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历史长河>>昨日足迹>>同仁之作>>cjxg_dm(三脚猫)作品集>>从维新变法中看清光绪皇帝

主题:从维新变法中看清光绪皇帝
发信人: cjxg_dm(三脚猫)
整理人: daiqisi(2001-04-28 13:00:01), 站内信件
          从维新变法中看清光绪皇帝 
   距今一百零七年前,也就是公元1894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帝国和素被国人视之为倭寇的日本国在黄海进行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海战--中日甲午之战。结果日本海军在刘公岛附近海域全歼中国当时最先进强大的北洋舰队,并强占辽东半岛,清政府被迫向日本求和。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最终是以正义一方的中国战败而结束,随后日本政府向满清政府提出了极其苛刻的停战条件:一、中国把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二、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三、中国向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通商口岸。清政府为了能苟延残喘,派出军机大臣李鸿章赴日议和,全盘接受日方条件,割土赔款。 
  消息传到国内,举国哀痛。其实,对于这场惨败的战争来说,最悲痛的莫过于清朝第十一代君主--光绪皇帝。是他在大势已去之时,受制于妥协的慈禧太后一派,被逼至极,只得挥泪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次战败签约是他一生中最难以洗去的耻辱,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但正是这场惨败使他从天朝大国,万邦尊代的幻梦中清醒过来,让他看清了中国当时在世界上的位置。看到了西方列强迅速发展的原因,也看透了近代中国日趋没落的原因。国家的贫穷,官僚的腐败,促使这位当时年仅二十四岁的光绪皇帝决定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创举,在同治朝洋务运动的基础上大规模的进行社会变革。 
  这次败给三十年前尚不如中国的弹丸岛国日本让一向封闭自大的中国人开始醒悟起来,一部分思想开明的官吏已经注意到了日本已大踏步的超过中国。而日本崛起的原因就是向效法西方列强,对社会进行全面改革。这些人中包括谭嗣同,胡橘芬,李端芬,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纷纷上书刊朝廷,极言要想国富民强,不再任人宰割,只能效法西洋;而欲效法西洋,必先革旧定新,打击守旧官僚势力,重用开放型的人才,才能使中国富强。这些进步人士的言行思想通过各种途径传到光绪皇帝那里,使因甲午战败而抑郁寡欢的光绪皇帝看到了一丝希望,促进他政治思想的大转变。此后,他频频召见改革派人士,共商强国大计。改革派领袖人物康有为提出的政治主张最中光绪下怀,康有为先是提出了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四策。继尔又提出‘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值四千年之变局,盛暑已至而不释重裘,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将死而重危者也’的先进观念。光绪皇帝十分欣赏康有为的政治才能,也打算重用以康有为为首的改革派人才。因为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顽固派极力反对改革,光绪皇帝在朝中的亲信大臣廖廖无几,势单力薄,根本无力推行新政,当时的满清政府中的实际统治者是慈禧太后,她是守旧势力的总后台,军政大权被她牢牢控在手中。面对守旧势力强大的压力,光绪皇帝无路可走,决定横下心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  
  康有为等改革派得到光绪皇帝的赞赏和支持后,开始积极活动起来。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改革的大环境在国内已经基本形成。光绪皇帝为了更有力的进行维新改革,决定不惜冒着失位亡身的危险,与顽固守旧的慈禧太后据理力争,态度极为坚决。这场战败对慈禧太后也是当头棒喝,使她不得不面对现实,如果她一意孤行,反对变法,势必使自己在国内的统治出现危机,危胁到自己的统治。她在这种形势下不得不以某种方式有限度的同意改革。这次机会对手中无权的光绪皇帝来说是极其难得的,他绝对不会错过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光绪皇帝在登基二十年来第一次有了自己议政处事的权利,他迫不及待的对国家原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体制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对光绪皇帝来说,欲要变法成功,就必须先要巩固自己统治;欲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引用有才能的人。欲要引用有才能的人就必须改革沿袭数千年的科举制度。事实证明,从科举中选拔出来的官员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而且通过重用他们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和慈禧太后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这次维持了一百零三天的维新变法当中,光绪皇帝共颁行了一百九十条变法诏令,平均每天近两条,而最多一天则发出了二十多条谕令,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虽然这次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光绪皇帝也没有能够成为第二个明治,中国依旧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然而,光绪皇帝这次失败的变法运动却使四万万国人看清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苟且偷生,甘用国家、民族的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的极端自私的丑恶嘴脸。一大批致力于国家富强的仁人志士纷纷走上了彻底推翻腐朽无能的满清政府的革命道路。使中国前进的历史车轮又向前滚动了一大步。这次维新变法的失败结局对光绪皇帝来说是个悲剧,但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总结这次失败的变法,主要责任并不在光绪皇帝,而是当时满清政府统治阶层中守旧势力盘根错结,极其顽固。这些人从变法伊始就极其所能的阻止,破坏变法,对光绪皇帝颁布的变法诏令或置之不理, 或明从暗阻。这些顽固分子依靠守旧派的总后台慈禧太后的势力,疯狂的打击变法积极人士,直至阴谋得逞。 
  光绪皇帝之所以不能成为第二个明治,我认为原因有四:一、中日两国虽然都是守旧势力比较强的国家,但明治当时是全握军政财大权,十分方便的利用手中权力进行改革。而光绪皇帝手中几乎无权,变法时便显得捉襟见衬,十分被动,最终惨败。二、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小国,不为西方列强所重视。而中国资源丰富,是西方列强重要的资源基地。如果中国通过变法强大起来,对列强来说是个极大的危胁。列强绝对不愿看到中国强大起来,慈禧也不愿意看到光绪皇帝通过变法来取代自己的统治,便和列强狼狈为奸,里个夹攻。光绪皇帝在朝中力量薄弱,在国际上又得不到列强的支持,变法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三、光绪帝进行社会变革的时机远不如五十年前的道光二十年后时成熟,当时中国虽然在鸦片战争中失利,但西方列强对中国还存在着几分神秘感。而如今中国已经被列强瓜分待尽,国家极度贫困,就使无外界干扰,光绪皇帝要想完成变法最快也要五年以上的时间。何况有内外反动势力的干扰破坏。 
四、中日两国国情不同,日本虽然也是封建主专制,但因为日本是个海洋国家,国内小农经济的成份较低,使日本有效法西洋的基本条件,所以一举成功,迅速走向强国之路。而中国的封建专制已经维持了两千四百多年,保守势力代代相传,根基深厚。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主体模式,上下相承的巨大惯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让它嘎然停止的,这还必须在变法者拥有绝对权力的基础上。种种结论证明,光绪皇帝当时的时机和条件还不是改革变法的最佳时机。 
  当然,尽管这次变法最终失败,但光绪皇帝还是对中国的向前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是不会忘记他的。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