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5), 站内信件
|
初悟《六祖坛经》(8)
☆☆☆个人意见☆☆☆
[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
这里是六祖第一次发神通。怎么说是神通呢?
那衣钵不会很重的,但身为前将军的慧明就是提不动。这就是神通了。
佛教中神通是经常发生的!这是信和不信的又一分水岭。你不信神通,那你就会用这点来说啊~你看神通是不会有的了,佛教中说有神通,那佛经就不可信了。
他还会说:你有神通啊~露两手来看看啊。有我就信了,没有我就不信。
哈~我说就怎么这么多这些人会被所谓的什么邪法给骗了去,他们就是用了这个观点的了。
一些人在表演时作了手脚,就象魔术一样,就骗了这样的人了。
加上一些外道邪魔也的用些神通来立信于人,让人只知道追逐这些,加大自身的执着,
最终悟不得本心。
还会立生信力哦,想再度他们回头还是很难办的哦。
立信于神通,外力,鬼神者,不足以信。因为这是外求佛法,终不可得。
在这点上争论很多,也就是我等迷而不解,不明的地方。就是要悟的地方。
先说说神通,#指由修禅定与智慧而获得的超自然、无碍自在、神变不可思议之妙用。又称神通力、神力、通力、通。#
那六祖放在石上的衣钵,很轻的,但慧明就是拿不动,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妙用了。这就是神通。
是不是惠明本来就不想去拿啊,当然不是了,惠明追得这么辛苦就是为了这衣钵的。
见着了还不拿?那惠明是个大老粗,你和他说理是不行的,这就叫:“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六祖就只好发神通了,这种人就是要用神通来度的。惠明一看拿不动,就知道六祖是有能力的之人,明白六祖比他强。(惠明就只知道这强弱之理)
所以惠明就信六祖了。经中这段也是令人相信神通是有的。如没有的话,六祖的衣钵一定会被惠明抢了去。
神通是有了,那是不是可以随便就用啊?可以用来表演啊?
当然不是了,六祖在这危难的时候,应用了自己的神通。这也正是说明神通的应用是在一定情形下应用的。既当用则用!
六祖没用来走路上,六祖被人追赶,他用神通一下就可以走很远了,但他没有这样用。
就是没当用时不可用。六祖所传之法门本来就不是从神通之力来见性成佛的。
所以《坛经》中也不多说的,一上来就要人不要执着于外物,外力。
再看回神通的是从修禅定和智慧来获得的,修禅定的法门就很多,就是一些邪道也是有修禅定的,所以他们也是可以有神通的。
但他们这样是没悟本心的,还会因为对神通的执着,更加见性不得。
这里说个故事:有个修练者,见一位老人可以不用火就点燃了一张纸,就感到很是不可思议。想到这是神通啊,我师傅都不行啊。就跟着那老人学习了,三年后他终于学成了。
回来表演给他师傅看。他的师傅看了,一声没说,用一支火柴就点燃了一张纸。
然后说:这你也要学三年吗?
这故事正是让我们知道,这神通也不过是些外化的东西。
辛辛苦苦的禅修,到头来只是一场空。什么也没有。
就如五祖所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如见自性,智慧通达,自然会生神通。《坛经》只是让人见自本心,别的就不说了。
这样就有些人用是不是有神通来定义是不是见性。这很显然是不对的。
外道的神通可以说是见性吗?
见性之人明白坐,行,卧,吃皆是神通。
所以也不有把神通说得可以上天入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六祖这法门是要明心见性,要那神通无用。但当用之时,如:遇惠明这样的人,就先使了个方便法,马上就令惠明生出信之来。
[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明也是有根器的人,六祖神通一现,惠明就明白了。把心中的是要来抢衣钵的心放下了。
说了这么多,你可有把你要神通的心放下啊?
(待续……)
释:
他一心一意要搶回衣缽,心想誰力量大就是誰的。他尤其走得快,走在眾人前頭,眼看就要追到惠能了。
惠能見這大老粗跑來,當時他心裡也有些恐慌。雖然他已得法,但因剛修法,還沒有很大的神通,故猶有些恐懼。於是惠能就將衣缽放到石頭上,自己對著虛空說:「這衣缽只是一種徵信、證據,怎可用武力來爭奪呢?」於是惠能就隱藏到草叢中,不使人見。惠明既到,雖見衣缽,但卻拿不動。為何他拿不動呢?這是默默中有護法善神、天龍八部在這兒護衣缽,故他雖有大力,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這時,惠明就喊道:「修行有道的人,我是為佛法而來,並不是要來奪衣缽啊!」因他拿不動衣缽,故如此說;若拿得動,早就拿跑了。且醒悟此衣缽非由力可奪,故想向六祖求法。
為何說惠明不是真為法來,而是為衣缽而來?因為若他真為法來,就不會先去搶衣缽,而會先說:「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你認為我這樣講合不合邏輯?
解:
(二十九)惠明見衣缽於石上,何以提掇不動,豈祖有神通耶,莫作如此會,入於邪見。彼爭衣缽者,不僅在衣缽也,亦為法也。以衣法既南,則此後北方道場,失此信守,殊難維持,出於不得不爭,然亦明知非可力爭者,今忽見衣缽於石上,即如見祖矣,頓覺慚愧不安,無復有相爭之念也,況惠明因緣正在此時得大悟,為法而來,不為衣來,實出至誠,故作禮而求開示,即此便是神通矣,蓋威德所感,由佛以至六祖,代代相承,攝受之力,不可思議。此段乃惠明得道之因緣,不關衣缽,無足奇者。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中是参《佛学大词典》
可到这来讨论:http://fxys.xilubbs.com/
---- 《佛心医术》fxys.126.com以禅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