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科学大观>>● 自然科学>>其他>>[转载]2001年地球日感言:学习地质学有什么用

主题:[转载]2001年地球日感言:学习地质学有什么用
发信人: jasperch(碧声)
整理人: k_xiaoyao(2001-05-09 15:41:44), 站内信件
转自五柳村·科学之笔

          2001年地球日感言


            ·陶世龙·

 你们这地质学,学了有什么用?这是长期以来,我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要说一点不知道也不是,有一点大家似乎就很清楚,学了地质可以找到矿。前清同治年间,中国一度兴起翻译西方图书的高潮,地质学的书被译过来两本:莱伊尔的《地质学基础》(译为《地学浅释》)和丹纳的《矿物学手册》(译为《金石识别》)都是作为矿学选入的。结果这书并未对中国的矿业开发起多少作用,因为直到1916年中国自己培养的地质人才上阵后,先前的矿师用的都是外国人,间或有个别留学归来的地质学家。但是这两本书特别是《地学浅释》,对中国社会的进步的影响却很大,康有为、梁启超都是它的忠实读者而且把地质学的观念作为变法革新的思想武器。但是像康有为,对地质学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也没有自觉的认识,强调的还是“物质救国”,更不用说其他人了。所以民国建立开办培养人才的地质研究所时,定下的章程是“以学理为辅,以实用为归”应该说那时的地质教育是很注重实际的了。

但是没想到在1952年学习苏联的时候,过去的地质教育也无例外地戴上“脱离实际”的帽子。因为这时的“实际”被认定为与矿业开发有关的狭小范围,人家苏联就是这样,把专业分得很细,出去工作马上用得着的才学,我的老师马杏垣教授不止一次为之检讨,还得说这是“根源深远。贻害万千”,他是地下时的老党员,要求得比别人更严格。

走了许多弯路,总算有所认识了,但新形势下又有了新的标准,知识的有用无用看你赚不赚来钱,从世界来看,矿业中除能源矿产,别的多已处夕阳西下之势,在国内,还听说不少矿山亏损,原来依附矿业的地质行业陷入困境,也就不足为奇了。

想不到这个时候联合国把今年的“地球日”的主题定为“地质遗产保护”。“什么是地质遗产”或者说"什么是地质",社会上恐怕未必都很清楚,我非常高兴地看到 新华网上发的田凤山部长的文章中的解释:


  “地质遗产保护”。除了矿产资源,还有和地质遗迹,古生物化石及产地、地质地貌景观等。地质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是旅游和科研的重要基础资源,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构架,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基本源泉之一。地质遗迹造就的名山大川,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主要资源。”


除了矿产资源,地质还在许多方面有重要价值,讲的很好,可惜晚了一点。回想起20世纪60年代,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在开采石灰岩的过程中,开出一个原来封闭在地下的溶洞,由于是初见天日,里面的矿物形态完好如初,没有游人持火炬而入造成的污染,北京地质学院在周口店有个实习站,师生经常在那里做野外考察,及时发现了这一情况,便向北京市打报告,要求停止开采,将溶洞保存下来,得到批准,但要作到维护好了再开放,需要很多投入,在那个吃饭还有困难的时期,那里顾得上这些,能封闭保存在那里就难得了,其后文革大乱,只知道后来又恢复开采,也许得了些经济收益,但一个完好的规模不小的,经过许多万年才形成的溶洞,就这样化为石灰和烟雾,消失了。看来是这个溶洞的“命”不好,要是在今天才开出来,就是一宝了,因为都懂得这可吸引游人来看,是旅游资源,比烧石灰还能赚更多的钱,你看还是回到钱上来了。但那些游人花钱来这里,也是是为了钱吗,这溶洞不能吃也不能穿。这充分的说明,作为一个人绝不是吃饱穿暖就够了的,作为人的最大特点应该是有自己精神上的要求。而对生养他的地球的认识,就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地质学是有用的,这“用”不仅在物质上更在精神上,

1922年11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即女师大)生物地质学系(即博物学系)的学生22人,在后来被尊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者章鸿钊先生的率领下到山东去做了一次地质旅行,回来后还写了报告,编印成册。校长许寿常先生为写了序言称赞此种旅行,“所得功效是很大很大的,不独能把平日校中所学的,实地证明,得邃密研究的机会;并且能使胸襟开朗,知识丰富,养成艰苦耐劳的习惯,发挥自治的精神,师弟的情谊加厚,同学的相知互助更深而多。”特别指出这次“于地相的错综,地层的累积,以及古生物进化的痕迹,既可以了然如在指掌之上;更能穆然起深远神秘的思想,作人格修养的大助。”这位文学家对地质学的认识,我以为比比今天我们好些受过自然科学高等教育的人认识得还全面和深刻,更不用说和社会上一般人相比了。

因此类似的“焚琴煮鹤”事件,不是个别现象,回想起来,1980年我们一伙都是从事科普创作或编辑工作的十多人,到五大连池的去参观,那里有我国罕见的活火山,地面上的熔岩还显得新鲜,形态完好,有位科幻小说作家,苏州人,那里是出盆景的地方,富于想象力的他,马上想到可以采集一些回去做盆景。装走了一大箱,惭愧的是,我这学地质的人也没有阻止。那时这里无人管理,也谈不上有什么规矩。正如田凤山部长的文中所说:“对地质遗迹的利用与开发,由于保护意识淡薄,一些地质景观的自然观赏价值降低了,有的甚至永远消失了。”文章还说:“我国已经颁布了《矿产资源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地质遗迹保护规定》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并即将颁布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方面的法规。”这当然是很重要的措施,但我仍有点担心,这些法规能有效执行吗?

我总记得黎先耀先生讲过的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在濒于绝灭的珍贵动物坡鹿的保护区宣布后,保护区中的坡鹿反而没有了,要找坡鹿得到保护区以外的地方去。因为人们原先还不知道这坡鹿的珍贵和那里有,这一宣布,偷猎者闻风而至,没被猎获的坡鹿也赶快逃出保护区。这些地质遗产,原来更是少有人知其价值,现在恐怕许多人也不十分明白,单有法规即使是执行很严格,仍是不够的;需要了解,使守法成为自觉的行为。本来地质学的知识在普通基础教育中就应该有,但是多年来这方面是很不足的,不要说中学生,大学生也未必知道多少,而包括地质学在内的地学基础知识,在21世纪是人人都应该有的常识,如果一时作不到,至少大学生应该有个基本的了解,衷心希望这次地球日的活动能收到些实效。


----
人生有何常 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 且当猛虎步
三思言论集 三思科学新闻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