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bababen()
整理人: feilao(2000-01-17 01:19:17), 站内信件
|
阿拉斯加游记(之二)
·华 华·
(续上期)
不知不觉就离开了美国,中间有颇长的一段缓冲区,然后进入加拿大。过境十 分简单,只扬了下绿卡。边界在山顶上,下山后有大湖,其中有小岛,树木茂盛, 人迹稀少,几无污染。再过去进入Yokon,这是加拿大的领土但不算一省。到 底有何差别搞不清楚。我们在66.6英里处回程,那是Carcross沙漠, 号称世界最小沙漠,仅650英亩,由冰湖底部隆起而形成。由于附近大湖生风来 回移动浮沙,只长松树和荆棘。与加利福尼亚、内瓦达和亚利桑那一望无际的沙漠 相比,这个小沙漠饶有情趣。它具备大漠的基本特征,但一望有际,纵横两公里, 几十分钟就可以穿越。
回程中开始下雨,进入美国关卡时一听到我们住在新泽西,马上挥手放行,不 象上次在尼加拉瀑布过境,还打开行李舱看了半天。回到船上吃了中饭,又驱车到 市区玩。很喜欢这个七百人的小镇,颇有几幢漂亮的欧洲式小楼。有一幢是最早的 酒吧,原样布置,还有几个以假乱真的腊人。另一幢现在是博物馆,刚才介绍的历 史多半是从那里看来听来的。再有一幢是剧院,剧目有关那个黑帮头子,Soap y Smith。满街都是礼品店,因为这是今年最后一艘船,店店大减价作今年 最后的兜售。有一家SOS特便宜,一美元就能买不错的纪念品,当然都是“Ma de in China”。十几美元买了一大包,带回来或留念或送人。
下一站是Juneau,阿拉斯加的首府。因为无车可租,下船后先去买旅游 票。主要景点是Mendenhall冰川,顺便也看看这个城市。同样的旅游路 线,船上买票贵一倍。游客也学乖了,许多人都下船来买票。我们的旅游车司机来 自德克萨斯,他是小学教师,在两千英里以北教爱斯基摩小孩读书。那里才真是北 极熊出没的地方。游客大有兴趣,问了许多。是的,爱斯基摩小孩不笨,也有很聪 明的。爱斯基摩村庄已很现代化了,他们几乎是从石器时代直接走进资本主义的。
Mendenhall冰川有12英里宽,源头是1500平方英里的Jun eau冰场,十分壮观。它前面有一大片水面,据国家公园工作人员说,冬天水面 冰冻,可滑冰到冰川脚下。水中还有冰山,最大一座已好久不动了,大概已兜底冻 住。几座小的还会浮动少许。一张地图显示冰川逐年退缩,这片水面几十年前还被 冰川覆盖,不知是否与地球温室效应有关。头顶上常有直升飞机来往,有的装运建 筑材料,好像要在半山腰造楼。也有的载游客登上冰川,妻竭力反对乘直升飞机, 一担心出事,二嫌太贵,于是只能在下面看看。据说一下子降落在冰川上的感觉特 好,不过下面看也不错。
回到市区步行观光,有几处值得一提。首先是Juneau和Harris的 墓,这两位是Juneau城的奠基人。两个墓分处贯穿墓园小路的两侧,不甚显 眼。话说1880年,这两位老兄喝得醉醺醺地来到此地,雇了个印地安人作向寻 到处转悠,没想到竟然发现了黄金,就此开始了阿拉斯加第一场淘金热。最多时年 产2000吨,但1944年以后因成本太高而停产。记不得要粉碎多少吨矿石才 能淘得几克黄金,总之是个很大的数字。最近又有人拟重开金矿,因环境保护问题 而未获许可。
下一个景点是州长府第,本世纪初建造。一幢不错的小洋房,估计也就是十几 个房间,当然不能与Beverhill或Brooklyne的华宅相比。Ju neau从那时起就是阿拉斯加的首府。Juneau人口26800,不但远少 于安可略奇(226300),也少于Fairbanks(30800)。近年 来迁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原因不在于人口,而在于交通。Juneau是一个三面 环山,一面临海的山城,无陆路与外地相通(这才明白为什么Avis规定出租车 不能离开Juneau。其实多此一举,谁会把车空运或海运出去),于是选民特 别是游说者颇感不便。全民投同意迁都安可略奇。可是迁都要化一大笔钱,没有着 落,再次投票决定是否可增税筹款,结果是No。于是迁都计划搁浅。
