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rysta911()
整理人: daiqisi(2001-05-08 17:58:08), 站内信件
|
细说南北
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南北之争。这种争,在大分裂时代,是对峙,
乃至战争;在大一统时代,则主要为文化的竞争与冲突。
"南党北党"与"京派海派"
清初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冯铨,曾向顺治皇帝说明南人北人的差别:"南人优于
文而行不符,北人短于文而行或善。"南人文章做得好,行为却不一定如其文章一
样好;北人文章做得不怎么样,为人却稍善。他建议开科取士:"取文行兼优者用
之可也。"冯铨是顺天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地道的北人,讲出这番看去不偏不
倚的话,以显出自己超然于当时甚为激烈的"南党北党"之争。三暌院螅腩?br>政治对手、南党盟主、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名夏,因为讲错一句话被检举揭发,
处以绞刑。
取"文行兼优"者用之,固然是一种不错的用人政策,但到底是取"优于文而行
不符"的南人,还是取"短于文而行或善"的北人呢?冯铨没说。1646年,他受命主
持清朝入关后第二届科举考试,373名新科进士中,北人就占了365名。显然在他
的心目中,"行或善"要比"优于文"强多了。既如此,又何必开科取士,进行道德
考察就可以了。
北人的"行或善",也值得推敲。即以冯铨本人为例,行迹就大为不善。他在
明朝做官,投靠、谄事阉宦势力,栽赃残害东林党人,主持编纂篡改历史的《三
朝要典》,成为大太监魏忠贤的两大帮凶之一。清军入关,他应召进京为官,带
头响应剃发令,全家都改穿满服,还向多尔衮表白:"一心可以事二君,二心不可
事一君"。有才无德,恰好成了冯铨自己的最大特点,为后人嘲笑。康熙皇帝恶其
名声太臭,下诏削去他的谥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化界曾有"京派"与"海派"的讨论,鲁迅因作《北
人与南人》一文:"北人的鄙视南人,已经是一种传统。这也并非因为风俗习惯的
不同,我想,那大原因,是在历来的侵入者多从北方来,先征服中国之北部,又
携了北人南征,所以南人在北人的眼里,也是被征服者。"作为"海派"也是南人的
鲁迅,对北人优越感的挖苦简直是入骨三分,不过现在看来有嫌偏狭。其实南人
的鄙视北人,在中国也是有传统的,可谓是相互鄙视。东晋时,南方士族瞧不起
南渡来的北方士族,言谈文字中常有不敬之语,把北人叫作"伧鬼"。
岂止南北,各地居民那种对外乡人的鄙视、嘲笑甚至作弄,我们今天都往往
能感受得到。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我想说的是,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史之
久,南北间的差异成因太复杂了。以北方文化的代表北京为例,它属于外族的历
史比中原更长,早在残唐五代的第三代后晋,即作为云燕十六州之一部分划归了
契丹,先后经辽、金、元诸朝统治,直到明初收复,前后凡四百三十二年。当初
是划出去的,又不是被征服,并且刚做过大唐帝国的子民,文化远较统治民族发
达,要优越也只是对契丹人优越,怎么会反过来对留在国内的汉人感觉优越呢。
古今南北谈
古往今来,对于南方北方、南人北人、南风北俗之间的异同,不知有多少人
作过观察、辨别和评述。《隋书·儒林传》:"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
穷其枝叶。"这是说的儒学,其所含意趣,似乎在其他文化领域也相当符合。北方
是儒的故乡,南方是道的家园。北人守传统,南人重义解。道家要比儒家高深,
儒家则比道家博杂。故欲经世者应仕于北,欲出世者宜避于南。自古皆然。
清初学者顾炎武讥评天下学子,南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北
