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jasperch(碧声)
整理人: k_xiaoyao(2001-05-09 15:41:44), 站内信件
|
二三其德,何以言礼?——《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二》
二氧化碳、美国及其它
——闲话《京都议定书》
政客在竞选时开出的支票,正像恋人的花言巧语,当不得真。接受许诺的
一方,不免痴心盼望将来诺言兑现时不要打太多折扣,然而这种天真很少有不
受到打击的。布什政府上台后连凳子还没坐热,就急急忙忙宣布退出《京都议
定书》,打着能源危机和经济利益的大旗,公然把当初拉选票时“要控制二氧
化碳排放”的誓言吞回肚里,恰似在为证明这一规律而作卖力表演。——不过
这也不能独怪小布什,早在《京都议定书》诞生之前,美国对待全球变暖等环
境问题就是这副脸孔,罕有长进。
犹是前心未改
今年7月份,世界各国的代表将再次为了减排温室气体的话题围坐在柏林
的会议桌前。至此,距《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提出已有9年,公约缔
约方第一次大会——柏林会议——也过去了6年。跨越一个千年,缔约方大会
即将又绕回到柏林时,等待着人们的消息却是世界头号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环
境政策上来了个大倒退,竟比原地踏步还不如。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首次将环境问题提
到全球高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是根据大会的建议成立的。二十年后,联合
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全面行动计划,
史称“里约地球会议”。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二十一世纪
行动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政策声明》,并签署《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虽然大会很成功,但从那时候起,美国的态度就一
直是全球环保事业的极大隐忧。
譬如,在里约会议上,美国是反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主要力量,
原因无非是不愿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方面承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
术的义务。在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呼吁下,其它本来不愿合作的发达国家态度逐
渐软化,与会国家绝大多数都当场签字,美国偏偏始终拒签,招致众怒。当时
执政的老布什一点也不觉得抱歉:“我们的财力是有限的……而由该条约带来
的一些财政问题是无休止的。”直至一年之后,新上任的克林顿政府才在公约
上签字。
多灾多难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更是从未问世的时候起就不中美国的意。
该公约在150多个国家的代表历经15个月马拉松谈判后, 才于里约会议开始之
前不久达成。人们原先期望能明确规定发达国家必须在2000年时把他们的二氧
化碳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的水平上,结果公约却只说这是要达到的一个“指导
原则”,约束力大大降低。因此它公布之后立即遭到环保组织的指责,被称为
“经合组织国家屈服于美国压力”之下达成的“密室交易”,对延缓全球变暖
没有实质价值。
从柏林到柏林
为了给这个漏洞百出、含糊其词的公约补漏,订立一个明确各国控制温室
气体放量之义务的议定书便成为当务之急。好容易等到超过50个国家批准了公
约,公约缔约方第一次大会遂于1995年4月在德国柏林举行。 气候变暖的威胁
大家都看得到,但各方为了本国利益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小岛国家唯恐海平
面上升使自己遭到灭顶之灾,坚决要求工业国家把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
基础上再降20%。 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化国家则担心控制排放会耗资巨大、影响
本国经济竞争力,连保持在1990年水平上的承诺也不愿作, 减排20%的提议更
无异于与狐谋皮。石油输出国担心石油出口受影响,自然对减排问题不热衷。
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要它们减少化石燃料消耗未
免不讲道理。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作为东道主的德国非常希望会议取得实质进展,并以
身作则表示愿意承担义务,但欧盟内部的意见就不统一,美国、加拿大、日本
和澳大利亚更是不肯。最后会议决定组成一个工作小组,“授权”其继续就减
