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snbuyi(蜀南布衣)
整理人: renxingyu(2001-04-25 12:41:02), 站内信件
|
决战城濮之上兵伐谋
晋楚城濮之战,以晋文公采用“退避三舍”的战略大败楚军,创造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下面我们就来赏析此次战役中晋国所采取的高超谋略。
前643年,齐桓公病死,齐国开始衰落。而此时,楚国却不断的兼并弱小国家,势力急遽扩张,成为人口百万,战车数千乘的中原强国,大有填补齐国空位,成为新霸主之势。与之结盟的国家有宋、曹、卫、陈、蔡、郑、许等小国。
前636年,公子重耳执掌晋国,称晋文公。此后,晋国内修政理,外接同盟,国力蒸蒸日上,也有了逐鹿中原的意思。因此,楚国便成了晋国的当然竞争对手。晋楚之战就成了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晋国一直在等待战机,削弱楚国,而楚国亦然。
前634年,原臣服于楚的宋国,看到晋国日益强盛,便背楚归晋。此消彼长,使楚感感到了极大的威胁,为了保持楚国的国际影响力,楚成王决定杀一儆百,对宋国用兵。
前633年,楚成王派令尹子伙同玉围攻宋国,攻势甚烈,宋国招架不住,便派公孙固到晋国求救。
此时的形势是:
1, 兵力:楚国战车数千乘;晋国不到一千乘。
2, 盟国:楚有曹、卫、陈、蔡、郑、许等国;晋国只有新投诚的宋国,却又正被攻击之中。
因此,晋国面临着一种两难选择,如果出兵,则兵力不足,实在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不出兵,则天下诸侯均以为晋国惧怕楚国,必将纷纷离晋归楚,宋国绝望之余也将重回楚国怀抱,如此,难以和楚国争雄。
狐偃认为,曹国新近归顺楚国,而卫国又是楚国的姻亲,如果发兵攻打曹、卫,则楚一定会舍宋来救,如此,宋围可解。于是,晋文公组建三军:
上军:狐毛统领,狐偃为辅。
中军:却谷统领,却溱为辅。
下军:栾枝统领,先轸为辅。
前632年春,晋军先击败卫国,中军元帅却谷战死,先轸接任。后又击败了曹国。可是,楚国看见曹、卫两国迅速灭亡,并不来救,反而集中兵力加紧攻宋。宋国再派门尹般入晋求救。晋文公所面临的两难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迂回战略已经不管用,除了直接出兵别无它途。而要想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得战争的胜利,只有联合齐国、秦国两个大国一起出兵才有可能。然而,此时齐、秦两国均采取坐山观虎的态度,等晋、楚两国拼个你死我活再坐收渔利。那么,怎么才能使齐、秦两国由观望改为参战呢?中军元帅的先轸献计道:先让宋国以重宝出面请齐、秦两过出面调停,这也符合齐、秦迫切想通过这样这样的举动来提高自己在中原的权威和地位的心理。同时,扣留曹、卫两国的国君,再把他们一部分国土分给宋国,楚过必然愤怒而拒绝调停,齐、秦也必然因为其权威和地位被楚国忽视而出兵攻楚,这样,就形成了有利于我们的战略态势。晋文公以为然。
楚成王不知是计,果然拒绝调停,齐、秦也果然愤而出兵,终于形成了晋、齐、秦联合攻楚的局面。
楚成王见整个战场形势不利,便做了如下部署:
1, 自己退回申地,防秦的攻击。
2, 令戍守齐国谷邑的申公叔撤退,防齐的攻击。
3, 令围攻宋国的子玉撤退,避免和晋国的交战。
但是,子玉认为即便是晋、齐、秦联合,楚国仍然占有兵多的优势。况且如果就此退兵,不但宋国背盟没有受到惩罚,而且还丢失了曹、卫两国,如此造成国际影响太坏。于是坚不退兵,欲于晋军一决胜负。并且又想出了一个让晋国陷入两难的计策:派大夫宛春使晋,提出要晋国恢复卫侯君位、退还曹国土地,而楚也解除对宋的围攻。如果晋国答应,则楚国可以保住战前的成果,而晋国所得无几,这样也可以接受。如果晋国不答应,则楚就可以有借口和晋国决战。
无独有偶,晋国面对这样的提议也有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晋国好不容易把齐、秦拉进来形成了一种战略优势,既然晋、楚早晚必战,不如乘机就此一决胜负。因此,不能考虑楚国的提议。其次,晋国是高举救宋的旗帜进兵的,如果明言拒绝楚国的提议,则在政治上将失去主动,也必将受到诸侯各国谴责。如此,楚国反而成了宋、曹、卫的恩人,却将晋陷入不义之中。所以,此时晋国又陷入了既不能直接拒绝楚国,也不愿意答应楚国的维谷之中。为此,中军元帅先轸再次献计道:我们私下答应曹、卫的要求,但条件是它们必须公开声明同楚国绝交,同时,我们再扣留楚国大夫宛春,楚国子玉必然会被激怒,主动前来和我们决战。晋文公采纳了他的计策。于是,子玉再次中计,愤而进兵北上。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三十里为一舍)。狐偃对诸盟国解释说,这是因为当年晋文公落难时曾经得到楚君的帮助,晋文公也答应楚君:“两国若交兵,退避三舍相报”的话。
此时的形势是:
1, 兵力:楚国战车千余乘,步兵数万;晋国战车700乘,步兵3万七千人。
2, 联盟:楚有陈、蔡两国联合出兵;晋国有齐、秦、宋的支援。
3, 士气:楚国久攻宋国不下,已经疲惫,而陈、蔡两国随楚出兵实属被逼,斗志原本不高;晋国却是以逸待劳,斗志正旺。
4, 后果:楚国如果失败,将失去它的全部盟国,并失去北上中原的能力;而如果晋国不胜,则也可以外靠黄河,内凭太行,拒敌于国门外。
退避三舍不仅是兑现诺言,以报前恩,而更可以达到以下两种效果:
1, 可以使本已疲惫楚军更加疲惫。
2, 可以使楚军到晋国选定的有利战场进行决战。
楚国子玉没有看透晋文公的心计,将晋军的战略撤退看作示弱,于是领军直追到卫国的城濮。
两方的战斗序列是:
楚国:
中军元帅子玉,率西广、东宫以及若教六卒等,战车180乘。
右军统领子上,率陈、蔡两军。
左军统领子西,率申、息两地军。
晋国:
中军元帅先轸,副将却溱
上军主将狐毛,副将狐偃
下军主将栾枝,副将胥臣
战斗开始,胥臣首先一举击溃楚右军,这正是楚军的薄弱之处,再以诱军之计打垮楚左军。子玉见左右皆败,慌忙逃跑,才不至于全军覆没。逃回楚国被楚成王逼迫自杀。
城濮之战是晋国国威大振,诸侯小国纷纷背楚投晋。于是晋文公筑宫践土,会盟诸侯,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个成为了春秋霸主。
从城濮之战,我们可以看见晋军将领尤其是中军元帅先轸显示了高超的伐谋能力,表现在:
1, 始终坚持围绕孤立楚国,扩大自己的策略,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战略格局。如用计将齐、秦拉入自己的战线,共同伐楚等。
2, 重视争取政治和道义的优势
而反观楚国子玉处处以怒至战,对整个形势缺乏清醒认识,累累中计,终于把楚国在战前的战略优势一一丧失,使楚国失去了北上争霸中原的能力,只有把发展方向转向了南方。
----
蜀南有布衣,挟剑四海游。醉里漫纵马,一笑傲王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