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单刀直入>>我眼中的《几乎成名》

主题:我眼中的《几乎成名》
发信人: cutepepperme(相望江湖)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05-13 21:05:42), 站内信件
这部电影最先是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他在mail中这样写道:它带给导演的,是yesterday once more;它带给观众的,是think out more than take in。
影片没有动人心魄的情节和复杂迷离的结构,导演卡梅伦-克劳(Cameron Crowe)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发生在1973年的简单的故事:15岁的威廉姆受《滚石》杂志之托,跟随摇滚新秀“静水”(still water)乐队巡回演出前前后后所发生的故事。巡回演出之后,威廉姆意识到了生活的真谛,而他带给“静水”乐队尤其是其中的吉他手拉塞尔·哈蒙德的比他所学到的更多:生活的真实远比成名更为重要。
影片洋溢着浓郁的七十年代的氛围,我可以感受得到激动人心的摇滚乐,叛逆的渴望着与众不同的年轻人,花衬衫喇叭裤长头发,一些我们可以接受的或者无法接受的混乱的生活,在这样一种真实中,威廉姆带来了另外的一种真实:心灵的真实。在这样的摇滚乐队中,威廉姆显得冷静而又特立独行,他在一个片段中质问一个追随“静水”的女歌迷“是否可以拥有一些正常的朋友”,那个女孩回答说“我认为有名的人才是有趣的”。影片中,乐评人邦斯对威廉姆说:“你千万不要与摇滚明星交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是个摇滚记者,你会从唱片公司那里得到免费唱片,他们还会为你的酒水买单,你还会遇到很多女孩……但是他们不是你的朋友,他们只是一些想利用你为那些所谓天才摇滚明星编造一些神话的人……他们会毁掉摇滚乐,而你也将成为唱片业的傀儡。”
真的是只有唱片业才如此吗?我们生活的社会不是也在越来越背离着它的真实吗?
成名在今天比其他时候意味着更多:金钱,名誉,地位,权利,声望,性,……还包括着许许多多或者崇拜或者嫉妒或者冷漠的眼神。我知道中国有份期刊叫《人物》,我也知道美国有份杂志叫《PEOPLE》,我还知道这里所说的“人物”不会是我们认识的王大爷李阿姨,不会是随处可见的约翰,玛丽。平凡人的生活充满了挫败感,是因为我们不自然地把自身对照在了这些辉煌的“人物”身上,还是我们已经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忽然想起了孙燕姿的一句歌词“跑来跑去最幸福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如果我们都无法搞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只会跟着强势群体的声音随声附和着,又怎么找寻得到简单的幸福呢?
当威廉姆告诉女孩“静水”曾经要以50美元和一箱啤酒的价格把她卖给另一个乐队“美国派”的时候,女孩哭了,阳光下的泪滴让我心痛,她终于告诉了威廉姆她的真名,一个很奇特的名字,她叫“女士”,姓“好人”。忽然我不想埋怨她始终不肯告诉别人她的真名,原来欺骗有时也言不由衷。
在一个“真实”变得越来越珍贵的世界,在一个很多时候我们身不由己的世界,永远对自己的心灵而非头脑负责真的很难。影片中,在飞机快要出事时,明星们互相谩骂着,原来所有的人都和拉塞尔高傲的女朋友睡过觉,我看得痛快极了,我喜欢这种戳穿虚伪暴露丑恶的酣畅淋漓,我喜欢在这样的时候大笑,我更加希望,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仍然拥有笑的勇气。
拉塞尔最终对《滚石》承认了威廉姆所写的一切都是事实,威廉姆也最终原谅了他开始的否认。他们几乎成名,但这和意识到“真实”的真谛比起来,又有什么重要呢?
影片是导演的准自传,在实际生活中,导演在1973年曾经为《滚石》杂志写过关于当时的新秀乐队“是的”(yes)的文章,当年他15岁。后来Yes成为了歌特摇滚的代表乐队,远在大洋彼岸的我都耳闻他们的大名,并且拥有他们的打口唱片,Yes并没有“几乎成名”,而应该算是声名鹤起了吧。所以,电影中的真实和现实中的真实还是有着距离。
这就是我眼中的《几乎成名》。



2001/5/6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