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历史长河>>昨日足迹>>中国古代史>>众说纷纭>>细说南北 (转) 之四

主题:细说南北 (转) 之四
发信人: crysta911()
整理人: daiqisi(2001-05-08 17:58:08), 站内信件

  南人后来居上 
  激烈、长久的党争消耗了王朝的气数,一直持续到明亡、清兵入关之后。本 
文开始提到的清初时南党与北党的较量,便是这种党争的余焰。"在摄政王多尔衮 
执政的头几年中,'南人'与'北人'的区别变得极为明显了,而省份的区别则已不 
为人注意了。同时,南人与北人的竞争,也取代了曾经引起官僚党争的'清流'与 
'浊流'的冲突。例如,浙江海宁名门的后裔、有名的降人陈之遴,在当时就这样 
说过:'南北各亲其亲,各友其友'。"(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满清占领 
北京,首先依靠北人官僚,山东、北直隶(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籍的明臣, 
成了第一批归顺者,尤以山东籍降臣为众,北方局面迅速被清廷控制。但多尔衮 
要的是整个中国而非仅占领北方,虽优宠北人,却也对南人摆出唯材是用的姿态, 
陈名夏、陈之遴、金之俊等江南籍降臣都官居相位(大学士)。他们偏重选拔起 
用南人官员,在朝中结成南党,终于为清廷所忌,惩处了二陈,南北党争自此平 
息。有清一代,在用人参政上南北平衡,历史上只有北宋一朝差可比拟。 
  尽管如此,南北双方的文化差距不减反增,南人的地位越来越高。蔡冠洛撰 
《清代七百名人传》(1936年),打破一般正史主要为高官显爵作传的章法,分 
政治、军事、实业、学术、艺术、革命几大类编,共收清代有影响的名人(除皇 
帝外)714人,包括南人475名,北人234名,外国人5名。北人中以原不属于中国 
而又占居统治地位的满洲籍人最多,为128人,另外还有蒙古11人。如仅以传统意 
义上的北方即华北地区计算,则所收北人竟未能过百,仅为南人的五分之一。 
  大一统的清朝,入关之初就有南北之分:一个迅速归顺的北方,和一个持续 
数十年难以平定的南方(南明王朝、三藩反叛、台湾军政府)。南明史可法在扬 
州向清廷提出"划疆而治",北方归清朝,南方归明朝,为多尔衮所拒。到了晚清, 
再次面临南北分裂:太平天国。当年铁蹄横扫中国无敌手的八旗军早衰败不堪, 
不得已以南制南,用湘军、淮军打败了装神弄鬼的南方"天朝"。又以南人收复新 
疆,组建海军,--北洋水师的将领多为福建人。北方拳乱,八国联军入侵,慈禧 
太后出逃,南方舆论认为北方已亡:"存我中国者,其惟南方乎!"提出"保南存国 
","南北分疆而离立"。(刘学照《上海庚子时论中的东南意识述论》)辛亥革命, 
南方诸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在南京成立临时国民政府,如果清廷拒不退位, 
"南民北清"相持对峙,分裂局面势不堪设想。袁世凯"窃国"称帝,又是南方起兵 
讨伐,又差点酿成南北分裂。民初有一副对联,嘲笑当时南争北斗的政治乱象: 
  民由是也,国由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清亡以后,南人继续保持对全国的影响力。在长达数十年的军阀混战、抗日 
战争、国共内战中,左右各派政治势力消长的军事力量不可小觑。即以国共两大 
阵营而论,国民党政府授衔上将,包括特级、一级、二级、追赠上将,及中将加 
上将衔,至1994年共二百余人,其中北人53人,南人165人。南北比例为3:1。共 
产党政府授衔的元帅、大将、上将,及红军、八路军时期未授军衔的高级军事领 
