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科学大观>>● 绿色论坛>>〖环保技术〗>>环保技术及理论>>关于可持续性发展>>可持续发展:从警醒到行动

主题:可持续发展:从警醒到行动
发信人: 1101234(white-feather)
整理人: 1101234(2001-05-12 15:25:40), 站内信件
    过去一百年间,人类最深刻的警醒莫过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森推出了一本论述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毁灭性的危害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尽管这本书的问世使卡森一度备受攻击、诋毁,但书中提出的有关生态的观点最终还是被人们所接受。环境问题从此由一个边缘问题逐渐走向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 

  20世纪初,以工业电气化、交通运输摩托化两大潮流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以机械化耕作、大量应用化肥、杀虫剂农药为代表的"农业革命"相继来临。烟囱林立的工厂、汽车川流不息的公路、拖拉机耕作的农田成为当今世界的现代化标志,也成为后起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孜孜追求的理想。 

  但是,大规模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恶果。人类本身首当其冲,成为直接的受害者。在率先工业化的国家中,由污染造成的公害病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成为直接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也由于开发手段的不当而日益恶化: 

  首先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大气层受到破坏。从20世纪初开始,高速发展的化学工业将氯氟烃等无节制地排放入大气,导致臭氧层空洞从70年代开始在地球南北极相继出现并不断扩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成为地球温室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无节制砍伐和刀耕火种式的开发,被喻为"地球之肺"的森林的面积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过度机械化耕作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土壤质量降低。 

  生命之源--水环境遭受污染。人口增长和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的追求给水资源带来沉重压力由于流域破坏、水土流失和污染废水的排放,地表水资源在质和量上都急剧下降。由于人类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每年都有0.2%的生物物种走向灭绝。 

  所有这一切都促使人们思考:地球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否有界限?发展的道路与地球环境的"负荷极限"如何相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如何规划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既保护人类,也维护地球的健康? 

  1972年,一个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知识分子组织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这项报告发出的警告启发了后来者。从80年代开始,最早见诸卡森《寂静的春天》中的"可持续发展"一词,逐渐成为流行的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报告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不损害未来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一代人的需求"。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来自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把发展与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响亮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将之付诸全球的行动。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社会近一个世纪高速发展的产物。它体现着对人类社会进步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也代表了人类与环境达到"和谐"的古老向往和辩证思考。这一思想从西方传统的自然和环境保护观念出发,兼顾发展中国家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又引发了世界各国对发展与环境的深度思考。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先后提出了自己的21世纪议程或行动纲领。尽管各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 

  人类终于从警醒开始付诸行动。环境保护成了当代企业发展的口号。在能源领域,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技术重点转向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可更新能源上;在交通运输领域,研制燃料电池车或其它清洁能源车辆已成为各大汽车商技术开发能力的标志;在农业领域,无化肥、无农药和无毒害的生态农产品已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业中,尽量减少能源和水的消耗、同时也减少废水废弃物排放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房屋"已成为近年来发达国家建筑业的招牌。 

  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更多地是在发达国家中得到实践和探索。而在人类社会通往和谐发展的道路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实施依然面对重重障碍。 

  南北不平衡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发达国家不仅通过两次工业革命获得了经济上的优势,而且在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消费上达到了奢侈的境地。据经合组织统计,美国每年人均能源消费量达到了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发达国家享有工业革命的利益,却又力图回避与逃脱自身对全球环境应负的责任。这也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2000年,在海牙举行的20世纪最后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就因个别发达国家的阻挠而未能达成协议,使框架公约得以贯彻的前景变得黯淡。 

  就发展中国家而言,追求自身进步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权利无可剥夺。但是,发展是否应该沿袭发达国家的"样板"?这也成为通往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的困惑。典型的美国发展模式--大量占有和奢侈消费自然资源、同时大量排放污染--是否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仿效?这不仅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在日本和欧洲等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成为思考的热点。 

  在迈入21世纪之际,人类既欣喜于过往的成果,也背负着20世纪的沉重包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未竟的理想,还需要人类拿出更多的诚意、智慧与行动。
 
  



----

           有天空我想我会自由的飞的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