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科学大观>>● 绿色论坛>>〖环保人文〗>>绿色新闻>>清华大学打造绿色孵化器

主题:清华大学打造绿色孵化器
发信人: fairytail_hk()
整理人: 1101234(2001-05-10 12:43:29), 站内信件
绿色工程师”的摇篮、“绿色产业”发动机和“绿色社区”的样板 清华大学打造绿色孵化器 中国环境报记者 屈遐   在建设“绿色大学”的同时,努力摸索出一套体系以孵化出更多的“绿色小学”、“绿色中学”、乃至“绿色社区”   1996年,当钱易、井文涌等专家向清华大学提出建设“绿色大学”的设想时,人们对其理解还局限于控制环境污染,营造优美氛围上,不外乎通过对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改善,以及增加绿地面积等措施实现清洁校园、可持续发展校园。   但是独善其身是否是“绿色大学”的终极目标?   经过几年的摸索,清华大学丰富了“绿色大学”的内涵,其使命延伸为“绿色工程师”的摇篮、“绿色产业”发动机和“绿色社区”的样板;同时便于推广的评估体系和评估办法也浮出水面,作为清华建校90周年的礼物,今年4月将公之于众。   草坪和“围栏”   清华大学礼堂前的草坪号称是“学生沙龙”,一入夏,便有学生三两结伴,席地而坐,或弹吉他、或憧憬未来,那情景延续了多年。实施建设绿色大学工程,要延长草坪“绿”的时间,是否更换品种着实令校方举棋不定,质优价就高,维护怎么办?   这类事情向“绿色大学”的初衷提出了挑战:单纯建设硬件,“绿色大学”能否常绿?同样的问题早已出现:花园工厂、“创卫”城市活动搞了一个有一个,环保法律法规也随经济发展不断完善,为什么仍不断出现新的污染。环境专家指出重要原因是,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环境问题。其实在全球第一个国家级白皮书———“中国21世纪议程”中,已经把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复合系统,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但因严重缺乏此类人才和技术,使1994年就提出的建议仍没有实施。   绿色大学的建设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解决时代需求?清华大学后勤党委副书记王志华说,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设计方案、布置实施、收集反馈意见,组织专家“听证会”,反复多次,1998年,一个容纳了教育、科技、产业、校园设施四大块的“建设‘绿色大学’规划纲要”,送到了国家环保总局手上,其中以“绿色教育”思想培养人,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和推进环保产业,用“绿色校园”示范工程熏陶人的计划得到总局首肯,5月,总局下发《关于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示范工程项目的批复》,希望清华能摸索一条路来。   如今又过去了两年,绿色大学一期目标接近尾声,收效如何?王志华的话题又回到草坪上:最终没设围栏,也没立“严禁”的牌子,但似乎有一道无形的“围栏”,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非专业的环境课程 1999年清华大学组织了一个绿色教育国际研讨会,希望通过交流中获得建设“绿色大学”的经验,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除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有类似提法,根本找不到“仅参考”。   “第一个吃螃蟹”为“绿色大学”创办留下了广阔发展空间。   事实上,清华大学在1977年就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环境工程专业,1981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跨系跨学科的环境工程研究所,1993年又在环境工程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成立了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它们与清华旗下的“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煤的高效低污染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基础性研究基地,共同组成了实力强大的环境学科群。   在此基础上创建绿色大学,只需扩大其影响范围,使全校师生员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1998年秋季此方案实施,首先是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概论》列为全校本科生公共基础课,曲格平、钱易等知名环境科学专家登台授课,绿色教育的思路被打开:在非环境专业学生中开设《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引论》和《清洁生产工艺导论》两门全校性选修课,向他们介绍环境学科发展情况,包括当前国际上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环境与发展战略、污染控制对策与技术等;同时让学生了解到着眼于对物质转化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可以实现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风险;土木系、材料系、生物系以及21世纪发展研究院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向各系学生开设了《环境材料学》、《生态学》、《中国国情与经济发展》等有关环境的课程。   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方式,将环境意识渗入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培养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层次人才。 校园里的电动车 1997年北京遭遇严重的大气污染,为响应紧急控制大气环境质量措施,清华大学汽车系把作为技术储备的电动车拿了出来,目前已经有三辆在校园内接送师生了,实施建设绿色大学,计划增加到12辆。王志华说,电动车是个概念,表明“绿色大学”必须了解、应用最前沿的环境保护技术,真正起到教育和示范的双重作用;同时通过技术的实践,为国家环境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技术支持。   在此思想指导下,清华大学希望通过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一个推广环境无害化技术和清洁技术的示范区、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园林景观区的建设,完整构成“绿色大学”。其中在第二个示范区内,将进一步发展太阳能、智能建筑、水处理工程等等,充分展示环保产业的前景。   “使全校师生员工及社区群众在这种氛围中受到良好的陶冶和教育,当他们离开学校时,就像绿色的种子,撒向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在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事业中起到骨干和中坚作用。”可见“绿色大学”不仅仅是“面子”工程,它丰富的内涵在于顺应发展需求、彻底转变思想、改变传统方式。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深知这场变革的责任份量,因此他亲自坐阵,担纲绿色大学建设委员会主任,以减少后勤、教学、科研、产业间的协调,使“绿色大学”各阶段的建设目标得以如期实现。   然而,严于“绿”己是不够的,为孵化出更多的人才和技术,清华在建设“绿色大学”的同时,正努力摸索出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体系,以孵化出更多的“绿色小学”、“绿色中学”、乃至“绿色社区”。   (中国环境报记者 屈遐)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