格上,两人一开始就表现出鲜明的差别,卢刚 是个多重性格的矛盾体。 一方面,北方人典型的耿直、坦荡、刚正,加上来美前期 的一路顺风,使他锋芒毕 露、爱说话、爱议论、善辩理、快人快语,而不怎么考虑 别人的感受。一次,他煞 有介事地告诫同组另一名中国同学:“你这人怎么傻乎乎 的,也不防着别人一点? ”话非恶意,却使那个年纪较小的新同学耿耿于怀。
另一方面,粘汁质的AB血型使他深具阴沉、敏感、 忧郁的内向气质。而后天 多年的理科训练又使他养成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即凡事 习惯于作理性分析,注重 推理、求证过程中的量的平衡和结论的公允。诸多复杂的 因素,导致他在日常观察 中倾向于过份敏感的联系事物本质并作出极端的结论。同 时,也确立了他在为人处 世的一条“公平”原则:绝不占别人的便宜,自己也绝不 轻易吃亏。
至于他性格中执拗、倔犟的一面,周围同学早已有所 耳闻。那是八八年春季的 一个周末,物理系四名中国同学赴波士顿开完会,归途顺 道游览华盛顿DC。
“去白宫!”卢刚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行人来到白 宫,不料游人大排长龙, 要等两个多钟头。
“要排那么长的队,不值得!”聪明的山林华提议先 游其它地方。
卢刚不肯离去,说:“你们爱去哪去哪,反正我要排 在这里。”
山林华等人去别处游玩了,两个多小时后,他们返回 原地,见卢刚仍在排队, 大家笑了。他们随即插入队伍中,一道参观了白宫。
事后,一个同学议论:“卢刚这小子真怪,同正常人 就是不一样!”
接着不久,一件“不愉快”的小事,导致了物理系某 些中国同学同他的疏远。
一个春光和煦的假日,以物理系为主的中国同学凡九 人驾车旅游。返回后,组 织人算账:每人均摊$22。卢刚却提出异议:这次游玩他带 了几瓶饮料和一包土 豆片,共值$4.50,也应摊入费用;另外,照相的胶卷及冲 洗费不宜均摊,而应 按每人实际所照的张数计算才合理。
组织人将卢刚的提议一公布,众人先是笑了,觉得不 可思议,随后专门组织一 次聚会,把卢刚狠狠数落了一番。双方你争我辩,结果不 欢而散。打那以后,几位 当事人不再同他往来,最多见面只打个招呼,有时甚至连 招呼都懒得打。当年的组 织人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我已经忽视了他的存在!”
这场“风波”很快使得卢刚在部分中国同学中声名狼 藉。外系同学听物理系同 学说了,新生听老生说了。大家开始相信,卢刚如此“计 较钱财”,未免“太小气 了”!“你可以说这人脑子有毛病,就为了这几个子儿, 伤了哥儿们的感情!”那 位组织人至今仍忿忿埋怨道。
不过,即使那些有意疏远他的中国同学也不否认,卢 刚绝非一个孤僻的人;相 反,他渴望与人交往,他会常常在家里请一些他喜欢的朋 友,做菜招待他们。而如 果他去别人家做客,他总是要设法带点什么。他不想白吃 人家的。看来,他只是在 遵循自己那套“不吃亏、不占别宜”的原则。他或许力图 借助这种“平衡”来小心 翼翼地保护自己,立身作人,如此而已。“在这点上,他 可能更象美国人。”物理 系安涛同学认为。
可是,印象如同性格,一旦形成,便很难改矣。人们 容忍不下本文化圈子中的 异族因素。
