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5), 站内信件
|
初悟《六祖坛经》(7)
☆☆☆个人意见☆☆☆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
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密传《金刚经》给六祖,怎么就密传呢?要三更,无人知的时候,入了门还要用袈裟围着。这样真是很秘密哦,到底是传什么啊,就是《金刚经》。
啊,是《金刚经》啊,我听多了,还要密传?当时五祖没有对别人说过吗?
其实五祖早就说过《金刚经》的了,[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
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
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
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门人一千哦,僧俗都可以得持。
怎么还要密传?是不是真的有什么秘密没传出来的,只传给了六祖。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
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
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
五祖当时是要传衣钵,和法的。
以衣为证,五祖说明,我这衣钵是传下来的,证明我是五祖。现在传给你,你就是六祖了。
这样的大事本来是有很体面的,要有一定的仪式的啊。
但当时怕人知道,所以要密传,因为当时很多人已经不知道是要信法理了。只知道信这衣钵。只去追求这些门面的东西。
听说当时不单是人要抢这衣钵,什么妖魔鬼怪也要来抢。所以五祖使了个法,用袈裟一围,
就什么妖魔鬼怪也见不到了。
以心传心,密付本心。当时传法多是只传一人,这就叫“法不传六耳”。多一个人也不行的。其实要说的是早就说了,这时只是要心心印证。但当时六祖是没受传法的,对什么法门是不知道的。所以五祖也是要再说一次法给六祖,令其法理融通。
就是说,这样一来,五祖就印证了六祖是明心见性,和五祖一样,和佛一样的了。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
名丈夫、天人师、佛。]
这本来也是要很体面的,要有仪式的。就如佛祖一传迦叶“拈花微笑”之故事。
就不是什么偷偷的传的。但是当时就不可以早说出来,要是早说了六祖就会被人害了。
所以要密传了。
怎么就传《金刚经》,一是,六祖是闻是经开悟的,当然是传是经了。
二是,[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五祖就是要人持是经直了成佛。当然传是经了。
三是,六祖后来广传之法就是是经,[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四是,[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
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这法门最上乘,不传是经还要传什么啊?六祖闻经就闻,上根之人更用多说何法?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闻经,你悟没?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
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何期自性,何期自性。
合十
[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
怎么就不传衣钵了呢?要是还传下来,我等凡夫俗子就可以有所依托了啊,知道上什么地方求法了。
一是,当时衣钵已经是成为争端了,真是搞得要杀人的份上了。所以五祖就叫六祖不要再传了。
二是,六祖[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已经不是象五祖这样,只传了六祖一人。
六祖传是顿法,后来得到盛传,分出各宗来,自然是不用传这衣钵了。
三是,六祖传之法门,不用以衣钵来立信了,[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
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一花五叶】 指禅宗。又作一华五叶、一华开五叶。禅宗自六祖慧能以后,衍成曹洞、临济、云门、沩仰、法眼五派,故称为一花五叶。#
六祖都说了,我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所以不传衣钵了。
所以不要妄自菲薄,一定要去求什么名师,上什么名山,也要来个什么密传不可。
如是外求,多学无益。
(待续……)
释:
