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lanet03c(Conan)
整理人: k_xiaoyao(2001-06-13 00:50:28), 站内信件
|
用八卦能发现新行星吗?
卞德培
我们的太阳系已发现有九颗大行星,是否还存在第十颗呢?
自从第九颗大行星——冥王星于1930年发现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
这个问题一直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1983年6月,美国“先驱者
10号”宇宙飞船在经过了11年多的长途跋涉之后。飞出了太阳系,开
始在一个尚未发现过行星的空间领域里飞行。它是否会发现些前所未
知的新现象或者新的天体呢?那是可能的。人们希望它在发现新的行
星方面,为人类作出贡献。
不过,这与目前在一些地方流传着的、据说刘子华同志预测和发
现了太阳系第十颗大行星——“木王星”,则是两回事。
为了说清楚问题,有必要把刘子华同志的“预测”和“发现”,
简单叙述一下。
根据四川《科学文艺》1983年第1期等杂志所载文章:1937年,
刘子华同志在留学法国期间,以对八卦宇宙论的研究,请读法国巴黎
大学博士论文班。两年以后,他写出了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
——一颗新星球的预测》的论文。在论文中,他运用八卦卦理和包括
“木王星”在内的各星球的天文参数,推算太阳系的演化过程,推算
出了太阳系第十颗行星的数据。这颗还没被观测到的行星的轨道运动
速度,平均为每秒2千米,与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74亿千米,密度为0.
424,取名为“木王星”。
据说,1940年11月,在法国巴黎大学的论文答辩会上,上述论文
被宣布正式通过,论文作者被授予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看来,发现“木王星”的事是确凿无疑的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既然是“预测”,那么预测的依据是什么呢?八卦在我国古代是
用来象征包括天文在内的各种自然现象的符号,但并不能因此而证明
八卦就是天文学和自然科学。在批驳刘子华同志的所谓“发现”时,
1945年11月 26日署名朴英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中,一
针见血地指出:“任何一个在大学里,读物理或数学的学生,都会明
白像八卦那样东西,连一个运动方程都没有的,是绝不可能用来发现
什么新行星的。”凭借阴阳八卦而侈谈远在数十万万千米之外的天体,
稍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是未敢赞同的。
至于说是“发现”,那么我们要问,发现了的行星在哪里呢?
《科普创作》1983年第5期重新发表了张钰哲教授于1945年发表的文
章《你知道行星是如何发现的么?》就是针对此事而写的。四十多年
过去了,迄今并没有发现太阳系中的第十大行星,那是最清楚不过的
事了。那么,文章的作者为什么连这一点都不顾,而连篇累犊地又来
宣传“发现”了“木王星”的事呢?其出发点是什么呢?
在太阳系中发现大行星的事是有的,在过去的两百来年中,曾三
次发现新行星,那就是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天王星是在1781年3月13日被发现的,发现人为英国天文学家威
廉·赫歇耳,这是一次纯粹的偶然事件,事前没有推算,也没有预测
或预报。天王星被发现后,由于它的计算位置与实测位置老符合不起
来,说明计算有错误,有某个因素未被考虑进去,好几个天文学家假
定这未知因素是颗尚未被发现的行星,是它在影响着天王星的运动。
这些天文学家当中,最著名的是英国的亚当斯和法国的勒威耶。他们
经过艰难而繁杂的计算,几乎是在同时分别独立地算出了这未知行星
在天空中的确切位置。1846年9月23日夜,德国柏林天文台的天文学