人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亭林先生是江苏人,任职过南明,又北游诸省二十
年,对当时南北两边的情况感触之深,加之难以释怀的亡国之恨,遂有此评。
民国时,南社成员胡朴安曾辑《北京(车酋)轩录》,其中首篇《社会丛谈》
由北京人的爱吃葱蒜、穿红绿、听京戏,谈到北人的弱点:"盖北方人民,感觉迟
钝,无葱蒜则舌之味觉不愉快,无红绿则眼之视觉不愉快,无皮黄则耳之听觉不
愉快。其感觉迟钝之原因,若医科学解说之,则北方空气干燥,种种电力,传达
较迟,是为一大原因。且因感觉迟钝,而益求兴奋之剂以愉快,愈激愈疲,愈疲
愈弱,五官本能,因以益钝,是又一原因。以感觉迟钝故,遂至脑筋简单,学说
不易输入,文化因以不进步,是人群进化之障碍。"从味觉、视觉、听觉的迟钝与
灵敏入手,一下找到北人难以进化的原因,似乎还有医科学的根据。令人大开眼
界。
这本书的第二篇《八埠艳语》,说了一段南妓和北妓的不同,十分生动:
"妓家向分南北帮。从前界限颇严,南不侵北,北不扰南。间尝评论南北帮之
优劣,各有短长。大抵南帮活泼,而流于浮滑;北帮诚实,而不免固执。南帮应
客,周旋极殷,如论风头,则洵非北帮可及。至北帮则除床笫外无他技能,除偎
抱外无他酬酢。"妓女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向来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不知从何
时起,南北妓女有了如此大的差别。北宋名妓李师师是洛阳人,靖康之乱后逃到
湖湘,从此北方再无名妓。明末四大名妓李香君、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都是
江南人。清末民初京师名妓赛金花、小凤仙也都来自江浙,不仅凭床笫之技而终
能载入史册。
明人黄瑜从中医的医理,谈南人与北人的体质:"南人凡病,皆谓之瘴。率不
服药,唯事祭鬼。设犯伤寒阴阳二症,岂有坐视而不药耶?而南方之人,往往多
汗,上盈下虚,用药者妄,发汗吐下,其祸可立而待也。瘴疠之作,率因饮食过
度,气痞痰结。槟榔能下气消食化痰,故岭海之人多食之。此可类北人之食酥酪。
北方地寒食酥酪,故肤理紧密,一旦病疫,当汗则闭塞,而汗不得出,所以病多
难治。"(《双槐岁抄》)黄瑜说的南人,主要指岭海之人,亦即岭南广东人。食
槟榔之俗并不限于广东,北面的湖南人也喜食槟榔,有著名民歌《采槟榔》,虽
然那里不种槟榔树。黄瑜说的中医医理,怎么听都有点像"伪科学"。我就不信吃
酥酪可以把皮肤毛孔吃紧,以至于病多难治。西人吃酥酪(黄油、起司)吃那么
多,反倒长出那么深的毛来。康熙皇帝也曾论及南北人的体质,认为北人进补宜
用鹿茸而不宜用人参,南人则宜用人参不宜用鹿茸。人参鹿茸,反正都是他祖籍
所在地的特产。
看出来的南北差异
作家周作人原籍浙江绍兴,却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因而兼通南北,也有
许多论述。这里只拣他吃南北点心的不同:"中国南北两路的点心,根本性质上有
一个很大的区别。简单的下一句断语,北方的点心是常食的性质,南方的则是闲
食。……北方的点心历史古,南方的历史新,古者可能还有唐宋遗制,新的只是
明朝中叶吧。点心铺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我想借来用在这里,似乎也还适当,
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南北的点心》)周作人喜
欢吃点心,而且提倡吃不是为了饱肚子的点心,喝不是为了止渴的苦茶,终究还
是个南人。他对日本文化的喜好,大概也包括日人做点心用料极省,饱肚子的不
行,浅尝辄止可也。
南人北人的异趣,外国人也能感觉得到。英国第二任驻香港总督德庇时爵士,
如此描写京广两地人的体貌:"生活在南方的中国人,其体貌特征不如生长在北京
的中国人更具有鞑靼人面部所有的突出的棱角。"夏天时,南方的男人习惯赤裸上
身,腰以上晒得黝黑,腰以下仍是白的,"看上去好象是把欧洲人的下半身接到亚
