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人文艺术>>● 外国文学>>作品赏析>>爱与死之歌--里尔克名作赏析

主题:爱与死之歌--里尔克名作赏析
发信人: dgwinner2001(人淡如菊)
整理人: xiur(2001-04-29 22:19:29), 站内信件
爱与死之歌--里尔克名作赏析  
 
  里尔克的散文诗《军旗手克里斯托弗·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写于1899年秋天,当时诗人24岁。在同年的4-6月他刚和萨洛美夫妇同游俄国 ,并拜访了时年71岁的世界文豪托尔斯泰。鲁.萨洛美是里尔克的女友兼精神引领者,里尔克在22岁时认识了鲁.萨洛美,并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他们在精神上互相依赖和信任,两人的情爱和友谊持续了几十年,直至里尔克去世。所以他迫切用作品去表达他对爱和女性的新感觉。另一方面,俄国之行给了他丰富的心灵养料,托尔斯泰刚刚完成了他晚期最重要的作品<复活>,精神非常之好,但仍然掩盖不住衰老的痕迹。诗人在老人的身上联想到了死亡,所以他回国就创作了他著名的散文诗《军旗手克里斯托弗·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
  全诗是假借诗人的祖先克里斯托弗·里尔克的故事敷衍而成,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写了三个场景:荒野行军、城堡狂欢和战场激战。
  “狂奔,狂奔,策马狂奔。穿过白天,穿过黑夜,穿过白天。
     狂奔,狂奔,策马狂奔。”
  诗的开头非常突兀,这是一种压迫感,压迫得人有点喘不过气来。这篇里尔克的早期作品,已经具有了鲜明的艺术特色,让人可以一眼认出来。这些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1,里尔克特有的诗美语言。我最喜欢这一句“殷红的酒和千万朵玫瑰里,流淌出的时光在夜梦中汩汩而去。”把人带入如梦如幻的世界。
  2,空旷的联想。“不再有山,不再有树,什么都不敢站起来。焦渴的异乡茅屋蹲踞在泥泞的泉边,举目不见一座教堂。同样的风景漫无边际。双眼是多余的,只在夜里偶尔似乎可以认出道路。”诗人以此来象征心灵的孤独和焦灼。
  3,平凡而又幽绝的意象。“因为他是醒着的,却被现实迷惑了。于是他惊恐地逃入梦里,站在花园中,孤零零地站在黑漆漆的花园里。盛筵远了。光是空虚的。夜围绕着他,清凉如水。他问那个俯向他的女人:‘你是夜吗?’。”女人成了夜和爱的综合意象,还有诗中军旗手梦见了一棵孤零零的树靠着一个鲜血淋淋,全身赤裸少妇, 扑向他求救。通过这个梦境作者把孤独、性爱、渴望、死亡、恐惧几种强烈的感情传达给读者。
  4,语言的雕塑美。例如“火光猩红,平铺在沾满尘土的战靴,爬上膝头,钻进交叠的手里。火光无翼,人面昏黑,可是那个法兰西人的眼睛一霎时却闪着异样的光。”平铺二字使无形的火光充满了质感,而“爬、钻”等动词使火光成了活物。
  5,在不同时空往复跳跃,造成奇特的美感。写到军队在清晨被敌军偷袭,暂驻的城堡被烧,士兵们匆匆爬起来应战,旗手拼命冲出火海,却马上身陷重围,终至阵亡。“然而他身后的一切又陡然闭合,还是些花园,而那挥向他的十六把剑,寒光凛凛,简直就是盛筵。 一个喧嚣笑的瀑布。”这是旗手临死时的描写,昨夜的狂欢和战场激战产生令人眩晕的重叠,爱与死亡如此之贴近,充分突显了主题。
  此诗最早的译者冯至说了对这篇散文诗的看法:“色彩的绚烂,音调的和谐,从头至尾被一种忧郁神秘的情调支配着,象阵阵深山的骤雨,又象一片秋夜里的铁马风声。”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优秀而独具特色的诗作。试图肢解诗的结构和图解诗的意象都是我危险的尝试,希望大家能阅读原文来领略它的神韵。




 


----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
  花落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