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情感世界>>○ 人到中年>>『思想中版』>>连载精华>>人生一站>>人生一站:初上拉萨的见闻(四)

主题:人生一站:初上拉萨的见闻(四)
发信人: rocking75(西蜀后觉)
整理人: icecream(2003-07-23 04:22:43), 站内信件
    大昭与小昭

这里的“大昭与小昭”指拉萨的两座著名寺庙——大昭寺与小昭寺。

“ 昭”,藏语音译,意释为“佛”,故大昭寺意为供奉大佛的地方,小昭寺即为供奉小佛的地方。所谓大佛,指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佛金像。所谓小佛,则是指尼伯尔尺尊公主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佛的八岁等身佛金像。其实,大的一个十二岁等身佛像原来是放在小昭寺的,在吐蕃动乱期间,放在大昭寺的八岁小佛像被盗流失,才把十二岁等身大佛移到了大昭寺。
久闻大昭寺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金像十分庄严、非常精美。存放大佛金像的大昭寺是藏族同胞顶礼膜拜必去的地方。到了拉萨,访问了布达拉宫后,当然的参观目标就是“大昭与小昭”两寺了。

大昭寺和小昭寺是七世纪松赞干布为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在拉萨平原上建筑的一对双胞胎。同时开工、同时建成、同样规模,只是风格有所不同。
大昭寺是典型的藏式庙宇建筑风格,大殿、回廊、金顶。小昭寺则有两座建筑,一座是藏式庙宇建筑风格。另一座却是汉唐建筑风格,雕梁画栋、木格窗酃、琉璃飞檐。
尺尊、文成两位来自信奉佛教国家的美丽公主入藏时,各自带了一尊珍贵的释迦牟尼像,作为最贵重的陪嫁。但是,当时拉萨尚无宫室,即使固定的房屋也几乎没有,人们皆居于帐篷之中,如何安置佛像便成了问题。在文成公主的建议下,松赞干布下令为其修建小昭寺,此寺大门朝东以示面向公主的娘家。
我到小昭寺参观时,正碰上全寺在修复重建。从面向东方的寺门走进,站在前院,可以看到正对大门的藏式庙宇殿堂,前院的北面,是一座东向的汉唐风格的三层殿宇。因为修建关闭,未能一睹殿堂的风采,但却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汉藏联姻”的印象。

http://www.is2is.com/pho_img/friapr270940452001006.jpg

    图为小昭寺藏式大殿,右侧小楼后在重建汉唐式样的佛殿

关于小昭寺、大昭寺的建设,在藏地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公元七世纪,唐太宗李世民文治武功,出现了“贞观之治”,大唐帝国成为亚洲第一强国。当时,西藏虽处边陲,但在藏王松赞干布的治理下,国力强大,在亚洲除了唐朝,无人可敌。富于政治远见的松赞干布先迎请了邻国尼泊尔尺尊公主为妻。后派其得力大臣禄东赞携重礼前往长安请婚,几经周折(关于唐太宗三难禄东赞,在公主乳娘的帮助下,成功过关的故事想必各位都已熟知。),文成公主被许婚于松赞干布。公元641年,16岁的文成公主携使臣、侍女、大量陪嫁及一些先进的文化知识和技术,一路风尘,于公元643年到达拉萨,嫁与苦待了三年,已经29岁的松赞干布为妻。藏王松赞干布考虑文成公主的习俗,特地为文成建了一座存放从大唐带到藏地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的庙宇,这就是有着藏汉两族文化风格、大门特别向东开的小昭寺。
文成公主一建小昭寺,先于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尼泊尔尺尊公主自然不甘落后。本来就在建一寺庙,安置自己带来的佛像,怎奈,白天建,晚上塌,总是不成。直到德才兼备的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深谙风水,通易经八卦,一经占卜,发现:整个西藏的地形如同仰躺的罗刹女妖,极不利于藏王立国。而拉萨的涡汤错(“错”,藏语,意为“湖”)正是女妖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文成公主建议填土建寺以镇之。在一片湖水上建寺庙!这是一个需要多大魄力和高超技艺的设想,藏王出于对两位公主和她们的民族的尊重和爱情,采纳文成的意见,决心马上动工,并亲临现场指挥和慰劳参加建设民众。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施工,真的在原来的一片湖水之上填出了一片平原,建起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大昭寺。因为宗教活动的中心地位,大昭寺在建成后几经扩充,规模已大了许多。初建的大昭寺外保留了露天诵经的天井,外围则修建了呈回廊式的大小厅堂和辅助楼宇、门廊、礼拜空间。

http://www.is2is.com/pho_img/friapr270943222001170.jpg

    上图为大昭寺正门前广场
  
走近大昭寺前广场,但见烟雾缭绕,藏香草燃点发出的特别香味弥漫在寺门前。大门侧的“公主柳”还可以见到几许树桩,会盟碑的碑体还在,字迹已看不大清了。公主柳传为文成公主亲植,将近一千五百年了,树身还在,枝杈犹存,叹为奇迹。会盟碑全称是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立于公元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
此碑高342厘米,宽82厘米,厚35厘米。当时唐蕃之间大部分时间和睦相处,但两国之间时有战争爆发。继文成公主之后,金成公主入藏嫁与赞普赤德祖赞为妻。赤德祖赞为表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
会盟碑的右侧后,便是大昭寺的正门。大昭寺正门门厅的屋檐下,藏胞在起起伏伏地磕着长头。据说国外的游客把这种礼拜的姿势称为“ 俯冲”,其实,这是一种宗教威力的体现,是朝拜者尊敬佛祖之心的流露,是一种虔诚的宗教礼仪。他们礼拜圣殿的双手在石板地面上刻下的凹痕表明了宗教虔诚的威力,让人由不得肃然起敬。