洲人的上半身去一样。"(《中国人--中华帝国和它的居民的概述》,纽约1836年
)
比德庇时早二百年来华的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看到的特征更外表,认为北
人比南人白:"除广东省人有点褐色外,其余的人是白色,和欧洲人的白色没有两
样,越往北走,(照例看到的)人就越白。"(《大中国志》)
美国人罗斯对南人北人的品评,就比曾德昭和德庇时的观察深入多了,涉及
到了性格的层面:"北方人尽管在才智方面不如南方人,但在性格方面比广东人更
稳重、更自信。他们对朋友较南方人真诚。由于他们能够互相信任,北方人便易
于联合在一起。正因为此,在经营股份公司方面,他们会比机智聪明的南方商人
干得出色。"(《变化中的中国人》,1911年)对照一下鲁迅的说法:"北人的优
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二者所见略同。
罗斯一个外国人,还早了二十年。
另一位美国人费正清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他对人的观察可能无法像罗斯那
样深入细致,但他生活的时代也不一样了,可以从较高的视点来鸟瞰:"对于飞越
中国大陆上空的任何现代旅行家,从漠漠云雾和阳光交错中透露出来的是两幅典
型的画面,一个是华北,另一个是华南。在北京迤南的干燥华北平原上,……极
像美国中西部的景致。……华南是一幅完全不同的典型画面,……每年大部分时
间稻田都浸在水里,因此从空中望下去它是一片汪洋。"(《美国与中国》)华北
的刻版画,与华南的水墨画,构成他对中国南北印象的两个板块,他心目中的中
国人会是什么样的形象?
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在他的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中,专门有一节《
北人与南人》,谈外族入侵时北人与南人迎敌时各有不同:"各个征服王朝一向都
是喜欢北人甚于南人。例如,在拓拔氏的王朝后,北南之间的敌意变得愈益显著
了。"(该节注)清兵入关,南明遣使左懋第率代表团到北京与清朝谈判,据使团
成员陈洪范《北使纪略》载,当时北京城里已经降清的北方籍官员一概闭门拒见
这些南方来的代表。既怕被当面斥为"明朝叛臣",闹个不愉快,又怕清廷起疑与
南人"暗中勾结"。历朝历代都记载,每遇入侵,北人总是远比南人降得痛快和彻
底。
我不多举例子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去搜集,或许可以编出一本厚厚的
书来。尤其南北的民俗风情,简直历数不尽。北方赶集,南方趁圩。北方对弈,
南方下棋。北方用勺,南方用调羹。北方吃馍,南方吃馒头。北方喝粥,南方吃
稀饭。远古时北人吃小米(粟),南人吃稻米,后来北人改吃麦面和杂粮,南人
依旧吃稻米,再后来南人也偶而吃面。北方叫江为河(东北除外),南方叫河为
江。北人善马,南人善舟。北人威重,南人灵巧。……(参阅拙作《南人北人》,
1998年)
南北之分
南方北方的划分,一般以秦岭、淮河为界,也就是所说的华北与华南。华南、
华北大体对等分割中国自秦以后形成的传统疆域,总面积约在三百万至四百万平
方公里之间。华北,中国北方也;华南,中国南方也。这里所讨论的华北,不能
遗漏有时被划入"大西北"中的一部分,即陕西、甘肃、宁夏;而华南,也应该加
上归到"大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为了方便叙述,习惯上,整个陕西、河南
都划为北方,而不论是否秦岭以南;整个安徽、江苏也应该都划归南方,亦不论
是否淮河以北。但本文有时为求"精确",讨论明代以后问题特地将安徽一省严格
按淮河南北划分,这是要预先说明的。在南北分治分裂时代,我以为应以南北王
朝各自实际控制的疆域为界。如春秋战国,楚吴越的版图皆为南方,包括现今河
南之相当一部分。三国时期,魏国为北方,包括它所统辖的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在清代以来形成的大中国版图上,南方除海岛台湾外仍基本保持传统区域不
