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onique(叶子)
整理人: navi(2001-04-14 08:22:39), 站内信件
|
有父母陪同,国外有亲戚的,真的只是极少数吗?有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不能罔故事实,为了论证己方论点,随意而言啊!
叶子个人能力有限,无法亲力亲为作出数据统计,不过唯物主义哲学辩证法告诉我们,要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叶子是没有父母陪同,国外没有亲戚,一个人出国;navi是一个人出国;亮亮是一个人出国;南云儿是一个人出国;冰激淋女孩是一个人出国;叶子的同学亦都是一个人来到举目无亲的国外。这是否是中学生出国的普遍情况呢?如对方辩友所言,有父母陪同,国外有亲戚的中学生不是极少数,为大多数,这是否是做过调查,有权威的统计数据呢?
看得到对方的动作,听得到对方的声音,感受得到对方的情感,请问这还不算关心照顾吗?
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理解关心照顾的定义?仅仅是精神上的抚慰吗?上层建筑还需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对方辩友的这一论断不正是我思故我在的唯心主义表现吗?这里,叶子带大家回顾一遍哲学定义上的物质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这一概念对物质做出了本质的规定,明确地指出了物质对于意识的本原性、意识对于物质的派生性,从而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立场,从而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对方辩友懂了到底什么是陪伴,什么是关心照顾了吗?^&^
叶子辩友很喜欢提皮亚杰,我恰好对此有较深入的学习。皮亚杰认为,少年儿童从他律到自律,道德品质就达到了成熟的水平(大多数是在12岁左右)。
哈哈,相请不如偶遇,既然对方辩友对皮亚杰有较深入学习,而叶子又小有兴趣,那咱们就来谈谈皮亚杰的理论。对方辩友确定道德品质达到成熟水平的年龄是大多数是在12岁左右吗?皮亚杰提出的许多宝贵概念中,有两个特别突出:机能不变因素和结构。结构是随年龄而变化的智力过程。皮亚杰按感觉治理期(出生至二岁)、前运算思维期(二至六岁)、具体运算期(六至十一岁)和形式运算期(十一至十五岁)来认识结构的特点。其中,形式运算期间,青年将超越现在去思索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提出假设与预断,并加以测验。换言之,在这个年龄阶段,青年的思维是活跃的,不稳定的,极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个时候就正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帮助青年安然度过迷失自我期。出国后面对的将是一个相对来说陌生动荡的社会环境,那么也就是说青年极易迷失自我,心里负担较重,遇到挫折与困难后难以振奋,从而不利于成长,不利于学习,不利于生活!请问对方辩友,这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叶子辩友用基础知识与国家宪法相比,是非常不恰当的。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作出的是一些根本的规定。以宪法为基础的其他法律,倒是不断地完善发展。正如教学大纲,规定了国家教育的根本方向,而教材,是以大纲为基础的,与具体法律一样,也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地发展完善。五六十年代,高中的课程内容,只相当于目前的初中水平,这是知识发展的必然。教育,有滞后社会发展的特性,但这种滞后是需控制的,不然,教育会成为延缓社会发展的刽子手!
对方辩友很有意思,一方面斥责中国中学中使用的教材都是老掉牙的,还举出高中物理的人教版教材为例,另一方面又说五六十年代高中的课程内容,只相当于目前的初中水平,这是知识发展的必然。呵呵,请问对方辩友,我国的教育是否在逐步发展,进一步完善呢?
很多一流高校的教授、许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都提到搞研究,更重要的是兴趣,而不是专业基础。有灵活的思维,探索的动力,才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牢固的基奠,这样的大厦,决不会是豆腐渣工程,更不会成为毫无特色、牢固的水泥桩!
请问对方辩友,这些一流高校的教授、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获得成功的基础是不是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呢?兴趣爱好所产生的动力是不是在深厚专业基础上逐步发展开阔的呢?叶子对历史考古非常有兴趣,是不是凭着这个兴趣爱好明天就可以和考古学家一起发掘雷锋塔呢?呵呵,说不定叶子拿着舍利子也会说这是什么玻璃珠子啊?哈哈哈。有灵活的思维,探索的动力,才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牢固的基奠?万丈高楼平地起所需要的恐怕还是真实的砖瓦砌筑吧,灵活的思维,探索的动力倒是可以成为装饰添设。相信大家对华而不实的镂空雕花弓箭这一典故还是记忆犹新吧。
亮亮和南云儿的父母,可能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但他们也不是全无依据,至少在惊鸿一瞥中,看到了风景不错,人文环境还可以啊!象疯猫、philoz,他们感觉就挺好啊,那么,按叶子辩友的逻辑,是不是说明中学生出国利大于弊呢?
在惊鸿一瞥中,看到了风景不错,人文环境还可以,就把子女送出国留学,决定子女今后一生的发展道路,这不更加体现了父母的盲目赶潮流吗?风景不错,人文环境还可以的地方就适合出国?叶子觉得上次去的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的迪庆香格里拉风景相当之优美,人群非常之朴实,那么是不是叶子的父母就应该把叶子送去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风景不错,人文环境还可以的地方”留学呢?
philoz出国的感觉很好?请参考:作者philoz 2001-04-05 19:01:49 我的一些胡言乱语。附上文中部分段落:
24小时之后……我可能已经在万里之外,我得去一个熟悉但陌生的国度开始我新的生活。我的目的地是新西兰南岛的一个被称作(还是自称的?天晓得……)"Garden City"小城 Christchurch,听说那儿很美丽……我于是盲目的选择了这儿……我不知道等待我的是什么……按照我近来悲观的情绪……应该不是什么好东西……美丽的风景不知道到时候有没有美丽的心情去欣赏……
从开始准备到明天出发,仅仅经过了大约5个月,我知道这是我生命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或许,我的一生会被改变……我希望我怀有希望,可是……我只可以说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在逃避什么或者在期望得到什么,只感觉前路茫茫,漆黑一片……
这不正体现了一个中学生出国的彷徨与迷惑吗?请问对方辩友,这到底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呢?
上世纪初,我国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小平同志为例),不到20,出国留学,他们有没有在异国文化的冲击下,进一步迷失自己,进一步走向彷徨?
国情不同了,时代不同了,事物发展状况也就有所差异,你说的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按照对方辩友的逻辑,那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可以卧薪尝胆为祖国作出贡献啊?他们为什么没有向历史人物靠拢呢?
请问,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他有几年的中学年华?国家的教育可以逐步发展与完善,一个中学生,他有多少光阴可以等待?
如果一个中学生在自己本国用母语都无法参与竞争,成为佼佼者,那么又何以在外国用外语和外国人竞争取得成功呢?他又有多少光阴可以浪费呢?在本国先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及竞争基础,然后再到国外接受先进教育的培养,这样不是效果会更好些吗?对个人,对国家不是更有利一些吗?
综上所述,中学生出国,弊大于利!谢谢。
---- 谈天说地海外华人有奖辩论大赛正在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