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历史长河>>昨日足迹>>同仁之作>>浅看三国鼎立

主题:浅看三国鼎立
发信人: jaqz(祢衡)
整理人: daiqisi(2001-04-19 18:56:41), 站内信件
  从公元220年曹魏政权创立到公元280年孙吴灭亡作为三国时期结束的标志,长达61年。在汉统一帝国崩溃后出现的这一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经济因素:政治势力的抗衡必须以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东汉时期,江东的浙江一带和成都平原经济状况虽然不及黄河流域繁荣,但已经有很大的发展。鲁肃说荆洲地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足以为“帝王之资”;诸葛亮也说益洲“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由于汉末北方大乱,很多北方人民向西、南迁移,两地更得到发展。这是吴、蜀立国的根本,而由于经济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大方大族,则是其政治基础。而且,吴、蜀在短期交战后,长期结盟,首尾呼应,在三国鼎立中形成南北对持的局面,虽然进攻不足,但亦自保有余,更进一步促成了长期的三国鼎立的局面。 
   地理因素:在以步兵为主、骑兵为唯一机动力量的时代,地理条件限制了人为的努力,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孙吴在建国过程中,立足要全拘长江,而刘备则按诸葛亮的计划 ,进入益洲,“保其岩阻”。曹操虽然平定了北方,却一时很难对躲在长江和高山峻岭后面的孙刘用兵。三国鼎立时期,孙权凭借浩浩荡荡的长江,扼守要塞,有长期在长江北面控制着一条狭长地带,以保障长江天险。曹魏虽然多次用兵江东,却只留下了“搓夫,固天之所以隔南北也”的感叹。蜀则东屯白帝城,防吴经三峡西进,北边则依靠秦岭天险,扼守山间谷道,还利用秦岭南援北陡,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多次主动出兵攻击曹魏。蜀有高山之险、吴有长江之固,曹魏只好“东置合肥、西因祁山”,处处设防,承认三国鼎立的局面。 
   人谋因素:汉末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长期的动乱不但造就了像曹操、刘备的老资格政治家,激烈的竞争也让年轻人脱颖而出。孙权领江东时只有18岁,郭嘉30岁已经成为曹操的主要谋士,诸葛亮27岁提出了有名的隆中对,陆逊年纪轻轻就被委以重任。曹、刘、孙三方拼命网罗人才,积极进取,武将沙场撕杀,谋士运筹帷幄,终于让三国分立的局面得以形成。 
   但是,以上三个要素中只有地理是不会变的,而最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和人谋。于是在黄河流域从战乱中摆脱出来并恢复后,三国的势力平衡就不复存在,于是统治者就打着统一的旗帜,克服地理因素,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
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
谈中。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