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历史长河>>昨日足迹>>中国古代史>>众说纷纭>>再谈谈我对清朝财政问题的一点看法

主题:再谈谈我对清朝财政问题的一点看法
发信人: liangzy(阿良)
整理人: daiqisi(2001-05-17 21:43:06), 站内信件
其实说道清朝的财政,我所知也非常有限,但昨天大家关于“赔款”问题的讨论相当有建设性,所以希望在这里更进一步阐述我对清朝财政问题的一点看法,希望得到各位的指点,彼此可以从中得到裨益。

在谈清朝的财政问题前,我们应该首先明确一点:其实中国历代的税收都不是很清晰的,名义上的税赋政策和实际下层民众的缴纳常常相差很多,政府的收入也并非仅限于“税收”一块,至于各项银钱需要、社会工程也并非全部出资国库,尤其在一个朝代进入衰落期后,税收政策方面,常常是上面的政令与下面的具体实行相差甚远甚至南辕北辙。这些问题源头也许就在于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的极端复杂性与中国古代专制社会要求的政策简单化、粗线条的矛盾。

其实清朝很多财政方面的举措都是沿袭明朝的,比如他的政府官员的薪俸如同明朝一样非常低,只是聊胜于无而已,所以官员以各种名目“增加收入”甚或“收受贿赂”、“贪污腐化”其实难免,虽后来有雍正的“养廉银子”,但对于官员们的日益增多的花费,依然不足,因此贪污腐败难以禁绝。

至于税收,也多数沿袭前明旧制,只不过更加有力。满请入关以来,表面上看政令是不断减税的,实际的情形清朝的税赋确是历朝历代中比较低的,也确实做到了“藏富于民”,这就是为什么在清朝第四个皇帝乾隆年间,中国人口就可以达到历史最高峰的3亿人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实际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一些地方的税率却因为各种名目的“收费”的日益加重,加之政令与各地方实情的脱节,使减税政策到了后来已经意义不大了。

在清帝国初期,以雷厉风行的手段征收税务、废除前明很多地方士绅的免税特权,所以国库迅速充裕,但政治局势一旦稳定,帝国的各项开支就开始日益膨胀,在初期,由于各项贸易不断增加,经济活力甚涌,所以问题并不立刻凸现。

而且清朝一改明朝白银流向边区的态势,而集中周转于内地,而且因为对外贸易维持顺差,所以通货充裕,而且清朝大量铸造铜钱,避免了明朝的通货匮乏的局面,也有利于稳定经济。

到了后期,经济增长的因素逐渐消失,同时各地的经济状况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而此时的税收政策却无因应调整,因此税收政策的执行无法跟上各地经济状况的变化、甚至南辕北辙,与此同时土地兼并也随着帝国的发展的日久年深,威胁到税收的主要来源——小自耕农的生存,税收开始出现阻滞,这些现象其实在乾隆年间已然出现。

而在康乾盛世期间,由于长期的和平与繁荣,人口激增,估计已达3亿,掉入“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仅此一点,后来经济上的困难已难以避免。各种不利因素的日益加深,使晚清愈发缺少财政上的周旋余地。

其中对满清经济打击最大的先是白莲教,白莲教在国内的各种扰民之举,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正常经济秩序,而且政府军一再表示白莲教已经被剿灭,但实情是白莲教愈发壮大,所以剿灭白莲教日久年经,耗资相当巨大,两项相加,这可能导致了一次较严重的财政危机。

相比之下,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对英国的赔款是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为被林则徐销毁的鸦片的赔款。这些赔款正如布衣兄在前文答复我时所说,在大臣间的书信来往中并不将其看作很大的财政负担,想来实情确实并非严重,因为清朝的税收缺乏科学的管理,所以确切数字难以得知,而且我手头也缺乏相关资料,难以确定当时清朝实际的政府收入,但印象中2000万白银应该不会给清政府造成太大的压力。

第二次经济上的沉重打击应该是太平天国,太平天国之乱,不仅严重打击了东南经济的发展,而且为祸时间很长,对清政府的财政影响非常大,正如您提到的,湘军的军饷一度不济。前几年非常流行的两本书《曾国藩》和《胡雪岩》中对此有比较详实的描写,国库不济,要仰仗私人资本的资助才能继续战事。这其实并不能说明清朝至此已经“穷困”,因为清朝一向维持较低的税率,所以很多行政费用并不由国库给出,比如地方官员的一些开支、各地驿站的各种费用其实也是仰赖地方的。至于出现战事、或国家财政又特别需要而且款项庞大,国库常常不能提供所需银两,这时候经常是以皇帝的名义,要求地方政府筹款,特别是富庶的地区常常要提供更多的款项;并鼓励各地缙绅“捐资”,太平天国的情形近于此,这可以从《胡雪岩》中胡雪岩为政府方面奔走筹款得见一斑,所以剿灭太平天国时期的国库空虚并不表明清政府已临“破产”,而实在是清政府财政制度在战时的必然情况。

而且从围剿太平天国期间各地筹款、士绅捐献,清政府靠着强大的后勤支援取得最终胜利的情况来看,清政府早年的“降低赋税、藏富于民”的财政政策相当成功,所以有说“康乾盛世”期间是中国民间最为富裕的历史时期之一,看来并非虚言。而各地兴建“机械局”、“兵工厂”也是得到各地绅豪的大力支持,这些都是民富的一种表现,考虑到清朝的财政制度的特点,这不能说“国库无法支持此类举措”的财政失败之例子。