就在卢刚在物理系遭受冷落的同时,山林华却以他随 和、谦虚、热情的形象, 迅速赢得人们的好感。他脸上总是春风满面,显得和蔼可 亲,善解人意。在中国同 学中,关于他乐于助人的小故事可说不少。比如,国内发 生水灾,他便在同学中发 起募捐活动,并掏出$50捐给灾区;新同学雪山功课有困难 找他,他不惜花费几 个小时给她讲解;逢年过节,他总要邀一些单身同学去他 家玩,等等。总之,他爱 广交朋友。他同时也爱好体育,喜欢篮球、足球,因此他 身边总是围着一大帮哥儿 们。“他请客简直成了一种嗜好,”他的好友、物理系冯 炜同学说。他太太更是好 客,又做得一手好菜。“我们每次去他家就做饭吃、看电 视、打扑克、玩拱猪比赛 。他家成了大伙儿的‘小据点’。”
八九年,人缘广泛的山林华当选为衣大中国同学联谊 会主席,成为远近闻名的 公仆人物。
四
然而,关于他的身世却几乎无人知晓。一天,当冯炜 谈起物理系另一名中国同 学来自农村时,发现山林华陷入了久久的沉默。尬尴之 下,他只好改变话题。他没 想到,山林华所不愿提及的恰恰是自己与那位同学相似的 背景。
原来,山林华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出身浙江嘉兴农 村一个世世代代的种田人 家。父母是文盲,下有两个弟弟。身为长子的山林华,因 家境贫寒,懂事很早。他 考入当地重点中学嘉兴县一中后,深受一位体育老师的启 迪和激励,立志做个有出 息的人。八一年高考,他的物理获满分,数理化三门平均 成绩为97分!在科大 读书期间,他刻苦用功,爱好运动。三年级时,那场最关 键、最紧张的留学考试使 他视力减退,带上眼镜。大学四年里,每到寒暑假他都要 赶回家,同弟弟一道,每 天从早到晚在家承包地里干活。甚至在他出国前回乡探亲 的八六年那个农忙季节, 直到上飞机的前两天,他还在帮助家里搞“双抢”!
山林华就是沿着这条艰辛不易的曲折之路走过来的。 在他不平凡的奋斗经历中 ,南方人天生的精明、伶俐与后天艰苦环境的摔打、磨 炼,造就了他在为人处世上 所特有的机警、灵活与成熟。他不象卢刚那样,把生活简 单处理成直观的等量方程 式,处处拘泥于表面“理性化”的单一平衡之中。相反, 他的智慧与策略在于并非 一定功利主义的施予。这种施予的范围越广越好,只要它 的对象是弱者或与利益无 涉的局外人。他正是在这种“施予”中有效地保护了自 己。“在接人待物上,他非 常地聪明。我从来没看出他是从农村来的!”冯炜这样形 容山林华。
如果说,卢刚毕竟来自大城市,对美国社会和文化较 感兴趣,甚至抱有不切实 际的幻想,山林华则更为现实、更善于脚踏实地地把握实 用的杠杆,处处发掘命运 的契机。因此,他更象一个搞科学的人。
他的确是个生活的强者。然而,如哪一天当命运把他 同另一名实力相当的强者 推到同一条狭路上时,则天晓得将是怎样的情形了。
五
物理系范爱伦大楼是一幢灰色的七层楼建筑,它因纪 念衣大全美著名的太空物 理学家、已退休的物理系主任范爱伦得名。在这幢楼513室 的理论太空物理小组 ,卢刚的研究重点叫太空等离子理论,属现代物理系学的 尖端领域。由于这一领域 的高度复杂性和狭窄性,目前全世界仅约三百名科学家有 能力涉足其中。专家认为 ,该领域中纯理论的研究尤其困难,它的抽象性大,要求 进行大量繁复的数学运算 ,既令人头疼,又不易出具体成果。
不知为什么,卢刚咀嚼的偏偏就是这样一颗“苦果 ”!他对自己的课题研究似 乎越来越走火入魔。他的数学根底一直很深,他在试图借 助电子计算机来从事理论 方面的某些探索和突破。
他的导师戈尔咨号称研究兴趣广博,其学术范围涵盖 整个太空理论领域。可惜 的是,他对卢刚的课题却显得有些鞭长莫及而不感兴趣。
