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ityconnor(城市角落)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04-30 21:01:12), 站内信件
|
第三次看《我的父亲母亲》
好的电影,每看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今天中午,边吃饭边看电视,找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做到章子怡演的母亲在山路上追赶父亲远去的马车,手里拿着的那碗饺子终于在山路上落地开花。然后就是母亲的母亲请来了补碗的匠人,将一个碎了的青花瓷碗补得滴水不漏。那个细节,补碗的细节,每一次看都会觉得更有味道。这是南方没有的手工匠人,因为生活的贫困,而产生的职业。但这次修补这个瓷碗,已经不再是过去节俭的意义。“使这个碗的人走了,也将闺女的心带走了”,补好,是为了留个纪念。那细绳扎好的青瓷片,匠人长满老茧的手指轻轻按住的细钉,还有如小提琴弓弦一般来回拉动的绳子。。。。。。这些我们陌生的手艺,在进行着一个纪念爱情的仪式,心会伤,会破碎,碎片掉了一地,然而碎了之后,幸好还有这样的手艺留住了回忆。
当纤秀的手将日历一页页撕去,父亲回来的日子也一天天接近了。这种心情欣喜的期盼,是经历了别离的人才能体会的幸福憧憬。在那说好要回来的日子。母亲早早就穿上了父亲最喜欢的大红棉袄,站在那条通往城里的路上,从清晨到黄昏,从日出到日落。漫天的飞雪白了眉毛,白了头发。那条红红的长围巾围住了少女冻得通红的脸庞,而目光却依然殷切。穿越那重重的山峦,透过那风霜严冬,站在大雪中一动不动的少女相信,他一定会回来,一定会回来的。正是因为这个信念,使寒冷变得温暖,使心灵变得坚强,使爱情的追求变得勇敢。
当母亲在昏睡了两天两夜才醒来后,第一声听到的,是孩子们念书的声音。“春天来了,大雁回来了……”苍白的脸,重新有了光彩.母亲对她说:“先生回来了,昨天夜里就回来了。他一回来就到这里来了,他在这守了你半宿,今天早上才走的。他是专门为你才回来的啊。。。。。。”----一滴晶莹的眼泪,顺着女孩子的脸流了下来,她轻轻地闭上了眼睛。终于,他回来了。
记得在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在一个标准的宽银幕戏院里。颜色、音响各方面设施都很好。从头看完之后,觉得是这一幕最感人。当时,也跟着悄悄地落泪,然后,当画面回到后来的黑白现实世界时,就淡忘了之前的感动,也许是淡忘了感动的原因。记住的是那金黄的秋天,美好纯真的女主角,美丽如画的爱情。第二次,在学校的电影课上看的,两部小小的电视机,一张经常跳碟的VCD,重复着依然美好的故事,而我已经不再落泪了。还是觉得很美,美得百看不厌,值得不逃课而继续坐在环境不那么好的课室里重温两个小时的电影。而这一次,我明白了,原来有些东西,是要经历过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才会有共鸣,才会知道,为了什么而感动。理由很简单,也许并不需要理由,只因我们都已经在生活中找到了这样相似的离别和伤感,惆怅与煎熬,回归与幸福。也明白了,好的作品,是因为象我们真实的故事而成为经典。
在结束之前我一直在想,配乐是否又出自赵季平。那些有点象风笛的声音,每每响起的时候,都煽情得恰到好处。一个痴迷的女孩把窗花贴在黄色的窗纸上,然后,安静地坐在无人的课室里享受着寒风呼啸的冬日里思念爱人的温暖。当她不断在山路上奔跑的时候,从秋天跑到冬天,从青春跑到白头,从离别跑到相聚,又从相守跑到分离。无论是静态的幸福时光,还是动态地为爱追逐,音乐都在期间牵引着情绪。笑声里,泪光中,风雪里,阳光下,时刻为我们提醒幸福。
在结束的字幕里才知道,作曲的是三宝。音乐飘荡在屋子里久久不肯散去,一边收拾着碗筷,也收拾着心情。然后,把电视关掉,也关掉似曾相识的回忆。我相信,这样的故事还会在生活中一次一次偶遇,我们还会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
---- 爱到天荒地老,也不过是回忆中的浮光掠影.所有的灵魂也是寂寞的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