当然这些富绅的“捐献”也并总是出于“爱国”的动机,因为捐献常常意味着他可以在今后的税收、地方政策中享受各种优惠,而地方政府筹措资金的困难也常常被各地富绅利用来影响今后当地政治、财务政策,为帝国以后的政治、财政问题埋下伏笔。

如果说赔款中压力比较大的应该是您提到的1895《马关条约》和1901《辛丑条约》,相隔不过5年,前者赔款日本逾2亿两白银,后者赔款八国联军4亿5000万两,对日本的赔款,都被作为振兴教育之用,所以有学者说“日本近代教育靠的是中国的银两”的说法虽然无奈,却也道出了一部分真情。这两次赔款的数额巨大,且时间相近,对日本的赔款压力非常大,肯定造成了财政困难。连带甲午海战的失败,严重挫伤了中国的民族自信心。

此前日本相对于中国一直实在是个“穷国”,比如明代开始的倭寇之祸,倭寇祸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掠夺财物。清朝时期中国对日本保持大量的出超,财政中的白银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日本购买中国商品的支付款项,但此战之后,不但欧美列强对日本刮目相看,而且日本得此重大财政援助,得以进行最重要的民族素质提高举措,从此中日两国国际地位完成逆转。此战过后,清政府的威权也大受打击,民间对满人的不满一时鼎沸,政局的动荡已难扶正,清政府在民众心目中的“仲裁者”的地位逐渐被“驱除鞑虏”的情绪湮灭,而这种“最高仲裁者”的地位正是中国千百年来各朝代得以生存的重要精神基础。

及至1900年义和团大兴,中外关系全面恶化,终于导致八国联军的进犯,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数额更巨,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然处在崩溃的边缘,对地方上的控制力也迅速消失,各地军阀开始在各地坐大,清廷虽有“中国中央政府”之名,已无对各地的实际控制力,所以这笔赔款虽如巨石,但它的承受者应该为谁却渐渐成为疑问。加之赔款按条约逐年计算,到后来辛亥革命,清廷烟消云散,各地军阀征战不已,一个合法、有力的中央政府始终难以成型,所以这笔款项如何实施已然成为问题,最终这笔赔款中国实际缴纳多少我没有资料,难以定论,但显然八国联军、《辛丑条约》对清廷的打击更大程度上是政治层面上的,即便是在经济上形成压力,也已经是在清廷能力范围之外了。虽然孙中山为了得到列强的支持,在辛亥革命中允诺继续履行相关条约,但他的民国也是风雨飘摇,践约之诺油然在耳,总统却已经变成了袁世凯,后者的努力方向更是“称帝复辟”,大家都是急于应承列强的条件,以获得其支持,但却全无能力稳定自己的政府,所以践约之事难免有头无尾。

其中史实很少提起,就是在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期间,多国军队烧杀淫掠,但这其中今天中国人最仇视的两个国家:美国、日本的军队却是纪律最好的,以上行径鲜少参与。而且美国在后来还归还了所得赔款。

所以,我的看法:纵向来看,清朝的财政危机的因由确实不应该从“赔款”着手,我以为倒是可以注意以下问题:

一、清朝虽然表面上税赋轻薄,但税收政策的简单化、僵化的特点与地方经济的千差万别的发展无法适应,因此使朝代初期制定的税收政策到了后期全然失去其既定功效。当然这个问题并非清朝独有,而是中国历朝历代的通病。

二、随着政治局面的稳定,地方富绅的势力开始逐渐抬头,土地兼并增多,开始威胁税收基础;同时随着历次战事的展开、军备的开支增加,这些富绅因为战事期间可观的“捐献”,而“理所当然”的受到税收方面的照顾,致使事后国库空虚的时候,无法立刻通过税收来补充国库。这种趋势一旦形成,难免就此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土地兼并、地方富豪影响税收问题也并非始于清朝,这个问题也是中国古代专制社会的痼疾,没有科学管理财经的工具出现,此种趋势对于中国传统专制社会盖难避免。

三、乾隆年间,财政问题已然出现,白莲教业已兴起,从此内乱不断,特别是白莲教、太平天国两次大规模“民乱”影响的地域广、时间长,一方面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削弱了中央的财政稳定,同时严重伤害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其负面影响经久难消,何况此种祸乱此起彼伏,使清政府根本无余力整饬财务,当然财政更要每况愈下了。

四、清朝初期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个皇帝的开明专制统治,尤其是税赋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民间财富确实大大丰富,但民间财富的激增却无法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原因很简单,因为要使这些资金成为进一步经济发展的动力,必须建立整个社会的信用机制、财产所有权必须清晰、普通百姓的私人权益必须得到更高程度的保障譬如法制,这样这些资金才可能发挥如同欧美的银行的作用,否则,这些资金的流向只能是危害经济发展的“高利贷资本”,加剧社会上两极分化的趋势。而两极分化正是各种“民乱”的重要根源。

五、长期的繁荣和和平导致的人口激增,无法在当时的经济制度下得到较妥善的处理,人口压力的释放将是以后一个相当长期的困扰。

六、历次战败赔款,特别是甲午海战的失败和对八国联军的失败,这些赔款除了后两者数额巨大外,对财政形成了相当的压力外,这些次战败及赔款对清政府的影响更大程度上是政治层面的,如果说这些事情影响到清政府的生存,我以为这种影响更多是政治、信用、威权等方面对清廷的削弱,而不是通过经济财务来达到的。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