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历史长河>>昨日足迹>>同仁之作>>cjxg_dm(三脚猫)作品集>>中国围棋发展简史--下篇

主题:中国围棋发展简史--下篇
发信人: cjxg_dm(森林独狼)
整理人: renxingyu(2001-05-11 19:42:36), 站内信件
               中国围棋发展简史--下篇 
    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局势十分动荡,战火纷飞。可由于各种原因,盘踞在四川的后蜀和江南的南唐却很少受到战火的播及,所以这两个小国的围棋仍有较大的发展。后蜀后主孟昶十分酷爱围棋,他喜欢和大臣用围棋来赌博,轻则输金赢帛,重则加官进爵,打乱了正常的官职进阶秩序。他有个最宠爱的花蕊夫人曾经写下一首宫词来讽刺这种现象:“日高房里学围棋,等候官家未出时,为赌金钱争路数,长忧女伴怪来迟。”。在南唐小朝廷里,围棋也是王公贵族重要的娱乐方式。南唐三代皇帝都喜欢下棋,尤其是后主李煜,他下起棋来就不想停下来。有一次他和几个大臣在下棋,舒州节度副使萧严来到宫中有事来报告他,见到皇帝还是在下棋,大怒之下把棋盘掀了个底朝天。李煜很生气的说道:“你是不是想学魏征直谏吗?我看你还不是魏征。”萧严也毫不客气的回道:“我当然不是魏郑公,可陛下也不是太宗皇帝!”李煜感到很惭愧。 
    南唐重臣徐炫不仅是围棋高手,更是五代十国时期最有成就的围棋理论家,他著有《棋图义例》、《金谷园九局谱》、《棋势》等围棋理论著作。尤其是《棋图义例》,在这本著作中他着重对下棋的一些具体技战术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归纳成三十三种方法:“ 立,行,飞,尖,粘,干,绰,约,关,冲,觑,毅,割,顶,捺,跷,门,断,打,薛,聚,劫,搜,扑,勒,刺,夹,盘,松,持。”同时,《棋图义例》也是我国围棋史上第一本全面研究围棋战术的著作。徐炫还对围棋棋盘中的十九道分别取名以方便记忆:“一为天,二为地,三为才,四为时,五为行,六为宫,七为斗,八为方,九为州,十为日,十一为冬,十二为月,十三为闰,十四为雉,十五为望,十六为相,十六为星,十八为松,十九为客。”这种记忆方法一直延用到近代。 
    宋朝的围棋发展在唐五代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宋朝棋坛上最有名的是围棋大师刘仲甫,他在对围棋的贡献要远远高出唐代的王积薪。他和王积薪都有个共同点就是喜欢到周游四海下棋,有一次他到江南云游,他出资三百两银子要和当地的围棋手奕战,当地人觉得他太狂妄自大,想杀杀他的傲气。便凑钱请了一位围棋高手来和刘仲甫一战,当激战正酣时,他突然把棋都收了起来,围观的人大惑不解,以为他怕输想赖棋。可刘仲甫却从容不迫的说道:“这盘棋你们是输定了,根本不可能赢我的,我故意不走下一步棋,看看你们有谁能看出我下步会走哪步。”众人还不相信,他大笑着说:“好吧,不信你们可以等着看一下,过了二十步后我会步这一步白棋的。”见众人还是一头雾水,便又接着下棋,果然到了二十步后下到了他预先看到的这步奕局。周围的人对他的棋艺大为惊讶,这才知道他果真不是在说大话,从这以后,刘仲甫的名气不径而走,传遍大江南北。刘仲甫用了一生的心血著成了在围棋理论上有着承前启后作用的《棋诀》,在书中他认为下棋应该以稳为主,不能冒然轻进,要有远见,下一步能预知后几步,这样才能拥有更大的主动权。后来,和刘仲甫同时代的祝不疑、晋士明、王憨棋艺也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名声和刘仲甫渐渐不相上下起来,当时棋坛上由刘仲甫独占鳌头的局面被由刘、祝、晋、王四人并列所取代。宋太宋赵光义的棋艺也十分高超,他还写过关于围棋的理论书《棋图》和《御制角局图势》,只可惜现在都已经丢失了。在北宋时代,一些政界上的重要人物也对围棋有着较深的造诣,有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沈括等。 到了南宋时,围棋并没有因为局势动荡而有所停滞。宋高宗和宋孝宗经常和大臣比赛下棋,可宋高宗却不喜欢大臣胜他,有个大臣沈之才胜了他,他却打了沈之才二十大板。爱国大诗人陆游,理学大师陆九渊,民族英雄文天祥也都是围棋名家。后来在南宋又出现了一位很有名气的女棋手沈姑姑,他经常被皇帝请到宫中下棋,很少输过。 
    在宋仁宗皇佑年间,在棋界出现了一部以孙子兵法为蓝本的专门研究棋术的著作《棋经十三篇》,是由大学士张拟所撰。分别是论局篇第一, 得算篇第二,权舆篇第三, 合战篇第四, 虚实篇第五, 自知篇第六,审局篇第七,度情篇第八,斜正篇第九,洞微篇第十,名数篇第十一,品格篇第十二,杂说篇第十三。在这部书中张拟把下棋的招数处处和孙子兵法联系起来,他提出下棋其实就是在用兵,主张以兵家之法用于奕局。他认为下棋应该有所取,有所弃,不能贪小利而失大局,而且要能看出对方步局的虚实,以兵法所说的以迂为直,攻敌所必救,要速战速决但不能盲目轻进,要以小利而诱敌,围而歼之。这些理论继续发展了前代围棋理论的精华,巧妙运用了孙子兵法来指导下棋,这在围棋发展史是十分有创意和有重大意义的。与宋代并存的辽金及后来统一中国的元朝在围棋上没有多少发展,围棋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没落的迹象,没有多少著名的棋手和理论出现,有记载的也只有金代的张大节和元文宗图帖睦尔等廖廖数人而已。 