山林华到来之后,则幸运地选择了与导师兴趣一致的 实验性研究课题。他一开 始就注意尝试同戈尔咨进行某些学术合作。他对戈尔咨的 每项要求都尽心尽力地圆 满完成。他那惯于吃苦的韧性和聪颖灵活的天禀,自然很 快给戈尔咨以极好的印象 。接着,由于学术上的需要,他开始频繁地接近戈尔咨, 不断找他请教、讨论问题 。在物理系,人们于是注意到,山林华和戈尔咨总是在一 块交谈,两人的关系已相 当投合、融洽。
在美国大学及学术界,不出版即灭亡。戈尔咨教授颇 感欣慰的是,他的这名后 来的弟子懂得如何遵照他的意思,经常提出新的构想,并 把两人讨论的内容和实验 结果及时整理出来,交由他所主持的JGR刊物一篇篇地 发表。于是,在山林华的 履历表中,至少有三、四篇论文就是这样以师生合作的形 式发表的。对俩人来说, 这便是昭之于世的成果!对戈尔咨而言,这也是获取更多 研究经费的本钱!山林华 离不开这样的导师,戈尔咨少不了这样的弟子。
身为大名鼎鼎的学者,戈尔咨本能地对学生有种近乎 苛刻的要求。但这种“本 能”在如鱼得水的山林华面前正在渐渐消失。而回转头 来,透过他那副寒光逼人的 眼镜,另外那名他曾垂青一时的弟子却变得愈来愈不顺眼 了。
这期间,不知听到了什么有关卢刚的传闻,戈尔咨变 得越来越“关心”卢刚的 行踪去处。每次他去513室,只要一发现卢刚不在计算机 旁,便马上过来问山林 华:“卢刚又去那儿了?”
接着,卢刚回来后便发现戈尔咨脸色铁青,久久不 语,气氛凝重而紧张。
戈尔咨开始给卢刚的工作加码。卢刚只得默默接受, 他的表情冷漠而茫然。这 种无言的不服似乎加深了戈尔咨的恼火,于是他除暗暗使 劲继续加码外,更是处处 用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卢刚。
据安涛同学回忆,那段时间,他每天大清早进实验 室,一打开系里计算机系统 ,便发现总是有一个人比他更早已在计算机上工作了。这 个人就是卢刚。另外,他 常常夜里去513室找山林华,每次去都看到有一个人很晚还 独自坐在计算机终端 前工作。这个人也是卢刚!
为完成戈尔咨加派的任务,卢刚不得不把自己沉浸在 纷繁复杂的电脑世界里, 日以继夜地紧张工作,经常干到半夜十二点钟以后才离开 实验室。直到有一天,他 发现自己的一项研究得出了与导师预期不同的结论!他是 一个办事认真严谨的人, 经过反复检查、核实之后,他如实告诉了戈尔咨。
好一个骜桀不驯的小子,分明是在学术上向权威挑 战!德高望重的戈尔咨教授 深感尊严受损,老羞成怒。他反过来将卢刚狠狠训斥一 顿,一会儿责备他因为不好 好干活,才得出不一致的结果;一会儿又批评他用系里计 算机的时间太长,费钱太 多。他甚至不客气地声称,若再这样下去,系里将减少或 停发卢刚的研究助理(R A)的薪水!
这真是要命的一击!卢刚懊丧地退了下来。他的结论 后经证实,确比戈尔咨所 预言的更加正确。他有说不出的委屈。他对这位导师自以 为是的蛮横态度虽满心不 快,却无可奈何。敏感的他,其实早已察觉自身处境的变 化,但他还说不清楚。他 仍在观察,他要努力找出个中缘由来。此刻,他只有忍耐 着,兢兢业业,继续工作 ,避免出差错。
六
八九年,物理系来了一位叫史密斯的副教授。此君四 十多岁,脸上常常带有戏 谑的微笑,喜欢逢人打招呼。他那大大咧咧的可爱模样, 配上一口浑浊的麻省口音 ,使他很快同系里上下熟稔起来。他甚至敢在戈尔咨面前 不揣冒昧,说出如“狗娘 养的”之类有伤大雅的话来。他讲课虽够得上一团糟,却 倒也挺风趣逗人。只是他 说话太过随便,连在黑板上写错一个字,嘴里都要吐出一 个“SHIT”(大便) !
