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inaweiming()
整理人: daiqisi(2001-05-20 00:07:10), 站内信件
|
治国要旨礼法并行
记得我在刚来历史版的时候发过一篇论述礼制法制的文章,说实话当时只是感到了礼制的重要,并没明白这中间的根本原因,今天我想旧话从提,再谈谈这个问题。
所谓礼制,既仁、义、礼、智、信之标准。所谓法制,行为之法规。一治思想,一治行为,此二者之不同。文子说“夫人无廉耻,不可以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也。”意思是说如果人们都没有廉耻,就没办法管理,不懂礼义就没办法运用或实行法治。此话甚中要害,法律的建立需要基础,次基础便是法制。没有仁、义、礼、智、信的基础,法治无从建立。即使建立,试问谁人遵守,谁人执行?说白了,没有一套道德标准、善恶标准,法律从何建立?所以治国要旨以礼制为根本,靠法令来实行,两者并重方有国兴。
当今社会一个很大的不稳定就是礼制相对法制的发展迟迟不前,形成矛盾。而单凭法制力量,远远不能稳定这个社会。没有礼制基础,法制也势必不会更好的发展。所以必须加强礼制建设。如果不重礼制,人民的思想越加没有约束,会造成刑罚向严厉发展,向残酷发展,这样民怨势必增加,社会会因此而不安宁。
最后顺便提一句,有人想明白为什么儒家思想在秦汉以后会如此昌盛,应该仔细理解一下我上面说的。治国要以“仁”为本(这就是以礼为本,但礼未必关键在仁),这不是给老百姓看的,也不是想表现什么,而是其中真有道理。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位名君,他都会明白以礼为本的道理,所以他们推行推行儒学,提倡仁义。历史上很多例子都能证明光是依靠严厉的法律是没用的,最终的结果多是灭亡。比如夏桀、商纣不推行仁义,只用刑罚。酷刑种种,却保不住他的江山。秦商鞅变法,法律制定森严,却导致大泽乡起义,一时举国百姓响应,群雄共起讨秦。种种例子都表明法制只是礼制的派生,光依靠法制,而失其根本,是不行的。历史上本来有很多例子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有很多经验方法值得我们去吸取。可惜现在大多数人都把以前的好东西当作是腐朽的糟粕,把提倡旧文化的人戏称为腐朽的老儒生。一些人不懂所以,只会讥人讽事,这样的人势必会遭到历史的抛弃。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疆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