再找到博物馆济览片刻,便打道回船。返程路上按图索骥,观赏了一台名为F ishman的雕塑。这位渔夫其实是一关憨态可掬的熊,一个爪子抓着一条鱼, 妻十分欣赏,又是摄影又是摄像,颇忙乎了一阵。别处也见过类似的题材,看来狗 熊是会抓鱼。
二十九日一早到达Ketchiken,这个地区的特色是随处可见印第安人 作的图腾柱,图腾柱系在大树杆上雕刻着色而成,图案原始古朴,色彩鲜艳,颇有 特色。旅游车先去图腾公园,那里有一个小屋,是早年印第安人过冬的地方。四角 有图腾柱,导游介绍了一番图案的意义,例如鹰、渡鸟(Raven)、熊、狼、 鲸鱼等,那是各个部落的标志,当然通婚需在不同部落间进行,印第安人早就知道 优生学。另外还有父亲被渡鸟杀死,儿子长大后为父报仇等故事。有趣的是当年经 办从俄国人那里购买阿拉斯加的林肯的国务卿,William H Sewar d,也常在图腾柱上出现。当年美国付了7,200,000美元,每英亩还不到 2美分,可是当时许多人大骂这是Seward干的蠢事,买来一个冰盒子。想不 到这个冰盒子除了出大量原木,不到半世纪(1880年)就发现金子,到196 8年又发现石油。加上渔业和旅游业,阿拉斯加人均收入全美第一。阿拉斯加面积 为美国本土面积的五分之一,难怪阿拉斯加人常说,把阿拉斯加分成两份,每份也 比本土最大的德克萨斯州还大。小屋外面,还有十几个图腾柱环绕。
下一站是Saxman自然村,人口350人,这不算一个小数目,因Ket chiken总人口出不过8100。村里有好多图腾柱,保存十分完好。有几位 工匠在一个大房间里工作,多半使用刀,凿等简单的工具。墙上有一张地图显示产 品行销全美,也有一些销往国外。桌上有一本相册收集了产品的留影,当然每个都 不相同。新手的产品几百美元一英尺,老师傅的一,两千。典型长度十英尺,一年 少则五,六根,多则十来根,因成本很低,收入不错。回程路上有一位老太太再三 问导游,工匠是否另有职业,不然如何谋生,真不会算账。
快回到码头时到达一条小河边停下车,一股鱼腥味扑鼻而来。下车后首先看到 的是一群海鸥忙着吃鱼,再一看,满河都是鱼。大部份已死去,少数还在动弹。原 来附近有一个种鱼场,孵化小鱼后放生大海。小鱼长大后敖游大洋,足迹遍全球, 许多落入鱼网,成为人们的盘中餐(这是孵化它们的本意,也算死得其所)。也有 些活到老年,自知死期将到,牢记叶落归根的古训,不远万里,排除万难返回出生 地。据说有一种鱼场停办,后来发现附近下水道被堵,原来鱼儿们依稀记得此地, 找到一根下水道便一涌而入,前赴后继,葬身其中,了却宿愿。后来我们去看了个 种鱼场,只见一个个水泥池中养着不同品种的大马哈鱼苗,有工人来喂食,即跳跃 争抢。真正好看的是后来造访的在温哥华另一个种鱼场。出海的通道一面装有玻璃 ,因为是斜坡,又有一些隔版。水流颇急,一大堆鱼挤在隔版旁。也有少数不愿离 去,奋力回跳,也颇有成功者。看来跳龙门并非鲤鱼的专利。
回到码头时间还早,便去Southern Alaska Visitor Center参观。这是国家公园办的,介绍南阿拉斯加的风土人情,有实物, 图片,模型,幻灯,录相等,很值得一看。回到船边,以对面漂亮的礼品店为背景 拍了几张照,作为阿拉斯加旅游的总结。
第二天游轮开往温哥华,途中有鲸鱼出没。随船有位自然学家,作了一个很好 的讲座,他展示了Killer Whale的尾鳍,又薄又大。因其中没有骨头 ,成年鲸鱼的尾鳍不能直竖,总有些不同,而这就成了海洋学家跟踪鲸鱼的依据。 他们能判断今天在阿拉斯加看到的鲸鱼同几天或几周前在夏威夷看到的鲸鱼是否同 一条,从而研究鲸鱼的生态。Killer Whale也是黑脸白眼圈,与大熊 猫的黑脸白眼圈异曲同工,亮丽醒目。更有趣的是Killer Whale十分 好奇,人观察它,它也观察人,到头来不知谁在研究谁。一路上看到不少Kill er Whale跃出水面,有的独来独往,多半成群结队。值得一提的是在温哥 华水族馆,Killer Whale先在室外表演,溅了我们一身水,后来我们 走进室内,隔着玻璃与它对看了一会。个中乐趣,笔墨难以描绘。