下图照片为大昭寺正门前厅中磕长头的藏胞

http://www.is2is.com/pho_img/friapr270944082001300.jpg

进入大门,穿过诵经天井,站到原始的大昭寺门前,进入视野的景象让人大吃一惊。朝拜十二岁等身释迦牟尼佛金象的长长人流沿大殿的左侧排成了一条长蛇,礼佛的男女老少手里拿着各式盛满酥油的容器,人挨人地缓缓走向供奉等身金佛像的主殿。“在佛主的金像前添上一点油” — 这就是藏传佛教信众最普通的心愿和奉献。
十二岁等身释迦牟尼佛金象殿门对开,明亮的殿堂内佛祖的坐像通身金碧辉煌,慈悲喜舍的双眼俯视着朝拜的人流,微阖的双唇间仿佛不断地流出对众生的开导和祝福声,晃动的酥油灯光影射着鱼贯而入的虔诚朝圣者,也站在佛主殿堂外没有加入人流的我情不自禁地合掌、下跪、顶礼,愿佛光普照、佛法广传、国土安泰、众生利乐。
一座古刹,千年历史,无数艺术创作,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民族的骄傲。如果有机会,您徜徉期间,一定会被这种古老的文化所熏陶。


    环游八角街

大昭寺的建筑群是随着在原寺的外围不断扩建而形成的综合建筑群,扩建的结果恰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的外围。于是,沿着这个八边形修建起来的,供朝拜大昭寺的贵族、喇嘛、市民居住的一座座藏式小楼和商店与大昭寺围墙间便形成了一条环绕大昭寺的小街,在游人眼中此街为商品街,在藏族人眼里却另有含意,它是藏族传统的转经之路。这就是拉萨有名的八角街 — 一条长长的转经路。
拉萨传统的转经路有三条,沿大昭寺大殿一周为小转,沿八角街一圈为中转,沿林廓路一绕为大转(约十公里),此三条转经路,都以随文成公主进藏的释迦牟尼像为中心。
八角街的转经一般是早、晚各一次。初到藏地,不能太早起,于是赶了下午五点后开始的晚转经人潮。
有一位拉萨的旧贵族曾经写过一首长诗,其中关于转经的诗句是:
    高高年寿衰妪翁,
    步步艰辛身难从,
    深深顶礼林阁道,
    忆拉萨,
    转经人潮动。
日近旁晚,转经的时辰一到,互不相识的人们 —— 着白皮袍的藏北牧民、挎长腰刀的康巴汉子、长衫氆氇的拉萨少女、宽袍礼帽的藏地后生、摇转经轮的阿爸阿妈、黑发黄肤的东方游客、金发碧眼的西来洋人 —— 就象有人一声号令似的,在一阵骚动之后,便很有秩序地自大昭寺正门开始,沿顺时针方向踏上了八角街转经的路程。但见:
    人头涌动、不挤不拥、不紧不慢、错落有秩;
    皮鞋嗑嗑、毡靴跺跺、经轮哗哗、咒语声声。
    五彩的人流如湍湍的溪流,
    缓缓地、实实地、轰轰地、流过八角街的店铺、宫墙、房舍、货摊,
    挡不住、冲不散、脚不停、音不息。
    转啊转啊,
    在沉郁中祈求,
    在肃穆中发愿。
    这不停息地转动着的人流就象一座大磨盘,
    在磨着人生、磨着信念、磨着灵魂。

http://www.is2is.com/pho_img/friapr270949292001287.jpg

    上图照片为大昭寺正门顶上的镏金装饰 —— 法_轮

眼望着宏大的队伍,
倾听着虔诚的祈祷,
体验着转经的气势,
感悟着佛法的威力,
领略着精神的升华,
感叹着八角街转经。
明白了!
严酷的生活环境、贫穷的生活水平、动荡的社会政局、外界的物质诱惑,都不能改变这一千多年来形成的习俗、文化、信仰。
因为,生活在世间的这个民族,为了生存,需要物质的供给,更需要精神的慰藉。
这就是八角街,拉萨的八角街。
这就是八角街的小转经,藏民族的八角街小转经。
那么,中转经呢?大转经呢?会是什么样?




----
 网易广州社区《人到中年》版 —“新世纪挚友会”会员rocking75[西蜀后觉]
 蜀道不再难,入网求真知。先知高人士,货予后觉知。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