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zyn85618(草人儿)
整理人: rainny(2001-05-30 10:18:18), 站内信件
|
村戏
故乡人爱唱戏。戏唱得热热闹闹,唱得又欢又打又哭又笑。
一进农历十二月,乡间随便喊出十几个戏班子来。用不着乡长村长去催,大家都有兴趣。在春节前后,处处可闻得锣鼓声响,丝竹之音,在山前山后萦绕,直至开春种地。
家乡人看戏,欲痴欲醉,翻过几个坡,淌过几条河,都算不了什么。每逢演戏,用不着谁去做广告,消息似阵风,吹遍了山里的各个旮旯。演戏前,锣鼓一响,催魂似的,远村近寨十里八里,都能听到。村前村后的小路上,打手电的,拎马灯的,肩上扛凳的,怀里抱小孩的,人像蚂蚁排队一样,好不热闹。乡下人唱戏,多为自娱自乐,粗俗也罢,野趣也罢,亦全然淡入庄户人的心中。乡下人唱戏,不像城市里有剧院,而是土崖子、庭院、操场、谷坪、草坪。四根粗大的柱子擎天而立,四周扯起五颜六色的绸缎,这便是最原始的舞台。星星月亮真实地嵌在天上,远山如黛,溪水轻流,晚风送爽,台上台下就不觉融进一个艺术境界了。
乡下看戏通常人山人海。戏台前面的,或席地而坐,或用砖头石块木板搭一处雅座,后面的人则站立而观,虽二三小时之久,亦不觉累。七八岁的小娃子则躺在附近大树的枝桠间,自寻其乐。
台上,锣鼓点点,密如骤雨,二胡穿梭如行云流水。山里的女孩子生来就是一张唱戏的脸,一举手,一投足,柔若无骨,都是一线柔情。都是来日肩挑重担手扶犁耙的汉子们,不讲究模式,不刻意雕,方言俚语,嬉笑怒骂,让人听起来味道纯正,地道、亲切。
词虽是百年旧词,调虽是百年老调,然而台上台下,品一阵、赞一阵、笑一阵、叹一阵。山里人看戏,一夜就想看个过瘾,往往戏演到十点十一点,观众要求再演一场,或半出小戏。半夜时分,山村仍是鼓乐齐鸣,琴声悠扬,缭绕绵长,牵着四周熏黑的山,流转的水。家乡人最爱听彩调。彩调戏滋润了生活在沟沟峁峁里的乡下人。
有些戏是百唱不衰的,像《王三打鸟》、《王二报喜》、《三看亲》,不知演了多少次,唱了多少遍,乡下人连台词都能背下。一举手,一投足,一拖腔、一叫板,熟得如手上的络路,可还是爱着哩!那些小男孩去放牛,那些小妹仔去捡猪菜,边走边哼着戏。唱着、唱着,家乡的彩调戏把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唱出山外。这是家乡人特有的情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