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谈天说地>>● 海外华人>>心情加油站>>请你参加>>"海外华人"2001有奖辩论大赛>>【辩论赛正方】中学生出国利大于弊>>【辩论赛正方】中学生出国利大于弊 <1>

主题:【辩论赛正方】中学生出国利大于弊 <1>
发信人: donkeylee-renwox()
整理人: navi(2001-04-12 02:57:02), 站内信件
    各位辩友,我方认为中学生出国利大于弊,既有理论依据,也有实际事例支持。

    针对反方辩友提出的一些错误观点,我认为有必要让反方辩友对论题有更明确的认识。

    首先,这里讨论的是中学生出国的弊与利,而不是中学生能不能都出国。以中学生不可能都出国,来反驳中学生出国利大于弊,是一个逻辑错误。

    其次,这里讨论的中学生,是普遍意义上的泛指,不是对某一些中学生的特指。反方辩友指出的高干子弟云云,是刻意缩小讨论范围,回避己方无法争辩的事实。反方辩友应正视事实,不要回避对关键问题的辩论。


中学生出国利大于弊,从以下几方面可见一斑:
一、从心理角度。
    不少反方辩友提出,中学生是未成年人(其实准确地说,应是部分),他们脱离了父母、家庭,远渡重洋,在孤立无援的境地下,心理问题堪虞。但是,中学生出国,并没有说他们的父母不出国啊?!父母也出国,(或者国外有亲戚),不是与国内一样,起到关怀的作用?即使是独自出国,现代通讯那么发达,电话、电邮等都是快捷的联络方式,图、形、声并茂,虽人远在天涯,亦似近在咫尺。空间的距离,早已不是沟通的障碍。在少年成长过程中,父母起的真正作用,是他们内心的关怀,而不是对子女衣食起居无微不至的(或者说,是过于细致的)照料;是对子女探求世界的精神支持,而不是给子女做扫除障碍、挫折的清道夫。独自负笈远行的少年,有家庭内在、实质的支持,就有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念。可能会遇到挫折,可能会束手无策,可能也会痛哭流涕,悔不当初,但这不正是成长的代价吗?雨过天晴,就会发现自己又长大了,世上哪有过不了的槛呢?经历种种,才能形成真正成熟的心理。
    呆在国内的中学生,他们如果备受呵护,就只能接触一个业已过滤的社会,确实没有危险,但他们长大成年时,心理是成熟的吗?他们如果并没有与父母沟通交流,那他们能从父母那学到什么精神实质上的东西?有父母的照看,不照样有中学生自杀甚至弑父弑母吗?可见,有没有心理问题,并不与有没有父母照看直接相关。

二、从教育资源角度。
    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人均值比我国高得多。学生接触的实验仪器,跟科技发展联系较紧,教材的更新也较快,不象我国,绝大多数中学中使用的教材、仪器,是老掉牙的。(例如,高中物理的人教版教材,83年出版至今,从《甲种本》到《读本》,除了名称、封面、价钱改了,里面内容只字不改。)是这些教材、仪器,质量过硬,无需改动吗?不,只说明我们教育的滞后。我在90年代中期,做过香港和大陆
高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发现香港教材受英国教育观念的影响,很注重科技新知的介绍及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是说,教材,不是不能有新样子的,别人做得到,我们做不到,这正是我们教育滞后的体现。
    每个教学班的人数,我们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平均值。美国平均十几、二十人,我们动辄五、六十,甚至七十人。想一想,即使教师上课时所有时间都盯着学生,那平均下来,一个人,能接收几分钟的注视呢?这就注定,很多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是被忽略的。

三、从学习能力的发展角度。
    我国选手参加中学生奥赛,总能披金戴银,是对方辩友所津津乐道的。事实如何呢?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很清楚他们的培养过程。湖南湖北两省,奥赛成绩之辉煌,全国瞩目。全省只有一两间学校,有招收奥班学生(通常只有一个班)的特权。他们的普遍做法是,高中三年,让学生苦攻一门学科,提前学完高中与大学中的相关课程。如果进入国家理科试验班(全国二十几人),更要接受全国一流教授的特别培训,最后才选出国家队(五~六人),出去比赛。这种培训之下,能不披金戴银吗?
然而,这种培训之下,我们的实验试得分,仍常落后与外国。说明什么?我们的学生,会考试,但不会操作。实在令人痛心啊!
    纸上谈兵的考试能力,对方辩友不会误认为是学习能力吧?
    学习能力,应包含有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思辩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这些综合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人的后续发展潜力。其中的创造力,不可能靠课堂灌输“教”会,只能靠培养。目前我国的教育,可以说,延误了许多人的后续发展能力。

四、从实例来看。
    我所在中学,学生出国人数年年攀升。假如中学生出国,如对方辩友描述得那么可怕,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争着往火坑里跳?他们,及他们的父母,丧失了最基本的判断能力了吗?
    中学生出国,高中生占多,他们已接受了国内的义务教育,为什么不能博取众长,接受国外的中学教育,以得到最优化的教育配置?
    上世纪初,詹天佑等一批留学生,不是小小年纪就出国留学了吗?他们最后不是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了吗?现在很多留学生,尚未回来,不是不回来,只是时机未成熟,并不是早年留洋,导致被同化,成了忘记根本的黄皮白心的“香蕉”。
    为什么上世纪初,我国出了那么多优异的科学家,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因为那时的中国,正处东西方文化撞击的中心,各种思想的存在,迫使人们思考、比较。先是困惑,继而走出困惑,思考力得到了锻炼、升华,人才,就从这种思想碰撞中产生。
    思想尚未成形的中学生出国留学,不正可以接受不同文化的冲击,从而更会思考、更易成才吗?

    综上所述,中学生出国,利大于弊。

    谢谢!


----
一只毛驴走天下,得嗒得嗒得得嗒
天下任我行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