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区 [关闭][返回]

当前位置:网易精华区>>讨论区精华>>影视沙龙>>● 世界电影>>独立论坛>>合纵连横>>fallingstar>>乏味的英雄和有趣的坏蛋

主题:乏味的英雄和有趣的坏蛋
发信人: fallingstar()
整理人: stupidyoyo(2001-04-02 16:33:56), 站内信件
乏味的英雄和有趣的坏蛋
——中国的一些影视作品为何如此乏味

  世上好人比坏蛋多,但不幸的是,坏蛋往往比好人有趣。坏蛋之有
趣,常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这一例子看出:一个中国人,当他最有趣的时
候,通常会被其女友、家里人称为“坏蛋”。如果他不是偶而有趣,而
是常常有趣得像个“活宝”,那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他是个“环蛋
”。这是为什么?我不知道其他民族是否有这种现象。但我相信把有趣
者称为“坏蛋”确实暗寓着一些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传统价值观:有趣是
不好的,至少是不被传统文化所鼓励的。

奉命“活泼”无有趣可言

  传统思想的长期独霸天下,最终会形成民族性或集体无意识。举例
来说,许多中国人对“美妻丑夫”这一极为正常的现象忿忿不平,称之
为“一朵鲜花插在牛粪里”。实际上,“美妻丑夫”只要是双方自愿的
,那么只有一个足简单也最合理的原因:丑夫是个有趣的人。但如此简
单的理由却为众多国人所不解,因为他们大多比较乏味,不知有趣为何
物。他们对“美妻丑夫”只有一个解释,那丑夫一定是个坏蛋。
  我年轻的时候,任何一部电影放映后。学生们总会模仿坏蛋。我认
为那不是因为“性本恶”的缘故,而是因为孩子都喜欢有趣、不喜欢乏
味。虽然中国的孩子是非观念特别强,看电影时总忘不了问“谁是好人
谁是坏人”,但如果坏蛋有趣而好人乏味,他们就会超越是非去喜欢坏
蛋,进而模仿坏蛋。记得电影《向阳院的故事》里,一个坏蛋教唆孩子
们别好好读书,教了他们一首儿歌:“糖儿甜,糖儿香,吃吃玩玩喜洋
洋;读书苦,读书忙,读书有个啥用场?”导演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教育
孩子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上坏蛋的当,但结果却事与愿
违,所有的孩子都记住了这首儿歌,连我这个“好学生”也记住了这首
颇为“有趣”的儿歌。现在再看这首儿歌,自然毫无有趣之处,由此可
见当年是个多么乏味的时代,那么我们中国现在的电影和电视作品是否
不再乏味了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据说现在电影完全市场化了,其实不过是放映上的相对市场化(创
作上则远未做到真正的市场化),但即使这相对的市场化,也已经使严
肃有余、有趣不足的国产电影遭到了普遍的败绩,富有教育意义的国产
电影根本无法与好莱坞娱乐片抗衡。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银幕“英雄”
乃至文学“英雄”与过去一样一本正经,乏味得很;而好莱坞的英雄却
十分有趣——虽然坏蛋还是比好人有趣,但英雄却比坏蛋更有趣。他们
的坏蛋虽然比好人有趣,但由于贪欲、自私等精神上的不自由,总比英
雄要乏味得多。他们的好人(通常充当英雄的助手或上司)由于循规蹈
矩而古板乏味。由于循规蹈矩者必然缺乏思想上的独创性,所以好人总
是斗不过颇具独创的坏蛋,并且还会好心办坏事地给英雄添乱,阻挠英
雄顺利地斗败坏蛋。他们的英雄却往往不守纪律、不循规蹈矩;由于不
循规自矩,必然思想活跃、机灵有趣,关键时刻就能独创性地大显神威
,于是善最终战胜了恶。
  而我们电影中的坏蛋、好人和英雄是这样的:坏蛋比好人“有趣”
,而好人比英雄“有趣”。坏蛋最有趣,英雄最乏味。这也许并非导演
和作象的初衷,都是客观事实。中国的一些导演似乎总不肯让英雄有趣
,英雄总是所有角色中最古板最守纪律的,永远斗志昂扬,永远不苟言
笑,永远大义灭亲,永远不通人情,永远没有人性的弱点;略微有趣一
点的总是好人,也就是与英雄意见不一的助手(而领导总是强作风趣以
显得有魅力或有领导艺术,比如让他开一些与民同乐、显示平易近人的
乏味玩笑),但是助手的有趣总是给英雄添乱,幸亏古板的英雄警惕性
高加上本领高强及时赶来救驾(当然一定是在领导的英明决策之下),
助手才没吃太大的苦头,善终于战胜了恶——但乏味也同时战胜了有趣
,因为最乏味的英雄竟战胜了最有趣的坏蛋(在一个乏味的故事中相对
而言)。