五祖見六祖進門後,因怕別人看到或聽見,就把門關上。但那時的窗戶不是玻璃而是用紙糊的,五祖就用袈裟杷兩個人的頭包在一起,在裡頭為六祖講金剛經,不像現在我為你們公開地講。他是祕密地講金剛經和如何修成金剛不壞身。當六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便豁然大悟,知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六祖大師此時豁然大悟,大悟是徹始徹終,明白深般若的智慧,故知心生萬法,萬法唯心,一切萬法原是自性所現。
於是惠能就稟告五祖說:「我真沒想到,自性本是不垢不淨,本來就是清淨。」
這「清淨」是對「不清淨」而言的。此清淨是本體的樣子,因它沒有其他名稱可代表,故用「清淨」來代表。這個「清淨」和先從染污而後清淨不同;這個清淨是本來就清淨。
惠能又說:「我真想不到,自己的本性原是不生不滅的。」因為眾生有所執著才有生有滅,若無所執著,生滅又從何生出呢?又滅到什麼地方去呢?生滅就沒有了。
惠能又說:「我真想不到,自性原是無欠無餘的,也不多一點,也不少一點。」在佛的份上沒有添多一點點,在眾生份上也沒有減少一點點,但因眾生自己不認識,背覺合塵,所以本有的家珍不認識,乃捨本逐末,追求一切物質的享受,追求一切虛妄的快樂,追求一切假名假利。真是太笨太愚癡了,我現在才知道本性具足一切。
惠能又說:「一切的眾生顛顛倒倒,沒有定力,可是所有眾生自性,都是不動不搖,平等無分。」
惠能又說:「我真想不到,萬法原是從自性生出來的。以前我都想不到,可是現在竟然證得這種妙理,這真妙不可言!」
五祖又說:「往昔初祖達摩大師,初次到中國的前三五年時,人們都不恭敬他,反把他叫作摩羅剎,沒人認識他是位祖師,所以才傳授這衣缽作為證據。」
衣缽只是一種表信而已,其實佛法是要以心傳心,令他自己覺悟,自己證得。自古以來所有諸佛所傳的就是本體——即自性,歷來祖師相傳的都是本心。衣是爭的開始,有了衣大家就互相鬥爭,爭這衣而作祖師。甚至有的偷了這衣而作假的祖師。像神秀就想從五祖處搶祖衣,要五祖傳法給他。若將法傳與他人就予殺害。此衣在四祖時被偷過三次,五祖時又被偷三次,但都沒偷成,這是菩薩感應所致。在六祖時曾被偷六次,但後被武則天(唐時,女皇帝)硬給拿去,以後下落不明。
五祖繼續說:「衣缽是爭端的開始,只傳到你為止,以後不要再傳下去了。如果要傳此衣缽,恐怕命就像一根絲線吊著百斤石頭,隨時有折斷的危險。你趕快離開此地,因我怕有人會加害於你。」
解:
(二十二)以何因緣而得開悟,非有定法,何待金剛經哉。初祖西來,傳楞伽心要,乃彼時之因緣也。五百年後,翻為名相之書,如初祖所說,仁者須知,凡讀經文而不歸本性者,皆名相也。自唐而後,以至於今,金剛經盛行,此其因也。其實此經極難解釋,不如圓覺經之易於引入也。五祖所說,斷非依文解義者,必就彼四句偈之病而更正之,說到應無所住二句,始悟體用一如,不以偏空為究竟,遂大悟矣。可見菩提本無樹四句,乃悟後語,非徹悟後語也。
(二十三)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可知自性中,具足一切法。是名法性身,由自性中,起諸幻心,心不可得,則善惡是非成壞煩惱菩提,亦盡不可得,所謂一幻一切幻也。但萬法不出乎真如之本體,則善惡是非成壞煩惱菩提,亦不妨權作為真,所謂一真一切真也。再說幻說真者,均屬於法,諸法空寂,則善惡是非成壞煩惱菩提都屬幻法相對,畢竟同此空寂,所謂平等不二者是也。以本來平等不二,故曰清淨,圓斯義者,即見菩提本相矣。如是觀於世上一切善善惡惡,無一非真如體性矣。無一非菩提矣。更何喜怒哀樂之可立,而又何必不分喜怒哀樂也哉。
(二十四)何期二字,神妙不可言,昔世尊睹明星而嘆曰,奇哉奇哉,即是此意,啟祖五句,即是親證實相者,以本不生滅,故曰具足,以本自清淨,故無動搖,雖生萬法,生即不生,畢竟不污染,故曰清淨本體,其義既圓,其見斯徹。此段最關緊要,為後世天下人證明眼目,毋再猶豫,神通妙用,莫大於斯矣。
(二十五)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忽言下大悟,諸仁試看上,六祖未大悟前,病在何處,還認得麼。余前云六祖初見五祖時,但識機而未全於用,故不圓淨。蓋無住是體,生心是用,心本不生,生者幻有,本來是無住,不關心之生不生也,既明無住之體,又何礙於一切妙用,是以不生滅中,不動搖中,能生萬法,體用一如,斯名具足。雖生萬法,於本體畢竟絲毫無礙,故曰無動搖,而菩提清淨之本相斯顯,此段妙在本來二字,六祖至此真徹透本來矣。至於神秀四句偈,五祖尚令門人炷香禮敬,何也,重法故也。要知做到如此,已不容易,況真見性乎,此事本驚天動地,任何世間大事業,不能比擬其萬一也。
(二十七)衣缽至此,即已無用,以心傳心,佛佛如是,捨此即無所謂佛法。第有情者來,為結勝緣與之下種可耳。然非石田也,不同木石無情,故因地果還生。但不可執著於有情之彼,與能下種之我,以性空而本體無生也。四無字,即叮嚀其勿執著而已。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中是参《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可到这来讨论:http://fxys.xilubbs.com/
---- 《佛心医术》fxys.126.com以禅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