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古今纵横>>历史长河>>昨日足迹>>我的历史观>>有人说我讲的是俗语,那我就来讲讲民史

主题:有人说我讲的是俗语,那我就来讲讲民史
发信人: hylshyf(东山)
整理人: daiqisi(2001-04-14 23:55:49), 站内信件

    90年代,和市场经济这个耀眼的天然正确的词语一起,在知识界
另一个相当流行和闪眼的词是民间。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民间,和知
识分子所说的民间概念是根本不相同的。知识分子所说的民间是一种
与国家对抗的社会力量与空间,而我所谙的民间则是一种与官方不同
的看待和评价事物的方式。官方的历史是大叙事──一种冠冕堂皇自
圆其说的说法,而民间的历史则是小叙事──在历史中隐没的个人或
者群体的生活。政治意识形态对于历史的判断既是僵硬的,然而又是
一笔糊涂账。政治意识形态往往对历史进行戏剧性的扭曲,并且随着
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而不断改编;可是民间的看法要长久得多。民间
没有大是大非,但是爱憎分明、善恶昭彰。我所说的民间,实际上,
对于民间本身来说并不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从根本上来说它是无意识
的,是对待事物的一种不同的朴素的方式。它并不是存心要与官方相
对立。本来所谓民间从来就不是一种与官方相对立的立场或力量;相
反,所谓民间往往只是官方的延伸和补充。民间的价值从来就没有要
对抗官方的价值,民间的力量从来就没有想要对抗官方的力量。我的
所谓民间恰恰并不像知识分子所想象的那样在民间存在着什么与官方
不同的“道”或者对立的价值,我的所谓民间与官方的区别只是指对
于事物的叙述和观察与官方有所不同而已。民间善恶的分明,好人还
是坏人的判断,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观念。然而,这样一种朴素的善
恶的区别,在我们的知识里却没有了。这样一种朴素的善恶观念在我
偿的知识里已经逐渐消失了。在民间,对于事物的判断是感性的,同
时也是健康的。在民间,历史诀不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游戏。只
有从民间才能看到真实的历史,不是飞扬跋扈的英雄人物的历史,而
是默默无闻的社会生活的历史。
    历史,在一个普通老百姓看来,是完全不同的。历史在大人物那
里是成王败寇的悲剧或者喜剧,而在一个平民百姓那里,则是普普通
通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历史的风风风雨雨,时代被一次又一次地
重新命名,历史一次又一次地改写;然而,对于老百姓来说,生活是
那么悠久庸常,永远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改变的是生活的形式,不可
改变的是生活的内容。不论国家民族政治生活发生什么天翻地覆的变
化,民间生活一直是忧乐并呈。在国家的叙事里,世界日新月异;而
有民间,世界的变化则要缓慢得多。日常生活从来不会发生根本的变
化,甚至即使是在战争和革命发生的地方,日常生活也仍然在继续。
生活的底层和生活的底色似乎是永远不变的。尽管底层的生命不是飞
扬耀眼的;然而,底层却更有生命力。
    我们以往的历史,往往是政治史、帝王史、事件史、战争史,我
们忽视了那些无名无姓的沉默的历史,忽视了社会生活史。社会生活
历史就像是一条大河,平民百姓却是隐没的河床。我们关心的是时代
的弄潮儿,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转瞬易逝的浪花。真正的日常生活
普通人民的生活从来就没有进入过历史。小说,所谓稗史曾经它和历
史的不同是将普通人作为了自己的表现对象。在现代中国作家中,除
了鲁迅先生之外,我最喜爱张爱玲。张爱玲有着民间的血脉。张爱玲
《自己的文章》表达出了民间的美学。她说,我们的文学注重的是人
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了人生安稳的一面却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
种安稳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在表现的手法
上,她喜欢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因为只有这种参差的对照才适合表现
普通的世俗日常生活。
    喻明达先生的回忆录《一个平民百姓的回忆录》的出版是破天荒
的盛举,它使普通人的生活从此浮出了历史地表。它表现了一个普通
人的生活命运。这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故事,是普通庸常的人生。它
以普通人的平常心来看历史。喻先生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动荡多变的生
活。他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亲历了一次又一次政治运动,个
人的命运既和社会政治不可分离,同时个人又并非历史命运的玩偶。
个人命运并非等于政治运动,解放和翻身并没有戏剧性地使他这样一
个地主的儿子沦落到社会的底层。历史的变化从来不是斩钉截铁的,
在所谓新社会,过去的历史也仍然在继续,因此作者没有把历史戏剧
化。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历史和社会生活中的断裂性和连续性;生
