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amera()
整理人: feilao(1998-04-18 04:51:51), 站内信件
|
刚刚听完音乐会回来,第一次听中国交响乐团的演出,第一次听威尔第的 安魂曲(安魂弥撒),第一次去北京的世纪剧院,嘿嘿,感觉还不错。
威尔第的安魂曲肯定是不错的,可惜我总缺乏宗教的虔诚,而且隔着歌词 的语言障碍。虽然傅海燕、杨洁两个美眉的声音很美妙(另是两个蓝蓝就 不夸了),百人的合唱团也还卖力(终场时鸟散状缺乏统筹),还是没留 下清晰的整体影响。
世纪剧院的声音效果不错,坐在二楼中间,感觉比北京音乐厅强得多。清 华大概去了七十多人吧,一辆破旧的两节的大客车在一个弱智得不清楚路 的司机操纵下终于赶上了演出开始。与一个蓝蓝同去,路上总算有座,但 两个柔柔就站在旁边,可自己实在疲倦困乏,让座可实在不忍。好在及时 发现柔柔似有一蓝蓝陪伴,再者目标是音乐,而非柔柔,故终于安心享用 座位带来的些许满足。一块巧克力也被自己愉快消灭了。大家买的都最后 几排的优惠票,然后蹭前面的空座位。
回来后赶快煮锅面条,加上鸡蛋,实在是飘香四室,美不可言。然而好象 内心总有些不满足的感觉,缺什么呢?原来是缺香的对立面,缺一种更高 境界的香!这个素材我是准备了的,只是平日还有同居之伴,不好肆无忌 惮。今天嘛,按往日经验,室友又去泡妞了,肯定夜不归宿,呵呵,将王 致和请将出来的说。
美哉、美哉。音乐、食物、臭豆腐,陪伴着网虫渡过漫漫网夜~~~~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ab-2-183.bta.ne] 发信人: zmo (莫愁), 信区: oversea 标 题: Re: 一场音乐会,一锅鸡蛋面,一块臭豆腐。美哉~~ 发信站: 广州网易 BBS (Sat Mar 7 00:30:27 1998), 转信
hm, 你倒不愧是音乐版的班珠尔, 还算名符其实. 跟你这么说吧, 国内的剧场和音乐厅中, 效果好的没几个, 世纪剧场可以说 是很好的了, 声学设计是日本人做的. 北京音乐厅就惨透. 世纪剧场的低频 混响是比较充分的, 高频比较平直. 剧场的容积也是较为恰当的. 平面是面 宽深度浅, 所以观众的参与感与交流感很好, 第一次直达声衰减也少. 不过,国内正要筹划的国家大剧院就前途堪虞了, 估计又是第二个北京音乐厅. 上海大剧院国际招标, 很有些现代气派, 但音响效果尚难预料. 如果不好,则 银子又白花乐.
【 在 camera (RedSnow)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一场音乐会,一锅鸡蛋面,一块臭豆腐。美哉~~ : 发信站: 广州网易 BBS (Fri Mar 6 23:29:44 1998), 转信 : : 刚刚听完音乐会回来,第一次听中国交响乐团的演出,第一次听威尔第的 : 安魂曲(安魂弥撒),第一次去北京的世纪剧院,嘿嘿,感觉还不错。 : : 世纪剧院的声音效果不错,坐在二楼中间,感觉比北京音乐厅强得多。清
------------------ 红稣手 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莫! 莫!! 莫!!!
※ 修改:.zmo 于 Mar 7 00:36:04 修改本文.[FROM: EZRA.WEH.ANDREW]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EZRA.WEH.ANDREW] 发信人: camera (RedSnow), 信区: oversea 标 题: Re: 一场音乐会,一锅鸡蛋面,一块臭豆腐。美哉~~ 发信站: 广州网易 BBS (Sat Mar 7 02:03:55 1998), 转信
【 在 zmo (莫愁) 的大作中提到: 】 : hm, 你倒不愧是音乐版的班珠尔, 还算名符其实. : 跟你这么说吧, 国内的剧场和音乐厅中, 效果好的没几个, 世纪剧场可以说 : 是很好的了, 声学设计是日本人做的. 北京音乐厅就惨透. 世纪剧场的低频 : 混响是比较充分的, 高频比较平直. 剧场的容积也是较为恰当的. 平面是面 : 宽深度浅, 所以观众的参与感与交流感很好, 第一次直达声衰减也少. : 不过,国内正要筹划的国家大剧院就前途堪虞了, 估计又是第二个北京音乐厅. : 上海大剧院国际招标, 很有些现代气派, 但音响效果尚难预料. 如果不好,则 : 银子又白花乐.
