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aqz(祢衡)
整理人: daiqisi(2001-05-09 15:06:13), 站内信件
|
对于京剧的一种态度
曾经和麒迷在QQ上讨论过京剧的热爱者对于京剧的态度。这不禁联想到京剧发展的前景-------喜欢京剧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的所谓的民族艺术瑰宝将何去何从。
我的朋友说他听了锣鼓点就头疼,听着皮黄就犯困。我曾经也是这样,可是现在不同了。现在,我迷恋京剧,热爱京剧,愿意为京剧的发展尽一点自己的义务。这是一个真正的京剧爱好者的职责。
然而,京剧的热爱者是不是都为京剧事业尽了这样的义务呢?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八旗子弟看戏的风格。
清末民初北京城里的戏园子,拥满的大都是这样的人。瞧见所谓的“角儿”了,大鼓大吹,恨不得捧到南天门儿去!!待散场以后,就这呀那呀的评点一番,好象他自己是什么专家一样“***今天可不怎么样,那叫啥玩意儿啊”“就是的,还是*老板好!”,,,,,逐渐地,艺术变成的阶级社会,演员也这样被分成了三六九,活象东周时期的“公侯伯子男”。
这种自以为是的遗老风气,让整个京剧界充满的腐臭的气味。他们如此轻薄于京剧,并不代表他们不热爱,他们站在皇城根儿下,他们没有考虑到京剧因何而存在,京剧将因何而灭亡。他们喜欢竖立权威,除了权威其他皆不如眼。近代遗老喜欢把京剧作为他们的玩物,现代遗老喜欢用他们反对京剧改革,认为只有一桌一椅才能算京剧,他们让京剧孤立、让京剧宛如马王堆出土的竹简,让京剧变得不敢让人亲近------仿佛一个脾气古怪的老太爷。
听麒迷说,北京的票房里流行这样一句话-----形容某个演员唱得不好“这水品,应该去唱麒派~”这话不知道是谁起先说的,只是听了让人觉得好笑。一个所谓的京剧爱好者,不懂得什么是“麒派”,那他们有什么资格自称是戏迷呢?或许他们大概迷得不是京剧。他们迷的是他们自己身上的已经腐臭的京城遗老风气。
不改革不能生存,这是常理,好比水的流动不能停滞一样。如今上海人虽然没有八旗子弟的习气,但是有些人依旧喜欢把喜欢的演员当“明星”,把一般,或者讨厌的演员当“戏子”,喜欢的演员怎么看都舒服,不喜欢的演员扁得一文不值。依旧确立权威,让京剧变得不可亲近,象个脾气古怪的老太爷。
京剧是从昆曲脱胎出来的,她在焕发绚烂色彩的同时也在进行发展和改革。不改革不能生存,这是常理,好比水的流动不能停滞一样。同样,我们对待京剧的态度也应该改革--------我们热爱她,希望她能够繁荣发展下去,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热爱她。如果我们用一种前朝遗老的眼光来对待今天的京剧艺术,那京剧便不是京剧,那京剧便是遗老的玩物和显示自己高文化高水准的东西。
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一种艺术,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一种传统艺术,为了她的发展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的问题!京剧是年青的,京剧是美丽的,我们不愿意看到她衰老。这需要接纳新的,屏弃旧的,屏弃遗老气。这样的京剧才是富有活力的京剧,才能成为逐渐被大多数人喜欢的京剧。
一种对于京剧的态度,关系到她的生死存亡。希望慎重这种态度,为了京剧的明天。
(此纯系在下个人观点,妄言之处,还望海涵)
这篇文章是我好友杨所作,出自“三国抗日大联盟”论坛。
---- 畅 舒 情 怀 魏 蜀 吴,
谈 笑 风 生 夜 秉 烛,
三 分 古 节 今 尚 在,
国 人 心 思 诸 葛 庐。
高 言 妙 语 真 知 现,
朋 友 举 杯 醉 意 足。
满 江 滚 过 千 层 浪,
坐 凭 赤 壁 观 云 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