变,但北方的范围大大扩张了。关外的东北(满洲),长城以北的蒙古,塞外的
新疆,高原的青藏,都应划归北方,--可称之为大北方。西藏虽位居西南,但"第
三极"的地理环境,使其无论从习俗、文化、宗教,或是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完全
呈现北方民族的特性。历史上,西藏与南方王朝关系较为淡漠,而与北方王朝交
往甚密。仅此也可以看出,中国领土的伸缩变迁,主要系于北方。大北方占去中
国现有面积的绝大部分,南方仅占260余万平方公里。
最早的南北之分,大概是远古时代的炎黄大战。按《中国历史大辞典》的说
法,炎帝居于姜水(陕西歧水),应该是北方人。黄帝没说是哪儿人,但他与炎
帝同为少典之子,也应该是北方人。其实他们两位的籍贯,至今没弄清楚。光是
炎帝的生卒地,就至少有西部(陕西)说、东部(山东)说、中原(湖北随县)
说及南部(湖南)说几种。如果以南北论,则所谓西部、东部和中原都属北方,
只有湖南属南方。近年有学者考证,古代文献中支持炎帝是南方人的说法极多,
计有屈原《远游》、《列子》、《礼记》、《淮南子》、《北虎通》、《帝王世
纪》、《绎史》、《拾遗记》,地方志《茶陵补志》、《衡湘稽古》、《嘉禾县
学记》、《元和郡县图志》引《南岳记》等等,而说炎帝是北方人的仅有《国语
·晋语篇》一种。(林河《古傩寻踪》,湖南1997年)不知为什么,人们恰恰选
中这一种为"正统"说法。文献记载的炎帝南人说,又应分两种,不可混淆,一是
生于南,二是卒于南。如果仅仅卒于南,还不能认为他就是南人,因为有可能是
失败后放逐于南方的北人。
炎帝亦即神农氏,这一系统发明了农耕、医药、商贸和音乐。黄帝系统也不
甘落后,发明了房屋、蚕桑、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弓箭及井田制。比较两
个系统的发明,只有音乐一项相近。也正因为这项"重复"发明,可以推断炎、黄
分属两大文明系统,而不是挨得很近的两个部落。现代考古发现,长江流域的稻
作文化,迄今约有九千年历史,遥遥领先于黄河流域至少上千年。这足以证明神
农氏只能是南方人,如果真是他发明了农耕、尝遍了百草的话。炎帝一脉为现今
可以追溯得到的"南人初祖",似无太大的疑问。黄帝的主要活动区域,相传在有
熊(河南新郑)一带,应该是北方人。他的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头衔,改名为
"北人初祖"更为恰当。
有人认为,黄帝之妻嫘祖原籍广西,推断黄帝也可能是广西人,后来被北方
部落抢去当了领袖,这才教文明程度远远落后于南方的北方人学会了盖房子、养
桑蚕、造舟车、制弓箭,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
毕竟猜测成分太大。就算北方部落真的抢了这么个南方人去做他们的领袖,那也
是北方人的造化,而非南方人的骄傲。远古人取名字讲究来历,如有巢氏、燧火
氏、神农氏、刑天等等。炎黄也如此。黄帝的黄,是黄河的黄,黄土地的黄;而
炎帝的炎,是炎热的炎,烧火开荒的炎。
朝秦暮楚的中国
依据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结合现代科学的发现,我们可以大致清理出一条
脉络:从非洲来的原始人,经东南亚一带进入中华大地,由南向北扩散开来,经
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江南文明,和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
中原文明。长江流域因地理、气候较优,文明的步伐曾长期大幅超前于黄河流域,
但黄河流域吸收了江南文明的农耕技术并使之制度化,终于后来居上。炎黄之战
是南人与北人的第一次较量,也是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
黄帝领导的北人赢得了胜利,同时也使得中原文化从此在这片土地上占居正统、
主导的地位。
春秋时,南方的吴、越、楚三国相继壮大。尤其楚国,率先自立为王,与北