哇塞,莫愁是真正的专家耶。一向对你不失敬的,现在更敬了。至于偶那个 班猪纯粹是赶鸭子商家,当初那里荒芜得太让人看不过去了,我以为世上没 有高人了,嘻嘻。谁知道真是勉为其难啊。
国家大剧院的各种方案介绍在cernet的一个教主,faint,是建筑,网页有一 些介绍(好象 www.abcd.edu.cn),但没注意到有关声音效果的设计。唉, 其实只要声音好了,别的怕啥呢?再就看演奏和演出的功力了,建筑美不美 倒真未必体现文化水平。人家打鸣顶顶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和博士顿音乐厅等 等,都不过是方形的鞋盒式建筑,可那里的效果、那里的演出却闻名世界, 令人向往,建筑也立马辉煌起来,成为纪念碑式的东东。话又说回来了,我 还是希望大剧院是建筑艺术珍品,只是更看重其使用性能罢了。但愿能建个 满意的大剧院,但愿能有高水平的演出充斥其间,也但愿我不是对牛弹琴的 那头牛啊。
你们这些海外的虫虫们是否也不时附庸附庸风雅啊?能不能也介绍些文化人 活动的感受?
--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ab-2-198.bta.ne] 发信人: zmo (莫愁), 信区: oversea 标 题: Re: 一场音乐会,一锅鸡蛋面,一块臭豆腐。美哉~~ 发信站: 广州网易 BBS (Sat Mar 7 02:48:01 1998), 转信
波士顿交响音乐厅最初设计时其实并没意识到音响效果有这么好.但通常鞋盒 式的音乐厅比较讨巧, 因为两面侧墙对于侧向反射声作用明显, 致使空间感 增强很多.所谓声临其境就是这道理. 这里想说的是, 音乐欣赏与民族文化和心理是密切相关的.俗话说, 音乐是靠 熏陶出来的,确实不假. 西方人在长期的对交响乐的聆听中, 逐渐习惯于欣赏 那种模式的音乐(具体说, 就是在那样形式的音乐厅中欣赏那种形式的声音, 包括曲式, 旋律, 和声, 配器等) 但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截然不同的. 比方说京胡就具有极高的音频, 但缺少泛音,西方的小提琴就不同. 西方人看歌剧, 听交响乐通常着装讲究,而中国的戏园子是典型的吃喝叫卖 溶为一体的.因此上,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其实对与交响乐没有多大兴趣也是 极为正常的.国内剧场的设计在音频上应该考虑一下民族心理与民族乐器的 特性, 单纯模仿西方的模式, 即使百分之百的还原音色, 观众未必就能接 受. 【 在 camera (RedSnow) 的大作中提到: 】 : 【 在 zmo (莫愁) 的大作中提到: 】 : : hm, 你倒不愧是音乐版的班珠尔, 还算名符其实. : : 跟你这么说吧, 国内的剧场和音乐厅中, 效果好的没几个, 世纪剧场可以说 : : 是很好的了, 声学设计是日本人做的. 北京音乐厅就惨透. 世纪剧场的低频 : : 混响是比较充分的, 高频比较平直. 剧场的容积也是较为恰当的. 平面是面 : : 宽深度浅, 所以观众的参与感与交流感很好, 第一次直达声衰减也少. : : 不过,国内正要筹划的国家大剧院就前途堪虞了, 估计又是第二个北京音乐厅. : : 上海大剧院国际招标, 很有些现代气派, 但音响效果尚难预料. 如果不好,则 : : 银子又白花乐. : 哇塞,莫愁是真正的专家耶。一向对你不失敬的,现在更敬了。至于偶那个 : 班猪纯粹是赶鸭子商家,当初那里荒芜得太让人看不过去了,我以为世上没 : 有高人了,嘻嘻。谁知道真是勉为其难啊。 : 国家大剧院的各种方案介绍在cernet的一个教主,faint,是建筑,网页有一 : 些介绍(好象 www.abcd.edu.cn),但没注意到有关声音效果的设计。唉, : 其实只要声音好了,别的怕啥呢?再就看演奏和演出的功力了,建筑美不美 : 倒真未必体现文化水平。人家打鸣顶顶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和博士顿音乐厅等 : 等,都不过是方形的鞋盒式建筑,可那里的效果、那里的演出却闻名世界, : 令人向往,建筑也立马辉煌起来,成为纪念碑式的东东。话又说回来了,我 : 还是希望大剧院是建筑艺术珍品,只是更看重其使用性能罢了。但愿能建个 : 满意的大剧院,但愿能有高水平的演出充斥其间,也但愿我不是对牛弹琴的 : 那头牛啊。 : 你们这些海外的虫虫们是否也不时附庸附庸风雅啊?能不能也介绍些文化人 : 活动的感受?