导人,至1988年共191人,其中北人33人,南人158人。南北比例几乎为5:1。(据 
《中国国民党二百上将传》及《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总的来说,国共两 
党原本都是南方"乱党",曾相互合作北伐。孙中山在广州"另立中央",自任"非常 
大总统",与北洋政府对抗。国共反目成仇,共产党从南方拉起一支队伍转移到北 
方,先在陕北,进而华北,然后东北,发展壮大成国民党的强敌。三大战役结束 
后,国共最后一次和谈,即"北平谈判",国民党政府拟议"划江而治",苏俄斯大 
林也有这个意思,将中国以长江为界分为南北两半。结果和谈破裂,渡江战役打 
响,北方再次统一南方。 
  北方代表中国 
  中国文化、经济的重心在中至晚唐最后一次大举南移,此后再也没有北返。 
而中国从古到今,除了明初两代皇帝加国民党政府一共短暂的五十余年,北方几 
乎一直保持着政治中心的地位。即使在东晋南北朝及宋金对峙时代,北方也比南 
方更具有政治上的重要意义:它结束分裂,选择中国的统一者,它确定与周边相 
邻国家、地区与民族(西域、吐蕃、西夏、蒙古、朝鲜)的关系,它应付一切来 
自传统中国疆域外侵略威胁,它把外来民族一股脑儿同化成中国人,它规划未来 
中国的版图。总而言之,北方决定中国的大势走向,南方只是北方的附庸和后院。 
  我们老爱说,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反倒让西方国家利用了来打我们。没错, 
是这么回事,但怎么不再继续深入地想下去。四大发明都是南人发明的,象征中 
国传统物质文明的瓷、茶、绸都出自南方,南方还是粮、棉的主要产地,"两湖熟, 
天下足",为什么南方没能成为中国的中心,不能代表中国,反倒一次次被北方征 
服、统一、主导,让北方代表中国,成为中国的中心?问题出在哪里?难道一副 
马镫,真的能使南人对文明的所有贡献黯然失色? 
  我以为,北方是民族及文化融合的一大基地,这是它始终能在气势上压倒南 
方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前面讨论的南方方言的复杂,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先秦时代的百越民族, 
没能像中原及周边区域的诸侯国那样,由华夏诸族相互融合成汉族,即专家们所 
说的"最纯正"的中原汉族;反而更加分裂,成为相互间连语言都无法顺利沟通的 
几个族系,沿袭至今。有趣的是,中原的"纯正"汉族逃到南方,也没能促进各系 
的融合,仍骄傲地固守谁也听不懂的祖宗腔--客家话。可以想象,南人们各自操 
着"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去和讲着"统一英语"的北人抗争, 
在文化上会处于一种怎样的态势。 
  反观北方,总是在融汇、统合、包容。那些进入中原的外来民族,都无一例 
外地完成了汉化:匈奴、氐、羌、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蒙古、色目、 
满洲,以及带有欧洲人种特征的"罗马人",甚至包括世界上最难被同化、连希特 
勒的种族大屠杀都不曾使其屈服改变的犹太人,他们也在中国北方融入了汉族, 
尽管留在那里的"纯正"的汉人已经稀少到几近于没有。而南方,保留了中国最大 
的少数民族群,几千年都没有太大的改变,"五十六个民族",这里占了族数和人 
数上的绝大多数。即连身为"汉族"的大部分南人都未能彻底"汉化",包括能说好 
"九声"却说不好"四声半"的广东人,包括被考证坐实为"纯正"汉族的客家人,"汉 
语"(普通话)讲得还不如北方的满人、回人,甚至不如与汉人混居的蒙人、藏人。 
汉颜焉能不汗颜! 
