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onique(叶子)
整理人: navi(2001-04-12 02:57:20), 站内信件
|
首先谢谢你的热心参与。
对方辩友从心理角度指出:中学生出国,并没有说他们的父母不出国啊?!父母也出国,(或者国外有亲戚),不是与国内一样,起到关怀的作用?
这里我们应该指出的是大多数中学生出国是独自一人来到国外这个举目无亲、“家徒四壁”的陌生环境。父母陪同,国外有亲戚的毕竟是极少数,请不要以点概面的看问题。
即使是独自出国,现代通讯那么发达,电话、电邮等都是快捷的联络方式,图、形、声并茂,虽人远在天涯,亦似近在咫尺。空间的距离,早已不是沟通的障碍。
那么对方辩友的意思也就是说现代发达的通讯电话、电邮等可以取代父母亲人朋友的陪伴及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咯?这倒是令叶子想到一个经典的光棍笑话:娶个电脑当老婆。请问对方辩友,你觉得这个有可行性吗?
独自负笈远行的少年,有家庭内在、实质的支持,就有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念。可能会遇到挫折,可能会束手无策,可能也会痛哭流涕,悔不当初,但这不正是成长的代价吗?
说得好,看来对方辩友也非常清楚了解中学生出国所面临的困难与生活的艰辛。而正因为中学生年纪尚小,出国后难以以未完全成熟的生理及心理来面对这种种困难与挫折,所以才会付出不成比例的代价。白白浪费的青春与大把的金钱恐怕是不能够称之为成长的代价吧!
有没有心理问题,并不与有没有父母照看直接相关。
孩童的心理发育及生理发育与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密切联系,而这个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长来营造的,这一点在当代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著作中已被论证。
对方辩友从教育资源角度指出: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人均值比我国高得多。学生接触的实验仪器,跟科技发展联系较紧,教材的更新也较快,不象我国,绝大多数中学中使用的教材、仪器,是老掉牙的。(例如,高中物理的人教版教材,83年出版至今,从《甲种本》到《读本》,除了名称、封面、价钱改了,里面内容只字不改。)说明我们教育的滞后。
需要提醒对方辩友的是所谓基础知识就如国家宪法一样,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内容及模式,而并不是滞后的表现,难道国家宪法也会天天变,日日变,年年更新吗?
对方辩友从学习能力的发展角度指出:我国选手参加中学生奥赛屡屡摘金夺银是经过特殊培训且只会考试不会实验操作,从而得出我国的教育延误了许多人的后续发展能力。
请问对方辩友的意思也就是说国外培养学生“做实验”而不懂理论基础的教育就能够促进许多人的后续发展能力咯?请了解一个问题,后续能力(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潜力”)的挖掘及发展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培养灵活思维及探索开发的先决条件。没有牢固的基奠,何以来万丈高楼平地起?恐怕也只能被人成为豆腐渣工程吧!
对方辩友从实例指出:假如中学生出国,如对方辩友描述得那么可怕,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争着往火坑里跳?他们,及他们的父母,丧失了最基本的判断能力了吗?
根据某新闻媒体的调查,将子女中学阶段送出国的家长有70%的心态都是盲目攀比,追赶潮流,本版现在澳大利亚留学的站友chenliang77(亮亮)及现在德国留学的nanyuner(南云儿)前不久也谈到这个问题,他们出国的原因就是父母出差到国外,偶觉得这个地方风景不错,人文环境还可以,就如此决定把他们送出国留学了。请问:这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上世纪初,詹天佑等一批留学生,不是小小年纪就出国留学了吗?他们最后不是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了吗?
的确,詹天佑等一批小留学生最后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请问他们是中学阶段出国留学的吗?这里我们所谈的中学生出国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对方辩友不要顾左右而言他。
思想尚未成形的中学生出国留学,不正可以接受不同文化的冲击,从而更会思考、更易成才吗?
思想尚未成形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在异国文化的冲击下,进一步迷失自己,进一步走向彷徨,更容易在异域文化的影响下被同化,请问这对个人的成长及国家的发展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综上所述,对方辩友花费大量的篇幅来阐述国外的教育如何如何先进,如何如何灵活。我方承认中国的教育还存在不足,亟待逐步发展与完善,需要借鉴国外的某些教育方式与方法,但这是否就代表中学生出国就一定是利大于弊呢?
我方观点:中学生出国,弊大于利!谢谢。
---- 谈天说地海外华人有奖辩论大赛正在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