史密斯先生在太空物理学方面有十多年的实验室经 验。他因此坐上了物理系理 论太空物理组的第二把交椅,同时也成为山林华和卢刚两 人的“第二老板”。但他 毕竟初入学术殿堂,一方面要看权威脸色行事,另方面又 想显示自身实力以扩展阵 地,所以,他对学生的要求往往带有一种不可捉摸的任意 性。这大概也正符合他那 随随便便、满不在乎的习性。
然而,卢刚一开始就对这种作派难以忍受。他从心底 不服这位理论上半通不通 却自以为是的所谓“导师”。为此,俩人在学术上不时发 生争论。卢刚能言善辩, 常常使史密斯瞠目结舌。但史密斯老是以那种不容置辩的 口气,满不在乎地强迫卢 刚做这做那。糟糕的是,当卢刚照他的命令去做时,戈尔 咨却跑过来对卢刚横挑竖 责,要他做那做这。而这时,史密斯正好抓住卢刚先前不 服气的争论,在戈尔咨跟 前叽哩呱啦诉说一番,令他更是生气。卢刚被这两位导师 弄得左右不是,无所适从 ,满肚子窝火。
七
从范爱伦大楼沿着宽阔的林荫大道往东走两个街口, 便到了卢刚的住所:东杰 弗逊街515号第十四单元。这是一排灰色、低矮的二层楼公 寓。宽敞的玻璃窗, 二室一厅的房间。他在这里已住了四年多。他的第一位美 国室友密歇尔,是一个高 大、魁梧的白人青年。每人月租二百余元。两人各居一 室,共用客厅,互相礼让, 倒也相安无事。
卢刚常常向密歇尔聊些关于中国的事,密歇尔也曾倾 吐自己的“辛酸奋斗史” 。
原来这位老兄属于美国社会那类高傲的孤独者。而他 骨子里那种美国白人的傲 慢与偏见,使他一开始就把卢刚看成从“荒蛮世界”来的 人。如卢刚用冰箱,密歇 尔竟认定他以前从来没见过冰箱,等等。其实,此类令人 哭笑不得的事这儿许多中 国大陆人都经历过,而大多数人也许只是一笑置之罢了。 卢刚却不然。他本来就有 大都市人的“傲气”,密歇尔有意无意的轻视,自然使他 很是不快。
卢刚的朋友圈子里既有中国人,也有美国人。但他更 喜欢同中国人交往。自从 与物理系某些同学闹别扭后,他开始把交往范围转移到外 系。他本是个不甘寂寞的 人,那件事大概使他内心有所震动,因此,他在待人接物 上似乎有意要调整自已。
每到周末,他总喜欢邀上一些朋友来家聚会。男生、 女生,大家来自中国。同 胞相聚,自然是地道的家乡气派:讲中国话,无拘无束、 谈笑风生;做中国菜,油 烟弥漫、热气腾腾。
这一来,洋鬼子密歇尔可够“呛”了。他常年不见一 个朋友,忍受不了卢刚有 这么多的朋友。他尤其嫉妒卢刚邀女同学来玩。于是,他 紧皱眉头,嘴里不断嘀咕 着嫌太吵,甚至当着客人的面发脾气。卢刚也不高兴了。 俩人开始互不说话,关系 处于紧张状态。
卢刚只好告诉别人,他再不便在家请客;以后每次他 只是做了菜带到别人家去 聚会。
就在他和密歇尔剑拔弩张之际,不巧发生了一段小插 曲。
衣大又来了一批中国学生。联谊会主席山林华特意把 一名生物系女生和另一名 来自农村的物理系W同学同时安排在卢刚家暂住,说这两 位都是北大校友。
卢刚虽然面带难色,仍把房间腾给女生,自己和W同 学住客厅。一、两天后, 他终于忍不住,说:美国人不高兴别人在家长住,他的美 国室友又在报怨早晨起来 不方便云云。
两人搬走了。从此,W同学对卢刚的印象是:对什么 都那么计较。第一次接触 不愉快,以后就不再来往了。
他们大概不知道,卢刚其时正提心吊胆,处处小心, 唯恐密歇尔突然发难。
果然有一天,卢刚赫然发现,密歇尔藏有一枝手枪!