家果然在勒威耶所给位置的附近,找到了一颗前所未知的新行星,即
我们现在说的海王星。
海王星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之后,天王星的位置仍然有些误差,于
是有人想再走一次老路,像利用天王星的位置差异而找到海王星那样,
企图如法炮制一番,再发现一个比海王星更远的新行星。在这方面作
了很大努力的人中间,应该提一下美国洛韦尔天文台的创建人洛韦尔。
主要为了研究火星,他建立了天文台,他也对海王星之外的未知新行
星很感兴趣。早在1915年,他就宣称有这么一颗新行星存在,而且大
略地提出了应该在天空中的什么位置上去找它,但寻找工作始终未得
到成功。后来,洛韦尔天文台规划沿着黄道带作有系统的拍照和搜寻,
终于在1930年由洛韦尔天文台的一位年轻的天文学家汤博发现了新行
星——冥王星。这颗新行星既非在洛韦尔所指的天空区域,其大小等
实际情况与所预料的也相差甚远。正因为这样,尽管洛韦尔等人曾对
新行星作过推算和预测,但从来也没有人把洛韦尔等人称为冥王星的
发现者。
“木王星”的情况也应该是这样。
冥王星被发现以来,为冥外行星作过计算、预报了位置,甚至为
之画了像的,何止数十人。可以肯定,这些人不可能都是冥外行星的
发现者,而真正的发现者,或者是观测上的幸运者,或者是作了繁复
的计算、确切的预报,并在其指导下确实发现了前所未知的新行星的
科学工作者。
此外,《科学文艺》登载的报告文学《隐没着的星》一文,以及
作者之一的另一篇文章《一颗隐没着的星》中的许多论点,是不妥的,
有的是值得很好商榷的,下面略举几处。
一、作者提到:“刘子华在研究中发现,现代天文中之天王星、
海王星、冥王星,在八卦图中没有位置。”这岂非本末倒置。天王星
等应该以是否存在为准,而不是以八卦图中有没有位置为准。
二、文章作者在提到1981年美国有人“发现”太阳系存在第十颗
行星的消息之后,说道:“这一消息在我国天文学界和青少年中的天
文爱好者中引起了一阵喧哗,人们议论着,赞叹着。”作者应该举例
说明这有何根据,是谁在赞叹,不然,这对我国天文学界和青少年中
的天文爱好者来说,是不公正的。
三、作者为那些反对说用八卦发现了“木王星”的人下了这么个
结语:“有那么些渊博的学者,血管里流着中华民族的血,却瞧不起
自己的祖先,视中国的古代文明如粪土,只会拾洋人的牙慧。”甚至
“渐渐悟出些端倪。看来,在不少科学领域里都有那么一些大大小小
的‘绝对权威’,掌握着各种学术思想生杀予夺的大权,凡是有违于
他们的体系、方法、结论的东西,都可以因门户之见轻而易举地加以
扼杀,埋葬于阴山之下,扫荡于泥潭之中。”作者的这些话是不妥当
的。在学术领域里,我们遵循的是百家争鸣的方针,有不同意见可以
争论,那就要摆出有说服力的事实和根据出来。作者不但没有这样做,
而是以漫骂的口吻,对我国的学术界作如此的估价和评论,这不是讨
论问题的态度。
更有甚者,作者竟得出了这么个荒谬结论:“这是一个奇怪而又
可悲的现象,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的后裔,对自己的过去
几乎一无所知。”作者说这段话有什么根据呢?文章作者要读者承认
怎么样的事实呢?从20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同意
刘子华同志的推理,因为并没有根据他的预测而发现新行星这一铁的
事实,就是最好的证据。我们应摆事实、讲道理,以严肃的科学态度
面对天文学现实来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
作者文章中一再提到刘子华同志是一位正直的人,在一些别的方
面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但是不能以某个人在一个方面的成绩和贡献,
硬要别人不管对不对就去接受他的其他方面的论点。
文章作者还摆出了这么一个情况:“某权威至今连刘子华那篇论
文也没有见过,就想当然地轻率地宣布为异端。”作者所说的是否事
实,我未作调查研究,不敢妄加评论。令人惊异的是,文章的作者,
乃至发表文章的杂志编辑部似乎也都没有读过刘子华的论文,未作调
查研究而发表了肯定为“发现”的文章,这种做法至少是轻率的。