十月一日早晨到达温哥华,大件行李由服务员送上岸,游客在公共场所等候叫 号上车去温哥华机场。开始时轻音乐回绕,虽望早走尚可忍受。不料须臾间嗽叭开 始鸣叫,历一分许而止。如此反复数次,忍无可忍。疑播音设备失灵,起身外出欲 打电话问罪。途遇老美说已问过,是岸上警察发的信号,于是不可忍也得忍。等了 一个多小时总算听到叫号,如接大赦令,赶快上岸找到行李上大客车去机场。其实 我们并未立即回家,还在温哥华,西雅图,Victoria和奥林匹克国家公园 玩了几天。也有不少观感,写来太长,留待后续。
除开三天半上岸,尚有两天半在船上,加上七个晚上,有些老年人靠岸时也大 部分时间留在船上。好在船上其他活动也很丰富,不觉枯燥。一是运动,有一个很 像样的健身房,游泳池、乒乓台、小孩的滑梯之类。有男子、女子乒乓赛,知道晚 了,只与妻对打了一会。二是赌博,在外海不受约束,吃角子老虎、轮盘赌、二十 一点等俱全。妻有点技痒,被我婉言劝阻,怕的是一发便不能收。还有彩票、Bi ngo等,花样繁多。三是各种讲座,有知识性的阿拉斯加生态自然介绍,商业性 的美容按摩,以及餐厅介绍如何做蛋糕、削萝卜花、折餐巾等等。四是舞会,小青 年聚会。当然有小卖部,电视节目,但没有报纸,只有纽约时报的传真新闻,看股 票行情有困难。最重要的活动是每晚有演出,既有专业演员,也有业余自告奋勇者 。还有临时报名像做游戏一样,娱乐性很强。每晚一个多小时,看得高高兴兴地回 去睡觉。记得有一场是一位兼卖彩票的英国佬说笑话,手风琴自拉自唱。他说手风 琴是他爷爷临死前卖给他的,他开的是一张两周后付款的支票。另一场是一位白发 老头拉小提琴。技术不错,只是用了夹在琴上的电子放大器,总有的怪声怪调。其 实场子不大,不用效果更好。又一场请了Skagway的一位歌手来表演,不知 是NBC还是CBS最近介绍过他的歌,多半与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有关。记得 他的第一句欢迎词是:你们的到来,使我们城市的人口一下子增为三倍。其实这艘 船最小,一般的游轮都有两、三千人,最多时一天到八条船,当地人口会增为三十 倍,必定更加热闹。还有一晚是船上的十来名专业演员跳百老汇风格舞蹈,第二晚 跳民间舞蹈,还都不错。有一晚是游客表演,六、七人中半白半黑,都唱得不错, 有一位黑姑娘唱Whitney Huston的歌,还真有几分像。其实一千名 游客中,黑人不过二、三十人,黑人确实能歌善舞。最有趣的是有一晚主持人邀请 退伍军人上台。游客的平均年龄本来就高(估计至少三分之二已退休),退伍军人 中有好几位在七十岁以上。首先报名字,有一位说是F K Williams, 问他F和K代表什么,半天也答不上来。然后要他们背靠背排成圆圈,就是排不起 来,主持人只好连比带推。最后是每人发一顶帽子,按口令或是换右面或是换左面 邻人的帽子。过一会叫停,头上无帽者出局。有个矮老头(第一晚在一桌吃饭,知 道他随团从安可略其来)最有趣,常护着他的帽子不让别人拿。有次叫停他头上有 三顶帽子。结果把别人都挤出局,他获奖葡萄酒一瓶,还赢得同来老头老太的声声 怪叫。
回来一个多月了,阿拉斯加之游仍然回味无穷。又不时接到有同好朋友的询问 ,心想何不诉诸文字,也许还有别人感兴趣。读《华夏文摘》多年,已成每个周末 不可少的娱乐。常为写作和编辑人员的辛勤耕耘所感动,也为自己常年累月只取勿 舍而惭愧。为此特奉献本游记于读者同好,望它能为您的周末添一分新意。
□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 寄自美国<[email protected]>,部分输入:沈雁 --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 来源:.广州网易 BBS bbs.nease.net.[FROM: sylvester.math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