    不过到了明朝时,围棋又进入到了一个高峰,名家高手层出不穷,为当时的围棋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明太祖朱元璋是个棋痴,他鼓励大臣和武将们要多下棋,说能从下棋中悟出做人处事和居政行军的大道理出来。在明朝初年最有名的国手是相礼和楼得达,他们经常对奕,互有胜负。相礼曾经被朱元璋请进宫来和燕王朱棣下棋,因此有些骄傲。而楼得达为人却很谦虚,从来不在人前卖弄棋艺。后来做了皇帝的朱棣让他们在皇宫里对奕,这也意味着是他们谁能做大明第一棋手的决战,结果楼得达把相礼杀的大败,从此奠定了他在明初棋坛上霸主的地位。明朝围棋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流派众多,互有倾轧。到了明武宗时,这种派别基本形成,主要有三派,分别是永嘉派,新安派,京师派。永嘉派的代表人物是鲍一中,他棋风稳健,颇有王者风范,这一派的著名棋手还有是周源,徐希圣,周厘等。新安派的代表人物是程汝亮,他棋风飘逸,颇有道家风骨。而京师派的代表人物是颜伦和李釜,他们二人棋风差不多,都会从小处算计,行事慎密。在明朝晚期,棋界又出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棋手,嘉靖年间的施显卿和隆庆年间的王寰都是棋坛上的重量级人物。从泰昌到崇祯年间出现的围棋国手最多,有三十多人,比如雍熙曰、朱玉亭、范君南、阎子明、黄旦、江用卿、高海泉、邹元焕、盛大有等。不过最值得一提是明末的围棋大师过百龄,他是明朝围棋界最有成就的国手。过百龄又名文年,家境富裕,他从小就喜欢下围棋,而且他能独树一帜,不为理论所缚,常能下出惊人妙棋。到了二十多岁时,他已经是名闻天下了的大师级人物了。他在北京和当时有名的棋手林符卿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棋,这是林符卿以为过百龄不堪一击,故意逼他下的。可结果却是过百龄不费吹灰之力把狂傲自大的林符卿杀的体无完肤,林符卿羞的弃棋而逃,从此再也不敢在棋界出现了。从这个时候开始,围棋进入了过百龄时代,几十年里从没有输过一局。过百龄还著有《官子谱》、《三子谱》和《四子谱》等围棋专著,对当时围棋的发展和后来清朝围棋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大文学家,后来当了汉奸的钱谦益对过百龄十分崇拜,曾写诗赞美他,其中有两句:“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基本概括了过百龄辉煌的围棋生涯。 
    围棋到了清朝进入了最后一个高峰期,清初最有名的国手是周懒予,他曾经和一代棋坛宗师过百龄交过手,不过那时过百龄年岁很大了,而周懒予则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虽然最后还是过百龄胜了,但他看出和他交手的这个年轻人潜力极大,绝对是可造之才,便对周围的人说:“将来能继承我地位的人只能是周懒予。”周懒予下棋的特点是有变化多,不泥古,轻妙巧工,和他下棋的人都不能看出他的思路,一会死守,一会猛攻,让人很难琢磨。在周懒予之后,在棋坛进了黄龙士和徐星友相继称霸的时代,黄龙士棋风飘忽不定,路数极多,和周懒予的风格很接近。徐星友后来对黄龙士的棋风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寄纤农于滔泊之中,寓神俊于形骸之外,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庶几空诸所有,故能无所不有也。”徐星友后来在北京和一些高手奕战,打出了名气,经过长时间的垂炼,他已经在棋坛上成了大师级人物。一直到康熙末年,才被新秀程兰如打败,从此隐居江湖。和程兰如齐名是梁魏今,他们二人渐渐取代了徐星友的霸主地位,成为棋坛上的双霸。尤其是梁魏今,他在晚年收了两个年轻人为徒,悉心教授棋艺,这两个年轻人就是在中国围棋史上极其有名的双子星座--范西屏和施襄夏。两人年龄相近,性格相仿,棋力相当,地位相同,两人经常做伴同游,打遍天下无敌手,是那个时代可以称得上是高山仰止的围棋大师。到了清朝末期,围棋不再象初期那样星光闪耀,憾动人心了。比较有名的是秋航和任渭南。稍逊他们的还有沈介之、董六泉、潘景斋、申立功、金秋林、周星桓、李湛源、方秋客、刘云峰、陈子仙、周小松等。这个时代的围棋发展已经走入低谷,不再出现以前的盛景,到了民国,由于天下大乱,围棋基本没有得到什么发展。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围棋才又重新焕发出活力。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