方的周王室分庭抗礼,还吞并数不清的大小国家,版图急剧扩张。到战国时,楚
国的领土北逾河南中部及淮北,东至山东半岛,西抵陕西,西南曾略巴、黔中,
征服滇池四百里地,面积可比甚至一度超过北方六雄之总和,实际上形成"南北朝
"的局面。"南朝"为楚国,"北朝"为齐、秦、魏、赵、韩、燕诸国。楚国的强大还
不仅是国土辽阔,经济、科技也是最发达的,远非北方可比。当时最有实力横扫
六合统一中原的国家,是楚国而非北方任何一国。
然而恰恰是秦国而非楚国横扫六合。秦国地处偏狭,战国初年其面积排在楚、
越、赵、齐之后位居第五(燕、魏、韩其后)。商鞅变法,从政治体制上下功夫,
终于取代楚国成为七雄之首。秦国强大后,第一个重点打击的对象便是南方的楚
国。在征服各国的过程中,最令人感觉其诡诈、蛮横和恶劣的,是强秦欺楚。人
说南人狡诈,北人憨厚,实则南人可以憨厚得近乎颟顸,北人也可以狡诈得山河
失色。不过楚国到底也不是盏省油的灯,在受到秦国重创之时,还能以强弩之末,
出兵吞并面积第二大国越国,攻灭文化之邦鲁国,收服滇池(云南),击溃秦将
李信率领的二十万大军。直到秦国改派老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攻入楚国本土,与
楚军主将项燕决战取胜,才灭掉楚国,将天下大半收为秦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起而推翻秦朝暴政的,果然多是楚人:陈胜、吴广
建国号曰"张楚",项梁、项羽是楚将项燕的后代,刘邦出身楚国故地,反秦大军
名义上的最高统帅是楚怀王。秦末战争,实际上就是楚秦所代表的南北双方的再
次决战,楚方当然也联合了原北方诸国残余的贵族势力,但那种从王室贵族、旧
臣故将到微官小吏、农民工匠社会各阶层群起反秦的劲头却非楚莫属。亡秦之后,
楚营内部刘、项再战,所谓楚汉相争,其实是楚楚相争,待项羽听到四面楚歌之
时,以为楚人尽归刘邦而丧失斗志承认失败。秦汉两朝,看起来汉承秦制,国都
也都设在长安,却是北人和南人先后统一中国建立的两个政权。治国思想也大不
一样,秦朝推崇法家,汉朝先行道家,后独尊儒术。儒本是北方鲁国的产品,但
鲁国终被南方楚国吞并。
楚人占据中原,渐渐忘了自己的南方出身,称更北为"胡",更南为"越",史
称"北方胡,南方越"。那自己是什么呢?是"汉"。当然,"汉人"这一称呼要到后
朝才得以使用,汉时的汉人仍叫秦人,此名传到西方,遂有今日之通行于国际上
的中国国名--"秦"(China),而组成"秦国"(中国)的主体民族却是"汉族"。秦
汉秦汉,其中包含多少南人北人的兴衰演义?
汉人成蛮子,胡人变汉人
两汉逾四百年,分裂成三国。北方是魏国,南方是蜀国和吴国。吴蜀之间有
许多过节:陪了夫人又折兵,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三百里等等,却仍同属于"南
联盟",共同对抗北方的劲敌,否则三足鼎立之势必然坍塌。蜀国开发西南,吴国
经营江东,为中国的民族大撤退预备了富足的余地。
衣冠南渡以后,百分之八十的北人移居南方,剩下百分之二十的北人与大批
涌入的胡人杂居。经过这番民族大迁徙,南北人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大致是:
南人为汉人,包括原来的南人与北人;北人为胡人,掺杂少数残留的原北方汉人。
原先的北人到了南方,自以为带来了先进的文明(要不怎么叫"衣冠南渡"!),
一派正宗嫡传的嘴脸,到后来才渐渐融入南方,成为真正的南人。而残留北方与
胡人杂居的少数北人,则艰难得多,他们是亡国奴,人数既少,地位亦低,任务
还挺艰巨:要保留汉人的文化传统,进一步还要去汉化轮番入侵、人数众多的胡
人。
到了南北朝,南人称北人为"索虏",北人则称南人为"岛夷"。索虏者,头上
结辫子的化外之奴也。岛夷者,泽国水乡的乌合之众也。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北
方的索虏们经过仔细一番汉化,终于脱胎换骨成为汉人,征服了南方的岛夷,建
立统一的隋唐王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