他吃惊不小。对方那熊虎之躯本来已够使他望而生 畏,他竟还有武器!“要是 打起来,东方小个哪是他的对手?”卢刚坐立不安,仿佛 对方巨兽般的身体正向他 扑来……
“不行,这不公平!我也得有把枪自卫!”他想。
他赶紧申请手枪执照。衣州法律规定:凡在当地住满 九十天以上、无犯罪记录 的居民均可申请枪枝。他通过合法手续,很快购下了第一 支手枪。“万一我以后同 老美打架,我一枪就可以把他打倒,再不存在谁大谁小的 问提啦!”他释然了。
不过,密歇尔始终没同他打起来,他们后来仍然是朋 友。但卢刚对枪枝的兴趣 就这样激发了。如同山林华爱好篮球、足球,他开始把射 击当作一项体育运动。他 经常去打靶场练习射击。甚至每次玩电动游戏,别人玩赛 车、拳击等玩得起劲,他 却象个小孩醉心于双枪射手的游戏机上左右开弓,爱不释 手。
八
春寒料峭的二月同时迎来了中西方的不同节日。一九 九一年情人节正好是春节 除夕。卢刚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用英文给物理系十多位 中国同学发出热情洋溢的 祝贺:
“各位同学:
情人节快乐!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世间的美妙之 物!
春节快乐!恭喜大家将来发财!”
他兴致勃勃地寄出请柬,邀大家春节之夜去他家欢 聚,并为此作了许多准备。 他是个爱热闹的人。在这海外他乡的节日夜晚,最难耐的 就是一人独处的寂寞!
谁知,那夜一直等到很晚,他家仍门庭冷落。
后来,幸亏安涛同学硬拉住一名小同学和一名外系同 学三人同往,才没使主人 完全失望。“那会儿,他的处境挺可怜的。他本来爱同人 打交道,却没人理他。” 安涛还记得。“他一旦请你去玩,他会尽量照顾你,让你 玩得痛快。总之,他做什 么事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
至于他同山林华的微妙关系,大概谁也无法真正了 解。安涛的印象是:“他俩 同一个小组,在一起表面上客客气气,但背后怎样,就难 说了。”
每天中午,范爱伦大楼公共休息室总是聚集着一堆中 国学生。大家把自备的午 餐在微波炉里热好之后,边吃边聊天。通常,活跃人物是 山林华。他轻松、愉快的 谈吐,老大哥似的神态,在同学们中颇有亲和力。卢刚回 家吃饭,他家仅两个街口 远。
某日,大伙儿天南地北的闲聊,聊到电视机的更新换 代。有人插嘴:某某电视 机的牌子,据卢刚说不错……
“卢刚懂个屁!你根本不能听他的!”山林华马上不 客气地打断道:“他是什 么人,你还不知道吗?”
众人知趣,微笑不语。于是再没人提起那个牌子了。
据说类似情形不止一次。只要有人提起卢刚,“卢刚 他懂个屁!”几乎是山林 华的习惯反应。
卢刚反之亦然。
时值大家谈论波斯湾战争,山林华侃侃而谈:“美国 人知道什么是民主自由? 他们去打仗完全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他接着议论战争将 如何影响美国经济,造成 就业进一步困难,等等。
卢刚走了开去。他出乎意外地对人说道:“你看,这 个山林华多么自私!”他 开始“分析”山的心理:原来山林华刚刚毕业,他之所以 讨厌打仗,主要是耽心自 己更难找到工作……
如此敏感地把一个人的本质推向极端,这大概正是卢 刚的思维方式。
九
夜晚,卢刚走出沉闷的实验室,穿过冷清的街道,习 惯地来到百米开外的“运 动栏酒吧”。
这里是另一个世界:欧式的古朴装潢、典雅的绿色吊 灯、昏黄柔和的灯光、热 情甜密的女侍、豪爽健谈的酒保、角落里那别具一格的篮 球网……此间荡漾的青春 气息、风流情调和人生乐趣,取代了学术上讨厌的咄咄逼 人、人际间的勾心斗角和 暗潮汹涌。这一切是如此温馨、美好,令人神往!
这是一个很少有中国人肯来光顾的地方。这儿的文化 太不一样。但五年来,卢 刚几乎每周来这儿两、三次。他并不隐瞒对这家酒吧的挚 爱,他甚至在自己的汽车 尾贴上醒目的英文标牌:“我喜欢在运动栏酒吧聚会!”