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问题进行谈判,草拟有约束力的议定书,是所谓“柏林
授权”。会议决定强化工业化国家的义务,并不给发展中国家增添新的责任,
算是为后的几次气候大会定下了调子。
1996年的日内瓦会议无甚成绩,只是肯定了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组发表
的气候变化评估,确认人类活动确实促进了全球变暖。1997年便是著名的京都
会议,讨论的焦点是工业国家2010年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多
少。欧盟提出愿意减少15%,日本愿意减少5%,排放量占全世界1/4的美国却从
一开始就坚持“减排百分之零”,异常顽固而强硬。而且要求发展中国家将来
也承担减排义务,与“柏林授权”唱反调。美国政府先后派出两批议员到京都
坐阵监督,不许本国谈判代表让步,会议一度陷入僵局。经东道主日本多方周
旋及其它国家施压与让步并用,《京都议定书》终于出笼,规定到2010年工业
化国家6种主要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5.2%。虽然并不能令人满意,终
是有法律约束力,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1998至2000年,缔约方大会分别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波恩和海牙举行,商
讨《京都议定书》的实施问题,希望使议定书能于2002年如期发挥作用。随着
讨论逐渐深入到减排日程、方法等细节,美国又开始玩花招了。它根本不想减
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提出以现有植被或新植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抵消本国
的超标排放,或者通过援助发展中国家实施无热污染发展来充数。前一个主意
被批评为逻辑混乱的耍无赖,后一个主意则实难让人相信其诚意,不仅发展中
国家无法容忍,其它发达国家也难以接受。海牙会议就此不欢而散,轮到柏林
再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布什弃船之后
去年底那场马拉松式的美国大选,结果显然是要在戈尔与小布什之间决出。
绿党候选人纳德的民众支持率大概只有5%~10%,不过,能否把他的支持者争
取一点过来,也许就决定着竞选的胜负。为此,以热心环保出名的戈尔大吹自
己在这方面的业绩,抨击小布什的环境政策。情势所逼,小布什也作出“控制
二氧化碳排放”的承诺,信誓旦旦要当个“环保总统”。不过两人的态度还是
有所不同,从美国《科学》杂志在大选前对他们的采访就可看出,戈尔在谈及
全球变暖问题时立场鲜明,用事实和数字说话;小布什则有点说空话虚应故事
的嫌疑,而且含糊地说,虽然数据表明本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确有上升,“
但对于原因和这种变化的影响还不确定”,简直像在给自己留后路。
小布什终于是当选了,这是否某种程度上得益于石化工业因看准了他会照
顾自己的利益而捐出更多竞选资金?如果这些企业真是这么打算的,这一步倒
是走对了。美国政府先前是对《京都议定书》横挑鼻子竖挑眼,现在倒好,干
脆就把它扔到一边去,拿全世界近十年来为遏制全球变暖所作的努力当儿戏。
说国内能源紧张倒罢了,偏说“这项协议免除了全球发展中国家的责任,这不
能使美国享有最大的经济利益”。发展中国家不该额外承担减排义务,这一点
早在第一次柏林会议时就板上钉钉、被再三强调,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也已经
认可。美国竟然又把这个理由翻出来,作为自己出尔反尔的借口,这等混帐逻
辑可真不知道叫人说什么才好。——要知道自1990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
增加的幅度中,有一半是美国的“贡献”,超过中国、印度、非洲和拉美的增
幅之总和!
这也就难怪发展中国家和其它发达国家集体勃然大怒了。许多国家抬出“
外交关系”来对美国施压;环保人士用电子邮件轰炸了小布什的信箱;科学家
纷纷发表批评意见。素来稳重的英国著名科普杂志《新科学家》气昏了头,喊
出口号“布什弃船了,但我们仍能拯救世界”:虽然排放量占到全球25%的美
国不参加,剩下的75%进行更紧密的合作仍能推进减排温室气体的进程嘛。当
然这个主意一点也不好。且不说这将使其他国家面临更艰巨的任务,即使实现
了,也不过是全世界有诚意的国家一同约束自己,创造更多的空间供美国进行
热污染——这简直是岂有此理。
我们在同一条船上。如果气候变暖的趋势不能得到控制,迟早大家一起淹
死,没有人逃得掉。各国领导人还得轮番去对小布什软硬兼施,希望把美国拉
回到7月份柏林的会场上去。——我倒很想看看布什政府是不是真的会狂妄到不
顾一切的程度;也很想看看徜若如此,美国人民会有什么想法。# (by 碧声)
---- 人生有何常 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 且当猛虎步
三思言论集 三思科学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