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5), 站内信件
|
初悟《六祖坛经》(9)
☆☆☆个人意见☆☆☆
[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六祖的第一次说法,是对追赶他的僧人,俗姓陈名惠明的说法。这一段落说明听法是如何个听法!这正是对学法者的要求。亦是修佛的第一要义。
[汝既为法而来]
就是学法的心正,心诚。立心正确。也是说因缘成熟。
心不正,如说慧明是为了衣钵的,只是骗骗六祖,想他出来就抓着六祖的。
那就不会有这传法了。
就如一些人来学佛法,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或是想这想那的。立心不正。这样正法到了你的耳里也成了邪法了。
心不诚,如说慧明不是诚心的,没在先前放下抢衣钵的心,他就不会生出要学法的心。
立心明确,就如慧明说的:[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学法前就要明心,“我来求法,请师傅为我说法。”不是说我只是来听听,看看是不是有理!想学学你的说法的方法。
一定要放下一切。
因缘成熟,慧明可以第一个追来,很快就放下了抢衣钵的心,六祖当时也法理圆满。
种种这些因缘都成熟了。
[屏息诸缘,勿生一念]
这就是个法门,是听法,修法,是一切时的法。
就这么一句,慧明就做到了。因为[汝既为法而来]。
所以说法门外的工夫是不可少的。别只是知道一心修法。修得不好就要知道问问为什么?
要知道一法如万法。
《坛经》对这些法门没有说很多,因为这些只是坐禅的功夫。慧明当时也是很在行的。
六祖想说的就是这法外别传之密法了。合十
[吾为汝说]
一切都具备了,师傅就会传你正法了。这时也是你可以受法的时候了。
是法门是以心传心的。弟子要准备好,师傅也要准备好。
这样一传就成了。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六祖传法了,一开口就要人明心。不多说第二句。
不站左边,不站右边,也不站中间。在无分别心中,那个明心自见的是什么。
那个是你本来面目!直指人心,令人当下就明。啊,看见没,这就是了。
哪个是你本来面目?令人起疑情,正是后来禅宗参话头的来源了。
[惠明言下大悟]。六祖传法,可是不见每个人都这么说的。
随缘而成,正是弟子要准备,师傅也要准备。
参话头可好?(你自己说!)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慧明当下就悟了,就问[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这是要六祖印证,这在很多禅是故事中都可以看见这样的对话。
当时的两人自然是明白的了。[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六祖就明说了,说出来的就不是佛祖传出来的密意了,你现在明白的密意。
就是你里边自己见着的就是了。
印证了慧明所见所悟。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慧明得了法,心中明白。
可以说是法密在心中,出口就错。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说说看是什么个感觉?
来来来,喝口水。
(待续……)
释:
經惠明這樣一講,六祖就從草叢中走出,坐在一塊盤石上。這時惠明叩頭頂禮(雖然出家人不向在家人頂禮,可是這是特殊因緣,所以例外)說:「我希望行者為我說法。」六祖大師就對他說:「你既為求法而非為搶奪衣缽而來,就要把一切攀緣心停止,什麼都不要想,一念不生。好!我現為你說明。」說完這話,就默然等著。此時六祖大師不生一念,惠明也不生一念,彼此都屏息諸緣,連鬼神都不知他們在做什麼,所以說「良久」,大概過了五分鐘。六祖大師見惠明沒有打妄想,將攀緣心放下,什麼都空了。
六祖大師就說:「你不想善,不想惡的時候,正在這個時候,誰是惠明上座本來的真面目?本來的樣子?」就問這個「誰」字,所以以後禪宗都參「念佛是誰?」
這裡所用「那個」是俗字眼,意即是「誰」。為何用「上座」呢?因為六祖大師還是個居士,所以稱惠明為上座。
聽到這樣的開示,惠明就豁然開悟了。
惠明雖開悟了,已經回頭轉面,認識自己本來的真面目,但他還不知足,貪心還這麼大。這些人去追六祖大師,都是貪心作怪,貪要作第六代祖師。而惠明大師是貪中之貪,他已開悟了,還覺不夠,像有些東西沒有得到似的,故再問:「您方才對我講的密語密意,這些重要的話,和重要的意思之外,還有比這個再妙的嗎?」
此地「密語密意」應當「妙」講,不能當祕密講。
解:
(三十)屏息諸緣,勿生一念,正是惠明寂光真境現量顯發之時,聖凡關頭在此,即人畜關頭亦在此,利根人於此中便得個消息去,真妙極不可思議,惟此時往往落於空寂,若不識透本來,便易轉入斷滅。祖又引之曰,不思善,不思惡,正這個時候,又那個是你的本來面目。那個者,言語道斷而又了了覺知那個者也,那個東西,諸仁還見麼。良久者,正寂靜而得反觀之機也,聰明人迎刃而解,以從前本有根基,本有所悟,至此乃恍然大悟矣。更問即此已是,還更有否。祖云即此便是,更無再密者,汝若返照,密還在汝,即言離此更無別法也。明遂啟曰:雖在黃梅,見而未省,或省而不決,今則冷暖自知。雖知之,亦無可言說,是名正知真知,即此一法,試一參之,人人本可藉此悟入,其如不痛切何,其如因緣何,其如沒出息何。
(三十一)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諸仁試一掩卷思之,惠明與六祖二人,所悟如何。所見如何,還有異否;再一推之,仁者與祖,所悟如何,所見如何,還有異否;再進而推之,與佛相印,還有異否,故未悟前,善自尋參,既見後,竭力承當而護持之,毋再因循客氣以自誤也。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
可到这来讨论:http://fxys.xilubbs.com/
---- 《佛心医术》fxys.126.com以禅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