他似乎想竭力打入这种文化。然而又不尽然。
他习惯安静地坐在墙边,叫来一杯啤酒,独自啜着, 看身旁一伙青年人在电子 游戏机上玩得热火朝天。另一边,一堆堆客人在兴高采烈 地说笑,他静静地坐着, 无意与人搭讪。偶而有熟人向他打招呼,他才应酬几句。 他那带浓重北京口音的英 语,勉强还能派上些用场。
酒吧的伙计、女侍对这个常常微笑的东方小伙子印象?BR>换担钻堑某扑疤?BR>卢”。温文有礼的“甜卢”可是个“泡妞”的老手,甚至 还自吹尝试过各种女人。
“要是能泡上美国妞才好玩呢!”几年前,他曾怂恿 几个“土头土脑”的中国 同学一道去酒吧:“去吧,听我的就行!”
他本该是个认真的人,似乎他的自尊却使他的“认 真”在这方面常常完全遁迹 。两、三年前,他在这儿结识了一名二十四岁的护士女 生,一位黑发碧眼,人见人 爱的美国小姐。六、七个女孩同逛酒吧,唯有她热情朝他 打招呼。他因此对她一见 倾心。此后俩人偶在酒吧相会,却从来不曾相约。他赠给 她一些圣诞小礼品,而她 仅仅以友善相待。她有个男朋友在芝加哥。
这场有名无实的“罗曼史”很快随风飘逝。女孩毕业 后去了芝加哥,空留给他 一段“难以忘怀”的惆怅回忆。从此,“运动栏酒吧”这 块重温旧梦之地,似乎成 了他异邦生活的唯一慰藉。
十
物理系的X君算是卢刚最要好的朋友。在他的印象 中,卢刚穿着干净、整洁, 白净净的脸上总是笑眯眯的,挂着一幅亮亮的白边眼镜, 象个奶油小生。“他不喜 欢玩大球,如篮球、足球;同我一样,只喜欢玩小球,如 高尔夫球、保龄球等,所 以我们经常玩在一起。”X君说。
卢刚对这位比他小两岁的同学非常之好。每到周末, 他总是打电话约他出去玩 。在金钱方面,刚开始时两人还分一分,但到后来,就变 成这次你出,下次我出, 或者我没钱了就往你口袋里掏,不分你我了。
“他非常、非常地愿意帮忙,”X君忘不了往事, “只要我有困难,如修车、 搬家或拣家俱什么的,一个电话打过去,他二话不说,马 上过来,并且经常是整个 下午都豁出去。”但是,他在有些事情上却显得过份认真?BR>A礁龊糜淹獬鲇瓮妫?BR>偏要坚持先掷硬币,以公平决定开谁的车;他负责小组办 公室的电话帐单,即使是 最好的朋友打了$1.54的长途电话,他都要按规定算得清清 楚楚,并让对方向学 校开出支票。“他并不小气。他这样做并非在计较那$1.5 4,而是力求把事情办 得公正而认真。”X君感慨地说。
卢刚是一个思维清晰、气质敏感、精干向上的人,同 时又是一个爱憎强烈,是 非分明、事事讲理的人。他有时喜欢别人听他的,却并不 刚愎自用;他有时显得有 点傲气,但说话总要给些道理,留有余地,因此X君每次 同他辩论,都很难辩得过 他。他做什么事都要求做得特别好,从不马虎苟且。“要 么做一个最好的人,要么 做一个最坏的人。”他曾经表示。
有趣的是,他的这些特点有时甚至体现在玩球上。他 对打保龄球有一套自己的 理论,对球的重量、大小、应怎么拿、怎么用力等,都有 独到研究。但是,他的成 绩却常常走向两极,好时通盘满分,差时一败涂地。
这一回,X君打得顺手,连中好几球。
“哟,你快赶上我啦!”卢刚笑呵呵地说。
X君一鼓作气,终于胜过卢刚。两人打完球,开始聊 天。
X君发现,他的朋友常常显得满腹心事,但不肯轻易 流露。他俩虽很要好,却 极少谈论个人的私事。
“你的老板对你好不好?”卢刚问他。他俩在不同的 小组。
“很好。我的两个老板对我都挺不错。”X君回答。 “你的呢?”他反问。
卢刚平静的脸上浮现一丝愁云。他忍不住开始向好友 倾诉:他的老板戈尔咨一 直在同他过不去。每次给他一大堆活儿不算,做完后又老 是埋怨他没做好。如最近 他好不容易刚完成一个项目,老板又表示不满意了,责怪 他一番后,一个星期拉着 长脸不理睬他……愈是羡慕朋友的际遇,卢刚愈是替自己 感到忿忿不平。
还有,不知为什么,组里的山林华虽然人缘很好,却 从来不愿同他在一起玩, 一直对他冷冰冰的。
