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lanet03c(Conan)
整理人: k_xiaoyao(2001-05-09 15:34:03), 站内信件
|
最后的熊猫:第3章 熊猫政治(2)
The Last Panda
By George B. Schaller
[美]夏 勒 著
张定绮 译
ISBN 7-80145-054-X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11
柯南 扫校
-----------------------------------------------------
**************
第3章 熊猫政治
**************
-----------------------------------------------------
十一月要讨论器材,我们完全没接到预告。我五月离开的时候,
他们还要我提供研究中心设计上需要修改的细节。我把这方面的资料
带来了,指出化验过程所产生的毒性烟雾,需要准备面罩和排废气的
管道,我已经给过一个中国人一份相关的书面资料,但后来我才知道,
资料被他压住了。由于中国人一向器材短缺,我可以同情他们的欲望,
但现在已远超出实际需要。我们的行动计划并无不当,而我们希望在
田野中完成的目标,就我所知,也并无不当,但合作精神中某种无法
界定的东西已完全崩溃,双方都难辞其咎。
这一天,以及后来几天的会议中,中国人提的要求几乎没有谈判
的余地。他们一意孤行追击问题,用的几乎是西方的线性逻辑。
张树忠说:“原则和细节应该在同一个层次上,不可分割。原则
就是研究中心需要必须的器材。细节就是器材什么时候可以交货?”
王梦虎说:“器材会根据需要购买。需要的意思就是,我们的合
作研究计划需要器材。”
有一次,我把研究中心称作田野工作站——脱口道出我心目中认
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但效果当然适得其反,我们又浪费了好几个小
时向中国人保证,基金会不会取消建设研究中心的承诺。
有次朱靖用中文跟他身旁的人说:“或许我们该延后跟外国人合
作的事。”其他人强作客套,挂着官式的微笑。
相互不满滋长,计划有半途而废的危险。
德黑斯重申:“再讨论器材也不会有结果的。夏勒(本书作者)
建议过,未来添购器材应该咨询专家。议定书或行动计划里都没有规
定现在就要详细讨论器材问题。我们不准备现在做这件事……我们不
能答应这么做。将来实验室的每一件器材我们都要了解。”
基金会必须采取保守的立场:“把有关器材的决定。延到有机会
咨询实验室生物学家,各种生化、放射免疫测定,以及其他工作可能
需要什么为止。”我的知识不足以在这种事上帮忙,我也不鼓励购置
我认为没有必要、不适合卧龙状况的器材。最后同意二月中旬再开一
次会,讨论器材问题。
会开到第九天,也就是最后一天.会前.马焕琴作了一次象征式
的露面。她不大开心,见到我时,眼睛还泪汪汪的。几天来工作得很
努力的翻译员沈建国,是个很活泼而讨人喜欢的人,那天却显得特别
严肃。没来由的拉起我的手拍拍。究竟怎么回事?
会议开到中途,我问:“十一月到五月的计划是否照预定计划进
行?”我关心的是这个冬天的田野工作。行动计划标明,第一期研究
应该在十一月开始,持续到五月。现在已经十一月二十四日了,大家
要遵守协议吗?
