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宗教信仰>>网络文集>>个人文集>>一知半解文集>>初悟《六祖坛经》系列>>初悟《六祖坛经》(6)

主题:初悟《六祖坛经》(6)
发信人: ybzj(一知半解)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5), 站内信件
初悟《六祖坛经》(6)

☆☆☆个人意见☆☆☆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还是要说到这两句~偈的了。要说这两偈不是很难的,但已经有很多大德已经说过,解过。
后学再来说,一是也难走出大德的“手掌”来。二是大家也多是看过很多对这两偈的观点了。就象已经吃饱的人你要他再吃点就难了。
这两偈的功德是很大的,神秀的偈是写在本来要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的地方的。
[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这看得出五祖对是偈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是偈的功德和《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一样可以被人流传供养的。
但没有合五祖是意,[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
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神秀是偈只在门外,未入门内。未有言下识自本心,为思量所得这物。
在上次说到[思量即不中用]时提到,如是思量就是把所谓正的观点,正确的思想,强化自己。
就是法的功用了,可以依这来见性,但说到见性却是没到。
但这就成为[于时两宗盛化,人皆称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顿渐之分。]
[自南北分化,二宗主虽亡彼我,而徒侣竞起爱憎。]当时本是同一根于五祖的,也起分别心。一些未悟,不明事理的人就起[爱憎]之心了。有甚者动了杀念,[乃嘱行昌来剌师。]
要杀六祖。
可见这正法不分高下,渐顿,但人却有高下,利钝之分了。
时至今日,还是可以看到这些“徒侣”的。
五祖说当时的神秀未悟本性,[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这时,五祖又再次为神秀开示,但神秀还是没能在那时言下见性。
神秀回去后还是在反复思量,终不可得。后来[两宗盛化][二宗主虽亡彼我]之时神秀想来已是凭这[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悟道见性了。
那当时六祖的偈又是不是见性了呢?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曰:亦未见性。]
虽然是因为[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但五祖还是不会说谎的哦。
他说未见就是未见。但这已经是合五祖之意。
六祖一到,和五祖一个“回合”下来,五祖就知道了。当时也已经证得六祖已经是悟了。
这六祖的偈是何种功德啊,五祖是不会打妄语的。这里还有一事可看出见性者的无碍的心性。
[遂将鞋擦了偈]五祖就一下子就把这偈给擦了去。五祖要人供养神秀的偈怎么和对六祖这偈一下就擦去。
五祖已无法相之别,即得方便,[恐人损害],自然就擦了去。
所以后来的禅师也有“烧佛像,佛经”之举。
说远了点了。好现在说回来。
六祖的偈五祖说未见性。是不是就是说六祖当时没有悟,没得见自性。
当然不是了。[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米熟久矣,犹欠筛在。]这正是六祖回应五祖的。见是见性了,但还是要师傅的教导。
六祖求五祖传法。也是说当时六祖还没得法。自见本心(米熟了)但还没得法(犹欠筛)。
六祖也没明说:啊~师傅啊~传我法啊。但五祖已经会意。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五祖也没说什么,打了三下石碓,但六祖已经会意。
五祖传法给六祖后六祖这才法理汇通。所以当时五祖说六祖的偈的未见性。
这里也可以看出“悟后修行”是怎么样的。
六祖这偈是应神秀的来说的,一是点出了神秀的偈未见性,二是点出自性本空。
这种应答的法门在禅宗很是发展迅速,到了后来禅宗对这种“打机锋”过于执着,也就流于时弊了。
六祖到了五祖传法给他,[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才法理无碍。
(待续……)


释:
五祖大師早知神秀仍未開悟,還沒真正了悟自性。
在天亮時,五祖叫盧供奉在南廊壁上畫楞伽經的變相和五祖血脈圖,忽然間看到牆上的偈頌,就對盧供奉說:「你現在不用畫了,把這首偈頌留在這兒已妙不可言,勞你那麼遠來而沒有畫畫。金剛經上說『凡所有一切有形有相,都是虛妄不真實的。』現留下這偈頌,給大家誦持。如果世人能依照這偈去修,可免墮三惡道;依這偈的道理去修,能得大利盍。」
於是就吩咐門下所有弟子燃香禮拜叩頭,念誦這首偈頌,說:「你們能依照這偈去修行,就可見性。」大眾照五祖的吩咐恭謹地讀後,皆異口同聲地稱讚說:「這個真好!這個真好!」
神秀三更天寫偈頌,五袓也是三更時叫神秀到他的禪房裡,問道:「這偈頌是不是你作的呢?」神秀恭敬回答:「實實在在是我作的,我不敢妄自貪心求第六代祖師位,希望和尚慈悲,看弟子能有多少智慧呢?」
五祖當下對神秀說:「你作的這首偈頌,還沒有見到真如本性,你還是個門外漢呢!像你這般的見解,想修行而得無上菩提,是得不到的。」
所謂「無上菩提」,必須要當下認識自己的本心,明心見性。要知自性是不生不滅的,在一切時中,知一切法都是圓融無礙,沒有一點滯塞不通的地方。你要是一樣真了,則樣樣都真了,萬境都到如如不動的境界上。這如如不動的心,才是真實的。你若能有這樣的見地,這才是無上菩提的本性。
五袓大師對神秀開示「菩提自性」是不能用攀緣心、妄想心而求得的。所以他告訴神秀說:「你在一兩天之內再想一想,重作一首偈頌,拿來給我看。你作的偈頌若是明心見性,得到本體、開悟見性,入到佛法門裡邊來,不作門外漢,那我就將衣缽傳授給你。」
神秀向五袓頂禮而退出。又經過很多天,還是沒作成偈頌。在這時心中焦慮,恍恍惚惚,精神和思想都不穩定,就像在夢中似的,行住坐臥都不安寧。你看他想作袓師的欲望多大,第一次沒有考上,而自己又不能再作偈頌,恐怕自殺都有份的。