“他不叫我,我也不叫他!”卢刚没好气地说。
无意中,俩人谈到南方人的圆滑和北方人的憨厚。 唉,中国人成堆的地方,总 是有那么多扯不清的事情。卢刚望着朴实的X君,不由发 出感慨:“你这个人很好 ,非常诚实,不会计算别人,不会同人争个高低。”
X君其实是个南方同学,比卢刚晚来物理系两年。他 对卢刚小组的情形不十分 了解,不便多说,只好泛泛地安慰他几句。
卢刚告诉他,他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答辩,同时已开始 在找工作。求职准备一般 宜在毕业前半年开始。他是个善于深思熟虑的人,在这件 事上不会没有准备,X君 想。
十一
殊不知卢刚找工作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教授推荐信。他 同戈尔咨的关系已非常不 妙,简直无法相信对方还会有什么善意。一个学生不愿找 曾经指导自已长达六年的 导师写求职推荐信,无疑是一件相当糟糕的事!但他找了 系主任尼柯森。尼柯森曾 经教过他的课,而且看上去慈眉善目,好象挺容易接近学 生。
这位十多年前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博士,脑袋后曾 一直留着一根象征当年嬉 皮士风格的小辫子,直到近几年当上系主任后,那根潇洒 的小辫才不见了。他同学 生说话时有意讲得很慢,好让对方听懂他的每一个句子。 因此,他讲课时常常能够 把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讲解得清清楚楚。不过,他去年所 获得的个人研究经费才约 戈尔咨的十分之一。不久前,他编了一本关于太空物理学 的研究生教材,却被卢刚 认为东拼西凑,没啥水平。
但无论如何,尼柯森是一位几乎人人说好的绅士。特?BR>鹗牵宰约旱牡茏踊?BR>真是厚爱有加:一名新来的半职学生虽然没有理科背景, 他却安排她一个助教位置 ;另一名学生成绩不合格,他竟也给他一份最高的全额奖 学金!据说,他手头备有 七、八份现成的推荐信样本,每当学生请他写推荐信时, 他总是欣然应诺,然后根 据情况择取其中一份,交给秘书打好、寄出。
可是,当这次卢刚找到他时,却意外地碰上了一颗软 钉子。
“戈尔咨教授是你的导师,你找过他没有?”狡黠的 蓝眼睛,温和地盯住那张 有些尬尴的年轻面孔。他对卢刚与导师之间的不和早已胸 中有数。他的资历和成就 远远在戈尔咨之下,虽然他现在的身份是系主任,但无论 在学术或行政上,他仍不 能不对戈尔咨仰仗三分。
“唔……没有。”卢刚照实回答。
尼柯森一个耸肩:“那么,你最好先找戈尔咨教授写 吧。然后再来找我写,好 不好?”他微笑着做出了决定。
卢刚一时语塞。他明白了:原来,系主任在权衡利 害,没人敢得罪学术权威戈 尔咨!他奈何不得。愤懑之下,只好去找别的教授。
这以后,他学“乖”了。他准备好理由:“我申请去 一些小学校教书,谁写推 荐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学经验。”他振振有词:戈尔 咨那边他只是做做研究, 而他当过某某教授的助教,所以这方面的教学经验,最好 还是由某某教授来写……
尼柯森把这件事很快告诉了戈尔咨本人。
戈尔咨教授难堪之下,悻悻找到卢刚,表示非得给他 写封推荐信不可。
他果然写了。但不知有意或无意,他的推荐信总是在 求职截止日期过了之后才 寄出。一年下来,卢刚始终没找到工作。
十二
很快到了卢刚论文答辩的日子。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 二日,这一天对他来说意 义非凡,他将攻克最后一道学术关而拿下博士学位;六年 来,他异国寒窗,忍辱负 重,如今总算快熬出头了!