需作声明的是,我本人很想看看刘子华同志的论文原文和译文而
不可得。但是,既然有关作者和杂志宣传了刘子华同志的“科学功
绩”,他们就有责任把刘子华同志的论文公开发表,让学术界都来看
看论文究竟说了些什么。
在大力提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情况下,把一件本来并非如
此的事,硬说成是“发现” 了某个天体,从科学普及的角度来说,
从培养青少年正确对待事物来说,都有加以澄清的必要。特别是这类
文章还在不断地发表,有的文章已被转载,如 1983年8月号《新华月
报》(文摘版)转载了 1983年第3期《科学时代》上的一篇文章,题
目为《太极八卦图与现代科学》,内容宣扬了刘子华用八卦预测了太
阳系的第十颗大行星;有的把这项“发现”列为知识竞赛题目之一,
如 1983年第 10期《山西青年》的《中华的世界第一》。在这种情况
之下,纠正视听就更有必要。
-------
一个插曲——“木王星”
20世纪30年代,冥王星被发现之后不久,可说是立即掀起了寻找
冥王星外未知行星的热潮。在寻找冥外行星的众多学者中,有一位炎
黄子孙——刘先生。这本来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是件好事,很正常。
如果这位当时在法国留学的中国人,也从研究行星摄动出发,或
者用类似彗星族那样的方法,再或者用其他任何巧妙的、独创的办法,
只要所用的方法是以科学事实为基础和依据,那么,所得出的结论不
管最后是否被证实,这同样也是很正常的。
可是,事情并不是这样。据说,由于一些西方人士的要求,刘先
生硬着头皮开始了对易经、八卦之类的研究,想从中得到启示,或者
干脆直接得到“隐藏”其中的有关“第十大行星”的线索。他告诉我
们如何把易经等与西方现代科学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三下五除二”
得出了意想不到的惊人结论。他自称是“发现” 了“太阳系第十大
行星”,被他称之为“木王星”。
八卦能发现行星吗
八卦是什么呢?
读者一定都听说过,八卦是《周易》(也称《易经》})这本古
代著作里的八种基本图形。《辞海》告诉我们:这本书的“作者认为
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
为‘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
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关于《周易》这本书,不少专家在进行
研究,也发表了各自的一些看法,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
研究《周易》和八卦的事,本不用我们这本书来述说,它与我们
这里说的“冥外行星”根本不相干。问题在于刘先生居然从这种没有
一个数学公式的八卦中,自称是“推算”出了太阳系中应该还有一颗
尚未被发现的行星。真是荒谬之至!
先是在1945年上半年,刘先生通过欧洲的一些报纸,大肆宣传太
阳系“第十大行星” 已经被他发现了。这种对于内行人士来说只能
是笑料的“发现”,当然是没有人去理会的。谁也没有料到,刘先生
回国后,这种本来是子虚乌有的事,又被“炒”了起来。不仅刘先生
自己大言不惭地到处宣扬“我怎样发现一颗新行星”,他还特地请了
根本不懂科学和天文学的官僚出来写文章捧场,说是刘先生“发现”
了新行星。一时间在当时重庆等地的报纸上,大大地宣传了一番。
企图找到冥外行星的是大有人在的,这并不希奇。但是,如果有
人不从科学事实、观测资料出发,只是随便那么一说,或者狂叫一阵,
说新行星是存在的,说自己发现了新行星,却拿不出科学依据和可信
结果,大家非但不会相信,反而会嗤之以鼻。可是,刘先生推论的基
础首先就不能成立,更没有什么事实来说话,却是又请“名人”介绍,
又请官僚推荐,还拍着胸脯说第十大行星早在若干年前由他发现了,
好像谎言多说了几遍就会变成为事实似的。这哪里是证实科学发现的
正道呢!科学是最老实不过的,科学发现通过实践的检验而得到证实,
得到公认,来不得半点虚假;证据不足则会被否定,岂是介绍、推荐
所能解决的事!