-- ------------------ 红稣手 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怀愁绪, 几年离索, 莫! 莫!! 莫!!!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EZRA.WEH.ANDREW] 发信人: camera (RedSnow), 信区: oversea 标 题: Re: 一场音乐会,一锅鸡蛋面,一块臭豆腐。美哉~~ 发信站: 广州网易 BBS (Sat Mar 7 03:19:23 1998), 转信
【 在 zmo (莫愁) 的大作中提到: 】 : 波士顿交响音乐厅最初设计时其实并没意识到音响效果有这么好.但通常鞋盒 : 式的音乐厅比较讨巧, 因为两面侧墙对于侧向反射声作用明显, 致使空间感 : 增强很多.所谓声临其境就是这道理. 莫愁是专业选手还是业余爱好啊?实在佩服,我是只有表面感受而未深究 其中的道理。回头一定多用心了解学习。再找机会去现场体验体验。
: 这里想说的是, 音乐欣赏与民族文化和心理是密切相关的.俗话说, 音乐是靠 : 熏陶出来的,确实不假. 西方人在长期的对交响乐的聆听中, 逐渐习惯于欣赏 : 那种模式的音乐(具体说, 就是在那样形式的音乐厅中欣赏那种形式的声音, : 包括曲式, 旋律, 和声, 配器等) 但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截然不同的. : 比方说京胡就具有极高的音频, 但缺少泛音,西方的小提琴就不同. 是啊,而且民乐怎么深入发展也是个大问题,我感觉这比推广西洋音乐还 要困难,虽然对民乐的旋律更觉亲切和易于接受,但总觉得不很耐听。一 个二泉映月倒是感人,可最多听到第四遍自己就心情凄凉得不忍再继续了。 好听、爱听、耐听的实在不好找,用西洋体制演奏的协奏曲梁祝和黄河可 算成功,但已不能算民乐,而且也听得太多了。上次在SMTH也有网友聊到 了民乐的改革,包括乐器改革,好象还是任重道远,令人担忧。
: 西方人看歌剧, 听交响乐通常着装讲究,而中国的戏园子是典型的吃喝叫卖 : 溶为一体的.因此上, 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其实对与交响乐没有多大兴趣也是 : 极为正常的.国内剧场的设计在音频上应该考虑一下民族心理与民族乐器的 : 特性, 单纯模仿西方的模式, 即使百分之百的还原音色, 观众未必就能接 : 受. 有道理,人家的音乐厅有大量身着拖地长裙的贵妇人,离开了这部分衣物 对地面反射的削弱,效果也是不同。嘿嘿。民族心理吗,也不好说现在的 这几代是啥样的,从我自己来说,一直是听唱片,总是那种干净的声音, 而且可以反反覆覆,慢慢体验,有时也不必总集中精神,于是就不太习惯 听现场了。甭管对音乐能了解多少,光那些永远存在的各种大大小小的杂 音就够头疼的了,结尾处那急不可待的掌声也让我心惊肉跳,好象观众们 终于盼到了一显身手的时刻了,嘿嘿(也因此不爱听一些即使著名的现场 演奏录音)。
-- ※ 修改:.camera 于 Mar 7 03:31:47 修改本文.[FROM: ab-6-175.bta.ne]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ab-6-175.bta.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