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ybzj()
整理人: yanboguang(2002-07-21 00:01:45), 站内信件
|
初悟《六祖坛经》(3)
☆☆☆个人意见☆☆☆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隨众作务 。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众善知识!大师惠能向五祖求证这一公案是《六祖坛经》的精华所在, 自当反复领会,不时回头一读,不期又有所悟。
这里真是不好说哦~还是原文看着就是了,不用解。强而解之。
[汝何方人?欲求何物?]当下就问了。什么人?求什么?
六祖就很老实的回答了。在公案中这时六祖还未能接上五祖的机锋。
但已发宏愿,[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六祖闻经已悟。自然不求余物。
五祖见六祖未明白他说什么。还是有所求,就打住他。[若为堪作佛?]
这时六祖是明白了,马上应回五祖的机锋。[佛性有何差別?]
六祖点出佛性的特性是无差别的,这一特性是众生成佛的根本依据。
又指出佛性人皆有之,且无差别。既不分南北,不分人种,无一切差别的是佛性的体现。
这是大师惠能第一次阐述自己的所悟,并向五祖求证。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怎么会这样的。经中下文有说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
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
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所以当时五祖就没说下去。
[乃令隨众作务]五祖要六祖随众作务,作些什么呢?当时五祖的弟子是作些什么的呢?
用经中五祖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当时弟子们只求福田[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六祖一下就明白了。马上就说:[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我即见自性,处处不离自性,无一不是福田了。[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五祖自然明白六祖是悟了,要找传衣钵之人就是六祖了。
怎么就说五祖就找着传衣钵的人了呢?
从经中这段就看出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
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
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
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六祖回答的无一不是五祖传衣钵的要求。
五祖当时就马上说:[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印证了六祖是心悟。
也知道六祖明白了,即是明白了就不用多说了。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
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
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后来五祖和六祖再见时就把当时的心中明白,两人的默契说了出来。
为什么经中要把这说出来。就是怕我等后人不悟啊~~真是慈悲~合十
(待续……)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释:(六祖立刻回去將他母親的生活安頓好,就辭別了。不出三十餘日,他便抵達雙峰山東禪寺。在旅途中他沒有打妄想,只一路趕程,故不知不覺來到黃梅,後禮拜五祖。那時六祖大師才二十四歲。
五祖問:「你是從那裡來的,來此地要求得什麼?」惠能答說:「弟子是從嶺南新州來的,我什麼都不求,只求作佛(覺悟)。其他的都不重要。」
五祖說:「你是嶺南人,並且又是獦獠,怎能作佛呢?」「獦」,是一種鼻子很短,與狗相似的小獸。「獠」,是未開化的蠻夷。這是指這種人不明理,未開化,是屬於畜類的人。
六祖馬上回答說:「人雖有南北的分別,但佛性是常住不滅,是沒有南北的分別的,雖獦獠身與和肖的身份不同,可是佛性又有什麼差別呢?」
因為他身旁徒眾聚在左右,五祖就止住不說了。他只簡單告訴六祖說:「好,你已來了,趕快跟隨大眾去做事。」
惠能啟稟五祖說:「我自心常生智慧,這智慧是從自性生出來的,不離此即是福田。我不知和尚要我做些什麼樣的工作呢?」
(福田是指在佛法僧三寶前所做的各種功德。又僧人穿的袈裟,縫成一條一條的,象徵福田。若恭敬供養三寶,即是種下功德之根的地方,以後定會成熟而結福果的。)
五祖聽惠能這樣說後即言:「這獦獠根性銳利。」(根是指一個人聽、信、解、受、持佛法的能力。眾生根性有真、俗、中的分別。)五祖警告惠能要謹慎,不要再繼續講了。他說:「你不必多說了,到後院槽廠去。」
在後院有一個行人便教惠能如何如何做。每當人到一新環境時,常會被人欺侮。這個徒弟還沒出家,他就不客氣地吩咐惠能說:「你每天要去砍柴,用來燒火煮飯,這是一把斧頭,一定要砍些乾木來。還有,每天你必須用腳踏舂米碓。」
如此過了八個多月,某日,五祖見惠能在打穀場上工作,便對他說:「我想你的智慧和見地是可用的,但是擔心有人會嫉妒你而起害你之心,所以故意不和你說那麼多話,你明白我的苦心嗎?」
惠能回答說:「我明白,所以我不敢走進前殿法堂和師父講話,以免別人注意到我的行為,或師父慈悲的對待我。」)
解:((六)士何事曰尚志,世事尚當立志,況作佛乎。六祖不求餘物,但求作佛,因地既正,果地自圓,出口便是不凡,惟不免有傲氣,故五祖特意抑之,更反察其意境,不圖六祖之毅然不動也。此時之六祖,所悟未徹,乃境空而心未空,尚住於法也。
所云佛性無南北一句,為天下學道者,開此平等法門,頓超一阿僧祇劫。仁人之言,其利普哉。
(八)五祖云:汝更勿言,嗚呼,此何事而可言表耶。著槽廠去,此非用功之地乎。踏碓舂米,米還是米,以有穀在,不得不舂。悟則不待舂而巳熟也,何待八月。求道之人,處處見道,當如是乎。
又學人通病,惟在多言,言為動心之果,肯於未動心前一參,便見本來矣。要知無一處不是用功法,非可教授者也。
(九)五祖云,汝等終日只求福田,福田何救。昔讀此文,不覺通體汗下。求福田與了生死,二事相對,正在生死關頭,一進一出,失足成千古恨矣。諸仁求最上乘法,豈可一誤再誤,又可見當時傳衣缽之難,早巳無一人入得五祖眼也。
五祖云:我思汝之件可用,諸仁試看,是什麼見。此見是不是生死,今特又立見令作一偈者,蓋巳預知必有爭端,欲其自己一考問而止之耳。只求福田一語,不幾明說後來衣缽之爭矣,可痛心也。 )
注:本文中[]中的是《坛经》中原文。释:()中的是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
中的原文。解:()中是大鑑禅师法宝坛经述旨原文。
---- 《佛心医术》fxys.126.com以禅为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