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nox()
整理人: spiceqi(2003-01-29 14:24:51), 站内信件
|
中国特色的酒文化
五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一字以蔽之的话,不是“仁”,不是“忍”,而应该是一个“酒”
字。翻翻历史,你就知道我们炎皇子孙最喜欢玩的游戏是饮酒歃盟。诗词文赋,离开酒,很多便
不忍卒读。我们一直沾沾自喜的古代“四大发明”里,实事求是点说,应该是“五大发明”。先
人漏了个“酒”发明,不是“君子谦谦”,就是思想还不够解放或想“留一口”。
最早的酒的发明者是仪狄,还是杜康,关系不大,反正都是自己人,且两位科学家所处年代
相差不远,真想追究起来就象争论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一样,未免无聊。杜康的庙
像已在文革中毁于一旦,但考古学家们再努把力,挖些什么酒器出来考证考证,把酒的发明又推
前个几千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传说当年杜康酿出芳香四溢的酒后,城乡人民欢欣鼓舞,奔走
相告,仿佛听到了党的十几大胜利召开的喜讯一般。从那时起,字典里就多了个“醉”字。
刚开始,经验不足,容易喝出一些毛病来。象夏商时的领导,就没有意识到“稳定”的重要
性,竟不加管理地放任劳动人民乱喝。民主是空前的,可结果造就了人民醉卧街头,干群关系日
益紧张,社会治安严重恶化,接连祸延几个朝代的“殷人酗酒成风”之现象。那时的人民还不知
道有罢工罢课上街游行一说,否则会更加热闹可观。凡事一分为二,现在一谈起殷商文化,学者
们的眼就要发光,所以殷人酗酒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亦不可低估。到了周朝,殷鉴不远,始颁酒诰,
设酒官,喝酒开始朝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如火如荼的酒势方有所控制。两汉重科学,著
名全国劳模张仲景中医,首创以酒治月经不调,填补了不仅国内而且国外的空白,做了件为国争
光的好事。鲜为人知的是,张医生还拒受病人之红包。一个党外人士,在万恶的旧社会里,以身
作则,真正做到了新社会里很多党员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也算佳话一则。
光阴荏苒,很快到了“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的魏晋狂饮时期,有别于夏商的是,
魏晋主要是知识分子精英们在喝。不用考“托福”,听“美国之音”,只要闲来无事,会背
“离骚”,会喝酒,就可忝在知识分子之列。“挥兹一觞,陶然自乐”这样的好事,当然只拘限
于高干子第,否则全国人民都要知识化,大家只好喝西北风了。“酒后方知乐”,那真是个令人
神往令人陶醉的的年代,“酒鬼”“酒徒”,居然都是尊称。其时的气氛,应和五八年“大跃进”
时差不多:边喝边侃,互相攀比,标新立异,出尽花招,惟酒是务的先进个人和单位,也如雨后
春笋般地涌现出来,著名的如“竹林七贤”。“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那时手里常
拎壶酒的,就象现在国内陪着个黄毛蓝眼的老外走在大街上或在美国大使馆前通宵排队等签证的
人一样,会很让普通老百姓羡慕不已刮目相看的。气氛宽松,不仅偷书不算偷,偷酒被捉住了,
更要传为美谈,名留千史。被抓住的人,由于对祖国对人民问心无愧,个个象被捕后的共产党人
洪常青李玉和,仰首挺胸,傲然独立,一派高风亮节,浩然正气。“酒正使人人自远”,很多酒
鬼,虽身为“太子党”,却既无参政议政之心,又不想贪污腐化,办个康华之类的公司,而是远
离权力中心一心一意地泡在酒池里,尚玄远,崇旷达,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旺兢兢业业地添砖加
瓦。象七贤里的阮籍和嵇康,首次大规模地以天马行空的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他
们独立特行的崭新人格,仿佛当代著名学者何新,令人耳目何止一新,这不能不算酒的功劳。七
贤里的另一酒鬼刘伶,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在其“酒德颂”里,把自己因受老庄的不良
影响而对酒产生的的依恋之情,自觉地向组织上做了忠实的思想汇报。因刘态度诚恳且言行一致,
其文很快在无数“酒赋”“酒赞”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名篇。瑕不掩瑜,刘某的不少酒后“恶
行劣迹”,也成了“名人逸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唐宋是诗情生酒里,酒进佳句出的年代,虽然酗酒的程度,比之魏晋,稍逊一筹,但象“张
公喝酒李公醉”之类的感人事迹,亦层出不穷。自力更生发明的的蒸馏白酒技术,使得唐代的酒
的质量,又更上一层楼。酒精兑水造假的事,是断不会有的。那时出差,碰到个陌生人,也不怕
蒙坑拐骗,毫无防范之心,着急地“借问酒家何处有”。与魏晋时一些要美酒不要美女的超级酒
鬼不同,唐宋的知识分子大多两个文明一起抓。顺应“知识就是力量”的历史潮流,青楼里三陪
女郎们个个爱才如命,纷纷以为知识分子服务为荣。某中级知识分子英年早逝,就有一大堆“二
奶”们趴在他的坟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得天昏地暗死去活来,这些充分体现了国家知识分子
政策虽然不一定落实但却深得人心,乃至社会最基层对人才对知识都有相当的尊重。当时文化知