活既有各种各样的断裂,同时生产又是连续的。尤其是从长时段来看,
那些政治风云并没有给作者,同时也没有给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真
正戏剧性的变化。
    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是时代大潮里随波逐流的生活,沉默的
大多数原生态的生存状态。那些飞扬的历史,那些事件史、政治史是
空洞的苍白的,实际上普通人的生活是更有意思的。这是有血有肉的
生活,它在那些苍白的历史上填充上了真实的颜色。这个世纪是一个
历史急剧变化的时代,它让我们看到这些历史事件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的投影,普通人在历史剧变中的遭遇,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变化,这样
一些历史的被忽略的细节是最有力量的。在喻先生的书中,如“王牌
采购员”、“‘三五’工程”所反映的70年代的和社会生活比我们以
往所见的任何政治或者经济教科书中的描写都要生动和真实得多,而
且我们看到所谓改革开放、从政治生活到经济生活的转变并不是从上
而下由什么政治家决定的,而是由下而上自然地发生的。在我们的历
史教科书中也许可能记载凤阳农民自发的变革,但是它却无法记录实
际上这种变革已经悄悄地在整个中国的下层自动地发生了。
    “忆苦思甜”是习惯了政治生活的中国人最熟悉的课程和仪式。
“忆苦”,也就是控诉,已经成为了很多中国人对于历史的一种既定
的叙述姿态,并且因此历史成为我们的一种消费,控诉的力量──因
为控诉有一种特权,因为控诉总是对于过去的无法辩护的历史的控诉。
生活和历史通过控诉被戏剧化了,并且生活和历史似乎只有这样戏剧
化才祁赋予意义。去年可以说得上是文革年,回忆和控诉文革的书刊
铺天盖地,但那都是知识分子对于文革的控诉。《一个平民百姓的回
忆录》使我们看到了另一个文革──民间的文革。作为一个民间的知
识分子,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他对于历史的判断不是政治的大是大
非,而是一种朴素的感性认识,一川善恶的区分,在文革中,喻先生
作为一个地主的儿子,既是“老造”,同时也是“专政”,那种我们
在各种回忆录里见惯了的政治风云变成了市井里的斗智斗勇,政治叙
事中斩钉截铁的大是大非变成了民间的恩恩怨怨善恶分明。被我们戏
剧化了的文革,我们“忆苦思甜”中的人间地狱和腥风血雨也具有了
丰富的形态,甚至这个时代和其它的时代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他的好友刘志诚,这位造反到底的“老造”并不像我们影视里所见的
那样面目狰狞,反而更像是民间通俗文学里常见的豪爽仗义的好汉。
在书中写造反派“野汉”用皮带抽打“老革命”,可是这位老革命却
是禽兽。这位40多岁的老革命,看别的老干部换老婆换得眼红,就把
自己治下的一个未到婚龄的营业员强奸成了老婆,还不放心她。她对
他的下作厌恶之李,将这位老革命丈夫的事迹画成了漫画,适逢反右,
结果她被打成了右派,老革命立即与她划清界线,不仅如此,还偷走
了她相依为命的孩子。
    作者既不是为国家事业活着的伟人,也不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
围绕着他的是凡人琐事、日常生活。他所表达的是老百姓普通、真实
的生活欲求和态度,普通人质朴的想法和愿望,比如他当老板,关心
的是公司具体的每一个职员的福利和收入。在俗气和实际中,包含着
浓浓的人情味。这本书的可贵之处也许更在于,它是一个60多岁的有
文化的老人的心理写真,对于朋友亲人的友情亲情,对于蜜士C 的怜
爱。作为一个普通人,青春过去了,然而还有漫长的人生,丰富的感
情需要,他们的内心要求和感受不能忽视。我们几乎所有的对于世界
的认识和观察都是从青年的视角出发,很少以老年人的视角来看世界。
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60岁的老人的角度来叙述,没有真正了解
第辈,我们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忽略了他们,我们关心
的是他们的饮食起居,却忽视了他们的感情需要,忽视了他们的想法。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从这个角度为我们揭示和我们同样丰富或者更加丰
富的内心世界。因此我感觉到喻先生的回忆录越写到后面越酣畅精彩,
越来越富于人情味。
    中国人很少写自传回忆录,因为中国人有太多的顾忌。这些年来
回忆反右和文革的作品,即使有的获得了高度评价,但是都没有真正
敞开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一个平民百姓的回忆录》以一个平民百
姓的角度和普通人的心态去看这个世界,很少得失利害的负担。这种
心态要平常得多,也要正常得多。更主要的是,这些事实更接近真实
的人生,更接近于正常的人性,没有受到学术、政治的遮蔽。文革其
实是人性在斗争,政治的关键深入到最下层其实就是人性的斗争,生
活已经逐渐剥离了政治的内容,还原为真正的人性的考验。我们有伟
人那里看到的是人生非凡飞扬的一面,实际上也就是时代表面的东西,
甚至是非人性的东西。平常当我们说领袖也是人,也有人性的缺点的
时候,其实我们已经不是以人性不标准了,已经不是把他当作了一个
平常普通的人了。《一个平民百姓的回忆录》不是以学术的名义,而
是通过真实人生感受去触摸历史,以真正人性的标准去评衡历史,它
真正给我们打开了历史混沌丰富的身体。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