迎头痛击
难怪,无聊政客吹捧刘先生的事一露头,就遭到迎头痛击。当时
重庆《新华日报》于1945年11月26日发表署名朴英的文章《荒谬的
“木王星”》,予以批判:“以八卦这样原始的工具居然可以发现一
个新行星,这是违背天文常识的。任何一个在大学里学物理或是算学
的学生,都会明白像八卦那样的东西——一个运动方程也没有的——
是绝不能用来发现什么新行星的。”作者还以愤怒的心情在文中提到
“近年来在中国,真科学被丢在一边,伪科学却大摇大摆地被人奉为
神明。天文物理学家在昆明摆地摊,没人管,文运会倒在捧‘八卦式
天文家’”。
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在1945年12月16日的重庆《大公报》上,针
锋相对地发表了批评文章,题目是《你知道行星是如何发现的么?》
他用行星是怎样被发现的历史事实,驳斥所谓已经发现了新行星的谬
论。
文章中还有如下说理性很强的段落:“若要证明发现了一颗行星,
方法简单得很,初无需西洋教授的褒词,或国内名人的介绍。你只把
每次测得那星在天空上的经纬度,一起发表出来,按这些数字一计算,
便可知道它的轨道若何,它和太阳距离的远近,以及它将来逐日径天
的位置。那么所发现的这颗星体是行星,还是彗星,或是小行星,从
此也可以加以判断。这和易经八卦又有什么相干呢?”
死灰复燃
事情如果就这么过去了,本书恐怕就不一定会用篇幅来翻这本老
账。令人感到奇怪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乎意料,不知从哪里吹
来一股风,竟又掀起了宣扬刘先生早已“发现”太阳系“第十大行星”
的浪潮,而且变本加厉,特别是四川省出版的一些报刊,连篇累牍,
比之40年前,有过之无不及。好多种报刊先后发表或者转载文章、报
告文学和消息报导等,宣传“早在40年前,就有一个中国学者用一种
特殊的方法,推算出第十颗行星的存在”。有的干脆毫不掩饰地说:
“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就这样首先被中国人发现了。”有的还借用某
位90高龄老教授的声望,说他对刘先生的《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
一旦接触,就笃信不疑,“从将信将疑到豁然开朗”,等等。有的甚
至把这捧为“震动世界的伟大贡献”。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竟然把
“刘先生是发现第十大行星的第一人”作为“中华的世界第一”有奖
知识竞赛的命题,广为宣传,用这种方式强迫参赛者接受。
这种大吹大擂、非实事求是和欺世盗名的喧哗,理所当然受到天
文界的严厉批评。譬如,当时正是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的张钰哲,在
1983年第5期的《科普创作》上重新发表了他曾在1945年发表过的文
章。本书作者则在1984年第二期的《科普创作》上发表题为《用八卦
能发现新行星吗》的批评文章。
事实胜于雄辩,无情的历史驳斥了盲目的吹捧者。因为:一、所
谓早在40年代就发现了的“木王星”,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并没
有得到证实,根本没有被发现;二、即使将来某一天,天文学家发现
了太阳系第十大行星,也不可能把发现的荣誉加在任何一个仅仅说过
可能存在第十大行星的话的人头上,当然也决不可能加在刘先生的头
上。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某个发现该属于谁,得看他是如何做出预
言的,是否是他的预言导致新行星的发现等。
对于这些说理,刘先生本人和他的吹捧者们当然是听不进去的,
于是,批评者统统被他们斥之为“偏见”、“垄断”、“扫荡”,不
一而足。他们还根本不顾“木王星”是否存在、是否被发现,而忿忿
不平地污蔑“某权威”“宣判了刘先生几十年来用心血凝聚起来的理
论体系的死刑”,甚至谩骂不同意这“伟大贡献”的人。
事情看起来还没有结束,因为,迟至1987年,也许还要再晚些,
还不止一两家报刊仍在刊登、转载宣扬“木王星”的消息和文章,他
们闭着眼睛不顾事实,还在那里硬说“第十大行星”早在40年前就已
经被刘先生发现了。
本书的这一章不打算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了,道理很简单,是否
存在“第十大行星”,即一般所说的冥外行星,是许多科学家在搜寻
的目标,也是迄今为止被公认的一个待解之谜。这是铁的事实。
------------
卞德培,《第十大行星之谜》,湖南教育出版社
---- 发光基因说:“要有光!”于是,萤火虫就发了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