他对这场答辩充满信心。他的博士论文是关于太空中 间星体与等离子之间相互 作用的研究。由于宇宙中带电离子的运行规律可通过数学 计算加以测定,所以他采 用电子计算机的模拟方式,即把成套的数学公式嵌入计算 机,通过运算来追踪它们 的运行轨道。这项研究构思别具匠心,他好比在电子计算 机上进行一项太空实验, 计算机被当成了实验室。
博士论文评审须经过五位教授,卢刚请了三位曾教过 他课的教授,加上自己的 两位导师。五人当中,他最耽心戈尔咨找碴。好在戈尔咨 对他的题目一直兴趣缺缺 ,闻问甚少,所以这次大概也不致于过份挑剔;而卢刚事 先详细问过他有关答辩的 要求与步骤。他小心谨慎,没有忽略任何细节。看来,这 场口试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
正当一切准备妥当时,不巧一位教授突然出差,临时 改由系主任接替。卢刚心 头一紧,但已顾不上想那么多了。
十三
四月二十二日是个庄严的日子。卢刚穿着西装、领 带,显得焕然一新。他特地 买来许多点心招待大家,烘托气氛。
答辩还差一分钟开始。他精神抖擞,准备迎接这最后 一战。这时,戈尔咨突然 提出,答辩人只能在评审委员会前作十分钟的口头综述。
什么?奇怪!按照常规,不是有三十分钟的时间吗? 这太意外了!在短短十分 钟内要把一篇洋洋万言的论文——其中基本上是浩繁复杂 的计算机与数学语言—— 表述清楚,谈何容易!何况教室里连起码的投影机也没准 备,他只能在黑板上吃力 地书写。
卢刚结结巴巴,一时僵在台上了……
接下来的几十分钟,他不知是怎样过来的。他强压羞 耻与愤怒,奋力支撑着。 他的精巧的构思和深邃的思想仍无懈可击!
答辩完毕,众教授埋头写评语、签字,然后把目光纷 纷移向系主任。
老练的尼柯森不慌不忙,用一种长老的语调悠悠道 来:“你那个地方我们以前 用的是‘双精度’计算法,而你用的是‘单精度’。你必 须用‘双精度’法重算一 遍,若结果一样,我就签字。散会!”
又是这个尼柯森!
对于为什么用“单精度”法,卢刚自然有他的道理。 但眼下已经没有解释的余 地了。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论文答辩没通过。这是卢刚万万 没想到的。对他这样一个 禀赋很高、学业从小一帆风顺的优秀生来讲,这无异于晴 天霹雳、奇耻大辱!他灰 头土脸地走出教室。
“怎么样?通过了吗?”门外,一个中国同学问他。
“不行,尼柯森不让我过!”他紧锁眉头,愤愤地摇 头,已变得有气无力了。
他不由回想起半年前同组山林华论文口试顺利通过时 的情景。那天下午答辩完 后,山林华欢天喜地地回到办公室,当场邀了一大帮朋友 去当地最大的燕京中餐馆 吃饭。这一次,山林华也请了他,他不愿去;对方硬是邀 请,他勉强去了。
令他最不服气的是,山林华在德州A&M大学呆了半 年后转学,已比他晚来一 年半,而且当时也已错过毕业申请的截止日期。但史密斯 为了让这名得意门生尽早 给他作博士后研究,竟通过戈尔咨和尼柯森的私人关系, 仍安排他比别人提前毕业 。结果,这引起其他同学的不满和议论。卢刚找史密斯辩 理,说他徇私舞弊;史密 斯窘迫之下,却指责卢刚研究多元电路分离电场的方法大 错特错。其实,史密斯对 那项研究既不清楚,也无关系。只因当时组里所有人都在 批评卢刚的研究方法,他 才抓住这点,反戈一击。小组对卢刚的围攻持续了整整一 个学期,直到最后事实证 明卢刚的方法是正确的。(待续) --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wiley.mathlab.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