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monique(叶子)
整理人: navi(2001-04-11 16:42:44), 站内信件
|
对方辩友roy_young在《驳叶子“【辩论赛反方】中学生出国弊大于利”》一文中首段以中美儿童的喜好相类似来证明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已融会贯通,所以当中学生到国外以后,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隔阂,反而会有某种程度上的亲切感。
我方承认,在国际经济发展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中,各国的文化文明都有进一步的交流与融合,但这是否就可以证明中学生到国外后由“在银屏上看到来自美国的大片”后产生的感性了解可以在一个崭新陌生的社会中感受到亲切感呢?中学生在一个心理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突然遭遇社会环境的突变,面对着语言的障碍,生活的挫折,在伤心难过的时候缺少父母亲人的安慰鼓励,在悲观绝望的时候没有亲朋好友的鼎力支持,远离了父母的呵护,远离了朋友的关爱,他们有可能在陌生的世界感受到亲切感吗?恐怕只会是在萧瑟的风中独自而行,更显茕茕孑立吧。
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隔阂?
既然是“应该”,那么对方辩友由个人猜测而得出的结论是断然站不住脚的。记得前不久本版站友jorce_85(雪地脚印)发表了一篇题为痛在HOMESTAY的日子,此文就真切的表现出中学生出国后的弊端与难以适应的隔阂。
对方辩友第二段以“中国的基础教育领先世界水平,但是基本上是理论脱离实际的”来阐述中国培养的是理论家,国外培养的就是工程师。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中间,我们需要理论家,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工程师。
请问对方辩友:何以来美国二分之一的科学家是华人,且美国本土人自言美国人的钱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美国人的智慧在中国人的脑袋里呢?邓小平爷爷曾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既然在自己国家连基础知识都无法牢固,又何以来日后学成归国建设国家而言呢?
对方辩友第三段以“很多回到中国支援中国建设的人才,不光是所谓留学生,更有很多高中期间去国外甚至出生在国外的海外华人”来证明现在的开放的中国社会里面,意识形态已经不重要了。
据新闻调查显示,中国2000年归国留学生数量上涨,在此,叶子作为一名海外留学生感到光荣与自豪,祝愿祖国繁荣富强。但不可忽视的是即使归国留学人员数目上涨,也仅仅占总留学人数的18%。试问另外这82%的留学人员何在?是否是因为受到外国文化文明的影响熏陶被同化转而移居国外就不言而喻了。
对方辩友说:实际上中学生出国可以更好的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技术,等到回国以后可以用更丰富的经验,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来促进中国的发展。
如果在中学阶段无法受到正常的心理及生理成长,又何以来更好的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如果“意识形态已经不重要了”,又何以来“等到回国以后可以用更丰富的经验,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来促进中国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学生出国不仅是个人眼前的弊大于利,从长远意义上来看更是国家的弊大于利。我方认为:中学生出国弊大于利。谢谢。
---- 谈天说地海外华人有奖辩论大赛正在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