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rocking75(西蜀后觉)
整理人: wwwv(2001-05-07 04:45:16), 站内信件
|
【 在 dyt44 的大作中提到:】
: 我对儿子的疼爱,是身边人所共知的。他们有的叹服,有的讥笑;而我自己,以前也觉得一个男人,对孩子过于关心、爱护,似乎也不那么理直气壮。后来读到鲁迅先生的诗,云: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我这才有了依据,原来爱儿子也可以同时是大丈夫啊,不必自责为“妇人之仁”的。
: 这里的“怜”是爱的意思。爱自己的后代,是人类乃至动物的天性。尤其是人,最讲感情,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如果无疼爱之情,那对其他人,又会怎么样呢!况且,呵护幼小,是上一辈人的责任,无论什么理由也推脱不掉的。我不同意有的人,以标准的大丈夫自诩,平时只见其“严父”的一面,而难寻其“慈”。
: 我们这一代人,在小时候,都是得到父母的严有余,而疼爱不足。这当然是时代的差异。人的一生,苦字贯穿始终,在未成年时应该多得到长辈的关爱。不久孩子长大成人,与父母分离,那时你想疼爱,也不可能了啊。
: 当然,疼爱不等于溺爱,这个分寸我还是把握得住的。
:
:......
胡屠兄:
爱子之心是不错的。但爱法却要另当别论。举个或许有点儿极端的例子。
我在四川绵阳工作时,到市里开政协会期间,公共汽车对政协委员免费。于是在下就多了一个心眼,就是:搭公共汽车游市容以了解民情。不料,常常遇到一个现象:一位老奶奶或老爷爷牵着一位小学生上车,我便起身让座,老人连声道谢,可是她/他却不入座,把位子让给了孙子,而孙子辈儿却也心安理得地坐下了。看到一位白发老人站在那儿,一手拎着书包,一手抓住扶手,随着汽车颠簸摇晃。而小孙子则斜靠着椅背,悠闲地喝着“娃哈哈”。此情此景,我真为这祖孙悲哀。这是老人对孙子的爱,可结果呢?是爱?还是害?
这就是“动机和效果,形式和内容”的对立统一问题。依在下的教子体会,爱心是基础,方法是关键,让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益之才是目的,三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严父未必不慈,慈父未必能严。
以上的文字算是在下的心得,与仁兄交流。也提请各位做父母的朋友留意。特别是这里的相对年轻的妈妈们!嘻嘻......
---- 网易广州社区《人到中年》版 —“新世纪挚友会”会员“西蜀后觉”
蜀道不再难,入网求真知。大德善知识,货予后觉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