 
惠能的偈頌是這樣說: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個覺道,又有什麼樹呢?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麼也沒有,你說你覺悟了,但覺悟是個什麼樣子?是青色?黃色?紅色?白色?你且說個樣子出來,看看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你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怎麼還要有個臺呢?
「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也沒有一個樣子,也沒有一個圖,或一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麼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麼都沒有,塵埃又從那裡生出呢?根本就無所住了。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一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你執著它做什麼?你執著它將來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時又執著些什麼?
寫完這偈頌之後,所有寺裡的和尚、居士們,都發出驚訝的讚聲而互相說:「奇怪得很!他也會作偈頌,真不可以貌取人而欺負他是個獦獠。他到這個地方
也沒有多久,莫非他就是位肉身菩薩?」也許當時有羅漢在旁,故意向大家說,提醒大家認清這位肉身菩薩,這是一個理由,另一是有人以此來諷刺譏笑,因為還不知他所作的偈頌到底是對不對。
大家這樣的一嚷,五祖大師也從禪房裡走出來,說:「你們在這裡吵什麼?」眾人答:「舂米的獦獠竟也會作偈頌!」
五祖見眾人驚怪,恐怕有人來暗殺惠能。由這一句話,就證明當時勾心鬥角的情形多麼厲害。神秀的黨徒已經把持了所有勢力,要不然五袓怎會害怕有人要來傷害惠能呢?
五祖遂用鞋底將偈擦了說:「這也沒有見性,他講得不對。」你們聽到這地方,有人想:五袓也打妄語?頭一個偈頌,他告訢大家誦後可不墮三惡道,能得大利益,能見性,根本誦它也沒有大利益,也沒有可不墮落三惡道的意思。五祖這樣講後,神秀就出來承認這是他作的偈。現在惠能作的是見性偈頌,但五袓反而對大家說是沒有見性。這是不是打妄語呢?這叫方便法、權法,不是打妄語。因為他為了要保護惠能,使佛法傳留久遠,不想有人來傷害六袓,故說出這種方便的話。
        大眾聽五祖說仍未見性,就相信不疑,因為大家也不知那個偈才對。那個偈說「菩提有樹」,這個偈說「菩提無樹」;那個說「明鏡是臺」,這個說「明鏡非臺」。真的莫衷一是,沒有人明白。就因沒有人開悟,所以對著開悟的偈頌也不認識。就像寫博士論文,必須要得到博士學位的人來審核,只得碩士學位的人是不認識的。開悟和沒開悟亦是如此。

 
解: 
(十四)身是菩提樹四句,的是未見性人語,的是死用功人語,諸仁當知其病已偏重在塵埃上,以為破盡無明自然成佛,不知棄本就未,顛倒錯亂,越拂拭幻塵越多,越無辦法,何也,彼認無明為鏡面實有塵垢,不知為鏡中幻影也。即便不認有塵垢,尚執有一幻境也,既不識本性,亦未見幻心也,充其量,免墮惡道而巳,終不能了生死也,故在門外。 

(二十)六祖四句偈,亦未見性,以見而未徹也。菩提不可方物,而無物不可方。權作明鏡,假名為樹,抑又何妨。其病在本無一物,偏於空矣,後人學之,不覺誤入斷見,不知當就究竟說。根本不能污染,何懼塵埃之可惹。惟對治神秀之執有,使無前偈反成語病。或當時記者未明祖意,文不合旨,亦未可知。至於菩提作樹,以喻性也,明鏡作臺,以喻心也,心固不有,性則非無,原是非空非有,何得偏言本無一物耶。下句何處惹塵矣。更顯著實,尤乖性體,故未見性,蓋偏空也,言本來無一物,落於斷滅見矣,塵埃原非實體,而今宛在,奈幻有何。前偈執有,後偈偏空,菩提不著二邊,不立中道,於無實無虛中,既不取涅槃,亦不立生死,塵埃不塵矣,都無所計,若徹悟本來,即知塵埃亦不離自性菩提,惹與不惹,只在覺與不覺耳。此偈以對治神秀之偏有,故如此云云,揆六祖意,未必如是。後云第一莫著空,可知其本來矣,故不足為六祖累也。我人就文論義,應知所擇。余前曾作一偈曰:菩提假名樹,明境權作臺,本來不污染,說惹亦塵埃。行者當知塵埃用表無明,無明非有實體,世人每執為有,必欲去之務盡,因此用功愈深,離題愈遠。前釋圓覺經時,以無明喻珠中之影,不喻珠上之垢,以影垢非擦可淨。塵垢屬於有相,與珠相對,為是二物。今知無明與菩提不二,體同用異而已。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
可到这来讨论:http://fxys.xilubbs.com/




----
《佛心医术》fxys.126.com以禅为本。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