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ocking75(西蜀后觉)
整理人: kz.lym(2001-06-18 10:52:32), 站内信件
|
雨轩先生提议,《人到中年》版讨论题:如何看待再婚家庭......。在下恰好是再婚家庭的子女,所以先发一贴,说说我的继父。
我的第二个父亲
我的亲生父亲是汽车司机,抗日战争期间,在滇缅前线运送军需物资期间在云南去世,原因不明,安葬于何处也不知道。“官方”的通知是因病死于昆明。由开车的同事带回了父亲的少许遗物交给母亲,算是父亲已经不在人世的凭据。那时我刚出生七个月。母亲带着我寄居在舅舅家,直到成都解放。49年底,经舅舅撮合,母亲与舅舅的一个同事结婚,这就是我的第二个父亲。
继父是农家子弟,少年好学,读到初等师范,后在家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投笔从戎,当兵上了前线,任连文书之职。但因为人刚直,看不惯旧军队的恶习和腐败,抗战胜利后弃武为政,作过县政府文员。
新家庭的建立时逢解放初期,父母都没有工作,50年底,我有了一个弟弟。一家人的生活和我上学的费用靠父母给政府的工作人员洗衣服挣来的一点钱维持。尽管家境贫穷,但新家的建立和弟弟的出世,拂去了母亲青年丧夫守寡的阴影,我才开始见到母亲脸上多年未有的红润和笑容。后来,修建成渝铁路招工,由送衣服给我母亲洗的干部介绍,父亲参加了成渝铁路建设,才有了正式的工作。母亲依然为人洗衣物为生。到我上初中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和品学兼优吧,享受每月三元的助学金,还算顺利的读完了初中。这时,考虑到家庭经济条件,我想考师范,(那时侯,师范学校不收学费,发给生活费,不需要家庭负担。)可是,父亲不同意,认为我有条件学好,应该上高中,将来上大学。至于“钱”的问题,父亲不要我考虑过多。就这样,我继续上了高中。也正是这个关键时刻父亲的决断,使我有了今天。要不然,我的人生道路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
继父到成都与母亲结婚时,我才七岁。生父我从来没见过,也不懂得再婚、改嫁之类的世俗观念,所以,并没有他不是我的父亲的感觉。尤其是他关注我的上学和功课,特别是他高挽着衣袖的两手,在大木盆里为别人搓洗衣物时的用心、尽力的神情和满头汗珠的辛劳形象,我由衷地接受了这位父亲。而且,从那以后,没有在任何地方,任何人前,就连我的同母异父弟弟面前,都没有表露过他是我的继父。直到他老人家今年3月24日入土安葬。继父的蓦地是我负责买的,我对父亲的亲情和孝心,除了对他老人家在世时的供养和照顾外,也可表露在我为父亲撰写的碑文中。
( 1910 – 1998 )
巴东涪凌人氏,生于农医之家,
同庚共和民国,学业初等师范。
青年投笔从戎,壮年弃武为政,
不惑之年务工,老年服务市政。
汗滴成渝铁路,担挑人民灌渠,
埋头整理街市,一生平凡充实。
修身依八段锦,养性书行草棣,
世寿八十有八,安详合目而去。
有道盖棺定论,无愧人生社会,
值此安灵慰父,立碑文以为祭。
---- 网易广州社区《人到中年》版 —“新世纪挚友会”会员“西蜀后觉”
蜀道不再难,入网求真知。大德善知识,货予后觉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