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5), 站内信件
|
初悟《六祖坛经》(13)
☆☆☆个人意见☆☆☆
[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六祖大师在说法前总是要听法者净心,#即清净之心。又称清净心。指清净无染之心,或清净之信仰心,或指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
当下就是要人明白自性本来清净的心。在这般若品中,六祖为广度有情,开示这无上的法门。自然一上来就说明了,自性本清净。
令人当下就明白,六祖所说的顿教就是要令分明心见性的。就是要目的明确。
因为当时是人多有修持佛法,对坐禅,诵经,对佛经的了解都是很有底子的。所以怎么才可以净心,六祖也就不多说了。
#《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云,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净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堕地狱、饿鬼、畜生,生于十方佛前。#
另有:#(1)净心︰即尸大(戒)心。指不淫、不怒、不贪。#
所以在这里可以说是,净可生慧。要得大智慧,先要净心。现在多有人把这大智慧等同于我们现在说的智力,理解力等了。
认为多学学经,多了解一下佛经所说的法理,加上自己的辨才,就认为可以悟得了。
其实这样是“没见本心,学法无益”。
[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六祖先让听法者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在这就先是看出六祖不是不要人念经坐禅的。别看见人念经就说不是禅宗。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又称大品般若经、新大品经、大品经、摩诃般若经#
#旨在阐明般若波罗蜜之法。为大乘佛教初期阐说般若空观之基础典籍。#
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略称般若心经、心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
这经旧有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本就是念咒。
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就是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在这就不多说和考证了,不用多生是心,只要是明白,六祖为说的法就是“般若法”就是大乘佛法。为众人所说的就是这“先圣”所传的法了。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复云:善知识]
六祖大师,说经完后,又再说:善知识,
#指教示佛法之正道,令得胜益之师友。#六祖在这称众人为“善知识”在这又是一次看出六祖很是谦虚。并没有认为自己是六祖,可以高高在上,而是把自己放在很低是位置上去。
我等后学更是应以此为榜样,不要得这“自以为是”的毛病。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的智慧,世人本来就是具有的,不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也不会因什么就消失的。
[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只是因为心有所迷,为假相,不真实的东西,情,贪,嗔,痴,愚。 三界六道所迷。
不能明了,看不见真实所在,不能自悟。这就要假借有大智慧的人,来开示引导。
去迷见悟,如拨云见日。
这看出师的重要了,可以用这个来打个比方的。
我们要去一个地方,(彼岸)但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因为我们看不见彼岸在什么地方。
四周都是些云啊,树啊,山啊,(迷界)令我们看不见来路和去路。
但我们手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法宝“地图”(经书),这些是前人为我们写下来的。
可以指导我们去到我们想去的地方(彼岸)
但有时,我们会在我们站的地方迷了路,又看不懂“地图”(经书)或是不信“地图”
(经书)所写下的。
这时就要有个“向导”(大善知识)了,他可以带领我们走出迷宫。
终有一天,我们也可以认得路到了彼岸,可以来去自由了。
我们也就可以作“向导”(大善知识)了,就是和那些“向导”(大善知识)一样了。
当然这时,那所谓的“地图”(经书)也就可以不用了。
(待续……)
释:
「般若」是梵語,華語則譯為智慧。有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般若具足三種意思,因其多含,故尊重不翻。講般若的因緣,是應大眾的要求。
第二天,韋刺史請求多聽些佛法,故六祖大師就升法座法堂,宣示大眾說:「你們大家現將心念清淨,不要打妄想,要一心聽法,先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接著大師又說:善知識!覺道的智慧,世人本都具足,在佛不多一點,在眾生不少一點。但因執著(迷即不覺悟,不覺悟就是執著),所以不能自己明白。故要憑藉明眼善知識,因他已深入一切諸法實相,故能指示導引,使你明心見性。
解:
(一)總淨心念一句,為入佛綱領。捨此無別法,能如是者,名開般若大慧,此品以起般若妙用為主。般若乃掃蕩一切心垢無上利器,今下手第一法,曰總淨心念,直證自性淨土,方名為大,故以摩訶冠之。但念又如何淨法,或曰止念勿起,或曰息心觀淨,此名縛上加縛,終非究竟,為是相對,且立二見故。當知本來清淨,平時已證得寂滅之境,此時一念放下,回復未起念前光景,頓得寂然湛然,般若妙用,盡於斯矣。復云二字,表此時四眾等候良久,令聽者先放下萬緣,然後一切開示可得而印入也。又諺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總淨即放下矣。世間第一重要事,無過於成佛,而第一快當事,亦無過於一念成佛。十重鐵鼓,有力者一箭射穿,正剎那間事,如其力未充,則絕對不能假借,無半點人情做作也。前品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云總淨心念,即是直了辦法。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中是参《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净心】【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善知识】可到这来 http://fxys.xilubbs.com/
---- 《佛心医术》fxys.126.com以禅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