  能吃会喝,能说会道 
  从饮食方面亦可见一斑。都知道南人善吃,尤以广东人"什么都敢吃",我相 
信第一个吃螃蟹的中国人也一定是他们。但敢吃不等于能吃。南人吃大米,吃了 
至少九千年,你叫他吃麦面,连吃三天就受不了。北人碗里五谷杂粮吃嘛嘛香, 
这才是真能吃。茶叶是南方物产,传到北方,虽说北人茶品不及南人精细,花茶、 
大碗茶什么的,毕竟成为风尚。大北方各少数民族,更创造出奶茶、酥油茶的喝 
法,兼享南北物产之精华。北方的牛奶,却始终未能在南方普及,甚至编造出酥 
酪吃多了"汗不得出"以至"病多难治"的中医理论。宋元以前南人吃猪肉北人吃羊 
肉,后来北人发现猪肉好吃,于是牵猪赶羊,都吃上了。你到北方农村的院落里 
转一转,随便就能找到一头独行特立的猪。而南人至今吃不惯羊肉。北人的拿来 
主义,显然比南人的排拒主义要大气。 
  北人虽"短于文"却"长于说"。陈名夏文章做得不赖,讲错一句话送了命。冯 
铨文章不如他,却会讲话,"一心事二君"之类,故能全身而退。北人常出能说会 
道之辈,那种"北人嘴钝口讷"的印象,实在错得离谱。京油子,卫嘴子,北京人 
"什么都敢说",侃爷"功夫全在一张嘴上","侃晕了算",贫嘴张大民,"我是流氓 
我怕谁"……。最典型的是相声,简直就是京津人的专利,外地人只能听,学不来 
那一口京片子。所谓"痞子文学"的玩语言,不是玩文本的叙述语言,玩的是口语 
对话,大量唇枪舌剑、戏谑调侃、逗趣耍贫的对白,如同相声或轻喜剧,还是以 
"说之长"掩盖"文之短"。中国古代巧言令色的说客,油嘴滑舌的弄臣,满口谀词 
的太监,巧舌如簧的纵横家、诡辩家、清谈家,数来数去差不多都是北人。魏国 
人张仪有一张好嘴,在楚国郁郁不得志,被怀疑偷了和氏璧打个半死。其妻垂泪, 
他问:"我舌头还在吗?"妻逗笑了:"还在。"他说:"舌头在便是本钱,不愁发不 
了迹。"果然后来在秦国拜相,靠的就是那条三寸不烂之舌。南方追求"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境界,崇尚"大音稀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可道,非常道", 
讲不出道理的道理最好。申包胥到秦国乞师救楚,嘴笨说不动秦哀公,只好立于 
庭中大哭七天七夜,感动秦君出兵。 
  我倒不认为,长于"说"有什么不好,只要不是强词夺理、过于油滑和光说不 
练。能说会道终归是一种优秀素质,"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沉默的大多数 
"未必值得欣赏。古希腊古罗马的演说家,在历史和文学上的地位都是很高的。演 
说和雄辩,奠定了古民主制的基石。中国上千年的科举制是以文取仕,实际取舍 
系于一人两人:考官或皇上。现代民主制则很大程度上是以言取仕:竞选宣言、 
电视辩论、议会演说、记者招待会,……竞选人必须面对民众、媒体、对手,过 
不了"说"这一关成不了一个好的政治人物。现代司法也离不了说,法官一般从优 
秀律师中选任,而出色的律师除了大量的案头文件准备,主要得凭借法庭上即兴 
发挥的高度的语言技巧,询问、反诘、陈述、逻辑、乃至语气。宗教亦如此,藏 
传佛教、天主教的领袖,都必须是语言上的高手,擅长讲经、布道,否则难堪大 
任。西藏以转世方式相传的历任达赖喇嘛,即使在亲政数年后,仍须通过一次次 
严格的考试:当着数千僧人的面,与各大寺最出色的学者进行每次数日的辩论。 
这比在大学做学问拿博士,也要经过的口语答辩难多了。私下里破万卷书、引经 
据典、行文严谨、深谋远虑固见功力,众目睽睽之下依然口若悬河、旁征博引、 
信手拈来、妙语连珠更令人折服。这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经验。中国人历来提倡"敏 
于行而讷于言",但毕竟还有诸葛亮这样深得人心的人物形象,他的特点恰恰是" 
拙于行而巧于言",坐着轮椅摇摇鹅毛扇,却能舌战群儒、骂死王朗。 
  绕来绕去,又回到说上来了。本篇题为"细说",其实只能算"杂说"。既然杂 
说,也就只能说个大概,有的地方说得粗,有的地方说得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事。我一直以为,南北的区分,及南人北人的异同,既可划得很细,亦可划得很 
粗。有时千里之别,有时毫厘之分,不可能绝对化。清末民初文化大师辜鸿铭, 
尝自称"东南西北人"。他生于南方(马来西亚),居于北方(也卒于斯),学于 
西方(留学欧洲),娶于东方(日本太太),通十余种语言,你能用南人北人来 
简单归类么?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