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海外华人>>心情加油站>>请你参加>>"海外华人"2001有奖辩论大赛>>【辩论赛正方】中学生出国利大于弊>>【辩论赛正方】再驳叶子辩友

主题:【辩论赛正方】再驳叶子辩友
发信人: donkeylee-renwox()
整理人: navi(2001-04-15 05:11:06), 站内信件
【 叶子个人能力有限,无法亲力亲为作出数据统计,不过唯物主义哲学辩证法告诉我们,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叶子是没有父母陪同,国外没有亲戚,一个人出国;navi是一个人出国;亮亮是一个人出国;南云儿是一个人出国;冰激淋女孩是一个人出国;叶子的同学亦都是一个人来到举目无亲的国外。这是否是中学生出国的普遍情况呢?如对方辩友所言,有父母陪同,国外有亲戚的中学生不是极少数,为大多数,这是否是做过调查,有权威的统计数据呢?】

    在我这几年所教的学生中,中学阶段出国留学的有近十人,他们都是有父母陪同或国外有亲戚的,(当然,父母陪同的只有两个,属全家移民),有一个高考后才去新西兰的,是独自出国,还有一个,大学读了一学期去加拿大的,国外是否举目无亲尚未问及。这些学生,我与他们都有用电话或电邮联系过。他们当然有困惑,但他们的困惑,并不比在国内时多。
    我认为,这是一种调查,但因为调查面窄,不是权威的统计数字,所以,我没有说过,有父母陪同,国外有亲戚的中学生为大多数,只是说不是少数。 


【正方:  看得到对方的动作,听得到对方的声音,感受得到对方的情感,请问这还不算关心照顾吗? 
反方:  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理解关心照顾的定义?仅仅是精神上的抚慰吗?上层建筑还需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对方辩友的这一论断不正是我思故我在的唯心主义表现吗?这里,叶子带大家回顾一遍哲学定义上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这一概念对物质做出了本质的规定,明确地指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本原性、意识对于物质的派生性,从而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立场,从而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对方辩友懂了到底什么是陪伴,什么是关心照顾了吗?^&^ 】

    叶子辩友,我说的感受对方的情感,是以目见耳闻为基础的,不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回忆,是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论,不是我思故我在的唯心论。从叶子辩友提供的概念,我们知道,看得到对方的动作,听得到对方的声音,感受得到对方的情感,确实是关心照顾。另外,请注意,我没有说陪伴,那是叶子为句式工整强加与人的。


【正方:  叶子辩友很喜欢提皮亚杰,我恰好对此有较深入的学习。皮亚杰认为,少年儿童从他律到自律,道德品质就达到了成熟的水平(大多数是在12岁左右)。 
反方:  对方辩友确定道德品质达到成熟水平的年龄是大多数是在12岁左右吗?皮亚杰提出的许多宝贵概念中,有两个特别突出:机能不变因素和结构。结构是随年龄而变化的智力过程。皮亚杰按感觉治理期(出生至二岁)、前运算思维期(二至六岁)、具体运算期(六至十一岁)和形式运算期(十一至十五岁)来认识结构的特点。其中,形式运算期间,青年将超越现在去思索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提出假设与预断,并加以测验。换言之,在这个年龄阶段,青年的思维是活跃的,不稳定的,极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个时候就正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帮助青年安然度过迷失自我期。出国后面对的将是一个相对来说陌生动荡的社会环境,那么也就是说青年极易迷失自我,心里负担较重,遇到挫折与困难后难以振奋,从而不利于成长,不利于学习,不利于生活!请问对方辩友,这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

    叶子辩友,上面讲的12岁,不是我臆造的,而恰恰是皮亚杰提出的。皮亚杰做过很多心理实验,这个年龄的提出,是有实验数据为依据的。叶子对皮亚杰讲的形式运算期的年龄范围和阶段特点,是准确的。按我国的实际情况,11~15岁,正是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的阶段。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当然没有那么成熟,但个体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对方辩友,你们能根据有些研究生,蚊帐都不会晾,就断定研究生出国会有生存危机,弊大于利吗?另外,本次辩题的主体是中学生,包括初中生与高中生,请不要特意缩小范围,不要因为你们(及你们的理论后盾皮亚杰)默认高中生出国利大于弊,就闭口不言高中生。