王梦虎说:“行动计划里写的都算数。”这答复对我们原来的进
度有利。
朱靖反对:“夏勒应该回去跟专家讨论器材的问题。”
张树忠有第三种意见,他递给我们一封信,表示了两个政治派系
的折衷条件;田野调查可以开始.但如果基金会不能在一月提出一份
器材建议清单,就必须停止。
德黑斯答道:“我要你们保证,从现在到五月,工作会一直持
续……如果你们不保证能做到五月,倒不如根本不要开始。”
德黑斯的最后通牒使一直处于守势的我们,土气大振。我们一直
受操纵,被对方耍得团团转,中国人玩他们的官僚游戏,我们只落得
在谈判中苦苦哀求。现在下一步怎么走,全看中国人出招了。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十一月三十日,小沈和我奉准离开北京,坐火车赴成都,我们像
逃犯一样,大清早出城。这虽不尽符合行动计划原定进度.至少精神
未失;至少在目前,张树忠的观点占了上风。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的冲积平原上,因土质呈红色,也称做“红盆
地”。这儿是全中国最肥沃的农业区,也是省内一亿一千万人口大部
分人的家乡。德国摄影家芮啸风(Ferdi-nand von Richthofen)一
八七○年来到成都,它已“名列中国最大的都市,文风鼎盛,气质典
雅,无出其右者……所有茶馆、客栈、商店、民宅,墙上都挂满绘
画……碑坊上的完美艺术成就,令来往商旅都赞叹不止……但最能呈
现这座城市文明修养的,是当地居民彬彬有利的态度,在这方面,成
都府遥遥领先中国其他地区”。
一百年造成不少变化。成都现在是一个四面发展、饱受污染的城
市,笼罩在永远灰沉沉的天空下,当地人说,现在狗看见太阳,都会
吃惊的狂吠。虽有两千年历史,但市内除了几座寺庙,没什么足以吸
引观光客之处,主要因为旧城在明朝末年的农民暴动中烧掉了。我每
次到成都的固定住所锦江宾馆,是一幢史达林式的庞然巨厦。虽然四
川菜世界驰名,但这家旅馆的一大特色就是供应全城最难吃的食物。
想吃得简单又价廉物美,街上有摊贩和很多家精致的小餐馆,以担担
面或麻婆豆腐见长。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写过:“蜀道难,难于上青
天。”一千多年后,他的话在我身上还像预言般适用,不过,能来到
这儿,我已经谢天谢地了。
拜访熊猫母子
因为我还没有获准开始工作,到成都的第二夭,我去成都动物园
看熊猫。一共有九头,关在一幢合格的建筑物里,还有户外活动空间。
园中四头母熊猫,有一头自然受孕,还有两头四月接受人工授精。人
工授精后,名叫美美的那头,经过一百五十六至一百五十九天的怀胎
期,于九月二十日产下两头小熊猫〔死了一头)熊猫一胎可以生产一
到两只幼犊,但它们通常只照顾老大,任凭另一个幼儿死亡。一九八
○年,一共有二十三头小熊猫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诞生.除了墨西哥
市查普特佩克(Chapultepec)动物园的迎迎, 其他全都是在中国大
陆的动物园里。我迫不及待要看看熊猫宝宝的模样。我被带到用草席
遮挡着,不给一般人看的笼子前面,特准瞄一眼美美和她的孩儿,一
头名叫蓉生的小公熊猫。她坐在角落稻草铺的床上,摆出熊猫典型的
懒洋洋姿势,翘着后腿。蓉生躺在她面前的稻草上,体积和外形都很
像一只大胖猫,他才两个半月,勉强会爬,看起来就是一件会动的玩
具,惹人想抱。
我请求每天来观察一会儿蓉生的情形。动物园主任不许我进入中
国研究人负工作的温暖的建筑物,但至少让我站在寒冷的参观区。我
观察到很多不可思议的事,美美时常替蓉生梳毛,添拭他的肛门,把
他的尿与粪都吃下去,藉此保持巢内简洁;我也注意到,蓉生白天只
吃一到两次奶,每次大约十到十五分钟。这些细节有助于我们阐释以
后在野外的观察所得。我人在寒风中,美美与蓉生之间的母子亲情却
令我倍感温暖。我有一天的笔记可以为证:
-○四二(注:“指早上十点四十二分)。她站着,把蓉生的上
臂含在口中,同时把他抱在怀中,坐下,搂着他,轻咬他的腿,好像
在逗他玩。舔完他的肛门,他就从她的肚子滑到草堆上。
一四○六。美美仍然躺着,把蓉生抱近,用鼻子揉他的头部与胸
部;他张开嘴,抓她的脸;她又用鼻子揉他的上臂、脖子、头部,舔
他全身和瓜子——不是梳理毛发。而似乎是刺激他——共十一分钟。
同时,在北京的中方领导人间,有关熊猫计划前途的论争仍在继
续。我在成都等了三个星期,终于获准前往卧龙,开始合作计划。#
-----------------------------------------------------
---- “我相信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