丑星、反派演员的“喝彩声”为何多

  由于我们的导演也要设法使电影对观众有了一定的吸引力,“既然
不能让英雄有趣,怎么办呢?导演就为次要角色添加点有趣,但由于自
身的乏昧和鄙视有趣,所以这添加的有趣十分做作,完全吃力不讨好,
常常令人倒足胃口。添加有趣的方法之一与好莱坞一样:让好人添乱。
但好莱坞电影中的好人是用古板给有趣的英雄添乱。中国电影中的好人
则是用有趣来给古板的英雄添乱。两者在有趣与乏味的价值取向上适相
反对,方法也就正好相反。添加有趣的方法之二是丑化坏蛋。由于一切
丑化都是喜剧性的,在并非真正有趣的故事里,丑化就成了有趣的代用
品。颇为反讽的是,坏蛋只是因为被丑化,才产生了小丑式的有趣;并
且恰恰是坏蛋被丑化的地方,成了环蛋有趣的地方。比如说坏蛋的好色
、贪吃、爱钱、各种怪癖、黑话、结巴、气急败坏、流里流气等等,导
演都加以重彩浓墨的丑化,但观众却从中看出了人性的普遍弱点。某种
意义上说。坏蛋被人性弱点毁掉本身,使坏蛋成了“悲剧人物”,观众
对之产生了深层的同情。对坏蛋的丑化十足以使之有趣,对英雄的美化
则十足以使之乏味。比如英雄的不好色、不贪吃、不爱钱、毫无怪感等
种种不近人情,都与观众的自身好恶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距离一没有入愿
意做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另外,由于刻划坏蛋的坏可以无所顾忌
,导演和作家的想象力得到了解放,他们的有限才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而刻划英雄时由于惟恐犯忌,所以缚手缚脚。况且我们的一些导演、
作家、或者导演作家的领导自身都极为乏味,“他们把英雄固有的有趣
强行剥离,转移到另一个陪衬者身上去,由于是陪衬,就导致了:一、
有趣本身的弱化,即在整个故事中退居了次席;二、有趣的意义被逆转
,即有趣不是作为英雄战胜坏蛋的自身素质,而是成了给英雄添乱的外
在因素。结果,好莱坞英雄总是违抗古板上司的命令,但最终以不落俗
套的新奇方法战胜了坏蛋,而我们的英雄总是由于贯彻了领导的英明决
策并排除了有趣助手的帮倒忙而极为落套地战胜了坏蛋。
  简而言之,在好莱坞电影里,比赛的是谁最有趣。好人是最乏味的
笨蛋,英雄是最有趣的捣蛋。古板的好人用乏味来添乱,结果次有趣的
坏蛋战胜了乏味的笨蛋,但最有趣的捣蛋战胜了次有趣的坏蛋。有趣大
获全胜,于是乏味的好人受到了教育,从此开始学习有趣。而在中国电
影中换了个个儿,比赛的是谁最乏昧。好人是次有趣的捣蛋,英雄是最
乏味的笨蛋。捣蛋的好人用有趣来添乱,结果最有趣的坏蛋打败了次有
趣的捣蛋,但最乏味的笨蛋打败了最有趣的坏蛋。乏味大获全胜,于是
次有趣的好人受到了教育,从此开始学习乏味。
  顺便一提,中国导演添加有趣的另一方法是让角色莫名其妙地笑,
有人说这是“戏不够,笑来凑”,我觉得应该是“趣不够,笑来凑”,
因为情节主干都是有限的,所谓有戏,就是有趣,因此凑戏也就是凑趣
。但稍懂一点有趣的人都知道,凑趣永远是乏味的,与真正的有趣无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了“教育意义”而牺牲有趣永远无法达到
目的。观众进电影院是来娱乐的,而不是仅仅来受教育的。当年看电影
是集体组织的,不看不行,人们尚且只对并不真正有趣的反派角色寄予
最大热情(不过是饥不择食弄点代用品罢了),现在电影市场化了,看
不看国产电影没人强迫,而我们的电影观念却没有真正改变,我们的电
影的处境,是不难逆料的。
 

 


--
------------------------------------
来http://www3.wx.js.cn/movie看一看吧 
------------------------------------

※ 修改:.fallingstar 于 Jan 14 15:30:03 修改本文.[FROM: 202.102.34.108]
※ 来源:.网易虚拟社区 club.netease.com.[FROM: 202.102.34.108]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