 
 【   对方辩友很有意思,一方面斥责中国中学中使用的教材都是老掉牙的,还举出高中物理的人教版教材为例,另一方面又说五六十年代高中的课程内容,只相当于目前的初中水平,这是知识发展的必然。呵呵,请问对方辩友,我国的教育是否在逐步发展,进一步完善呢? 】

    这点蛋蛋已驳得非常透彻,请看相关帖子。


【   请问对方辩友,这些一流高校的教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获得成功的基础是不是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呢?兴趣爱好所产生的动力是不是在深厚专业基础上逐步发展开阔的呢?】

    一流高校的教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的兴趣爱好起源于中小学时期,如果为了升学,要他们无休止地作重重复复的,于思维发展无益的习题,他们的兴趣爱好就会给扼杀,哪还有动力去钻研精深的专业呢?诺贝尔奖获得者深厚的专业基础,是在哪打下的?国内,还是国外?不言而喻,如果他们不是在中学阶段就培养了兴趣,发展了能力,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的。所以,国外中学生虽不会考试,但他们有极强的后续发展能力,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中学生出国,可以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是利大于弊。


【   在惊鸿一瞥中,看到了风景不错,人文环境还可以,就把子女送出国留学,决定子女今后一生的发展道路,这不更加体现了父母的盲目赶潮流吗?风景不错,人文环境还可以的地方就适合出国?叶子觉得上次去的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的迪庆香格里拉风景相当之优美,人群非常之朴实,那么是不是叶子的父母就应该把叶子送去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风景不错,人文环境还可以的地方”留学呢?】

    请注意,人文环境与人群朴实,是不一样的。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不食人间烟火”与“风景不错,人文环境还可以” 简直风马牛不相及!能考虑到人文环境的父母,还是盲目赶潮流吗?这实在太冤枉那些好父母了!


【   philoz出国的感觉很好?请参考:作者philoz  2001-04-05 19:01:49 我的一些胡言乱语。……
这不正体现了一个中学生出国的彷徨与迷惑吗?请问对方辩友,这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呢? 】

    换一个环境,在最初阶段,谁都会有些彷徨,并不只是中学生会这样。而且,经历这个阶段的彷徨与迷惑,能有其后的巨大收获,实在太值了!正如伟大的母亲们,经历了阵痛,把生命带到了世上,你说值不值?


【正方:    上世纪初,我国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小平同志为例),不到20,出国留学,他们有没有在异国文化的冲击下,进一步迷失自己,进一步走向彷徨? 
反方:    国情不同了,时代不同了,事物发展状况也就有所差异,你说的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那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可以卧薪尝胆为祖国作出贡献啊?他们为什么没有向历史人物靠拢呢?】

    我举的例子,是上个世纪的。这有历史渊源。建国52年,全面放开,允许出国留学的,你说有几年?允许中学生出国留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事,这批留学的中学生,大都没有完成学业呢!你怎么认定他们作不出贡献? 


【正方:    请问,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他有几年的中学年华?国家的教育可以逐步发展与完善,一个中学生,他有多少光阴可以等待?  
反方:    如果一个中学生在自己本国用母语都无法参与竞争,成为佼佼者,那么又何以在外国用外语和外国人竞争取得成功呢?他又有多少光阴可以浪费呢?在本国先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及竞争基础,然后再到国外接受先进教育的培养,这样不是效果会更好些吗?对个人,对国家不是更有利一些吗? 】

    谁说出国的中学生是用母语竞争的失败者?相反,以我接触的例子,他们是佼佼者,学习名列前茅,竞赛屡屡获奖。因为他们有超前的目光,所以,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到国外接受先进教育的培养去了。在这里,谢谢对方辩友承认国外拥有先进的教育。


    通过反驳叶子辩友,相信大家进一步明确了:中学生出国,利大于弊!
    谢谢!



----
一只毛驴走天下,得嗒得嗒得得嗒
天下任我行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