识界的最大牢骚乃怀才不遇和人生苦短,前者因求大于供,至今是个问题,后者国家领导也一筹
莫展。但除此之外,对居住条件工资收入出国机会等生活待遇,就极少报怨,只要有酒喝就行,
因为大家都有“人权就是酒权”的共识。行行出状元,不少酒侣诗朋,饮中豪杰也在一觞一饮中
顺利地被评或自封上了形形色色的高级职称。象“酒仙”李白,“酒圣”杜甫,“醉翁”欧阳修,
“醉户”白居易,一时群星灿烂,争奇斗艳,蔚为大观。个别女作家,也不做淑女,动辙“把酒
黄昏后”,摇摇晃晃,歪歪倒倒,“沈醉不知归路”,真让人羡慕当时的社会治安环境。一些本
应“我为祖国守边疆”的人民子弟兵,也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抛之脑后,,整天“醉里挑
灯看剑”,结果自然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人征战几人回”了,真是潇洒到了极致!当然也有
一些问题。“门前债主雁立行,屋内醉人鱼贯眠”,因国家银行不愿贷款,便互相借钱买酒喝的
社会风气,使得那时清理“三角债”的任务比现在还艰巨。此外由于酗酒而造成“野渡无人舟自
横”这种妨碍交通,玩忽职守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不过诸如此类可能会影响党和政府国际国内声
望的阴暗面,还是少说为妙。
“才倾一盏即熏人”,唐宋酒鬼们的酒量比之魏晋,乃是小巫见大巫。酒中仙李百,喝再多,
也是以杯以斗计,不象魏晋的一些暴饮之徒,干脆放下架子,走下神坛,直接趴在大锅边喝,连
猪也禁不住酒香,芳心骚动,跑来一块喝。人猪同饮,天人合一,情景之动人不亚于多年后主席
在天安们城楼接见热泪纵横的红卫兵小将们的场面。另一写下一大堆酒气冲天之诗文的大酒鬼,
时任杭州市副市长兼党委书记的苏东坡同志,因身处官场,不免有很多应酬。大吃大喝下来,也
终于不堪忍受,某次酒后一气之下,竟把“人间天堂”骂为“酒食地狱”,倘嵇康酒泉有知,怕
要笑掉大牙了。不过酒量差些关系不大,重要的是这些酒色之徒,不顾自己的身心健康,花天酒
地醉生梦死里,仍然春蚕吐丝斗酒百篇地无私奉献。尽管许多诗文因缺少正确的舆论导向,资产
阶级自由化思想倾向严重,但仍为我中华文化,谱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自宋起,还大兴土木,造了无数的酒楼台榭。大家边喝酒,边听卡拉OK,开了自掏腰包不
花公款,也可以大大地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先例。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酒楼的建筑,完全
是在不引进任何外资的情况下进行的。此股基建热此起彼伏一直持续至明末清初,至国人忽然迷
恋上了进口的鸦片为止。洋烟没抽几年,广东鸦片特区里的中英合资的鸦片馆还没来得及动工,
我东方巨龙就已经昏昏欲睡。随后外患内忧,打完日本人打自己人,自然顾此失彼。本世纪第一
次解放后,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的运动便源源而来,不愿当右派,大家忙着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之时,还时时刻刻要警惕一小撮隐藏在党内党外的阶级敌人搞破坏,故精神一直比较紧张,喝酒
的事,自然也想不起来。即便偶而想起,又怕酒后吐真言,只好忍痛割爱。所以当代知识分子中,
舞迷多多,可酒鬼却几近绝迹。
这前后一歇,总共歇了百把年,其后果是几乎造成了我中华文化传统的断层!
第二次解放后,有感于多年的酒盲,张艺谋就借电影“红高梁”,首先大声疾呼:“喝了咱
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咱
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听起来象做红酒广告,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青杀口”已有
反叛之嫌,“不磕头”,则明显地与“紧密地团结在以柯林顿同志为核心的白宫周围”的华府精
神背道而驰了,难怪张导的电影要频频被禁,虽说用春秋笔法来拍电影也非张的发明。直至一位
退休老人南巡后,不少有识之士才真正触及了灵魂,开始意识到酒的重要性,人民也不再心有余
悸。于是,翻线装书查宫庭秘方,引进外资流水线,聘请白发苍苍的造酒权威,连小小县城也冲
出亚洲,走向世界,办起了国际酒节。“早晨睡着,中午喝着,晚上醉着”的时代又重新到来。
因此,全面地了解了酒的历史,就很容易理解今天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爆发出的对酒的无限热爱之
情,就不会忧心忡忡痛心疾首,就不会危言耸听,重复些类似于“腐败问题,是关系我党生死存
亡的问题”这样吓唬小孩子的笑话来。风光长宜放眼量,我国目前的酒况,虽时而左倾,时而右
侧,但醉意已显,还是符合建国以来几十年如一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的。尤其令
人欣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也在“中华人民共喝(和)国,社会主义酒(就)是
好”的世纪末醉人的酒香中繁荣复兴起来。
最后,以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同志“酒诗”中的一段与衮衮酒公共勉。怀着对新生活和酒的满
腔热情,艾诗人曾这样地歌颂道:
“她是可爱的,喝吧,为了胜利!
具有火的性格,喝吧,为了友谊!
水的外形,喝吧,为了足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