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planet03c(Conan)
整理人: k_xiaoyao(2001-05-09 15:34:03), 站内信件
|
最后的熊猫:第4章 猎杀历史纪事(1)
The Last Panda
By George B. Schaller
[美]夏 勒 著
张定绮 译
ISBN 7-80145-054-X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8.11
柯南 扫校
-----------------------------------------------------
*****************
第4章 猎杀历史纪事
*****************
-----------------------------------------------------
我们再次开枪,
它应声而倒,
但又爬起身,
跑进浓密的竹林
我们知道
它逃不出
我们的手掌心……
我一直为熊猫深深着迷。高中时,我到圣路易动物园,隔着壕沟
看熊猫在令人窒息的酷热下蹒跚走动。我读过罗斯福兄弟所著“追踪
大熊猫”(Trailing the GiantPanda)一书,他们在一九二九年四
月十三日,成为第一批射杀熊猫的西方人。虽然他们的追寻让我读得
津津有味,但即使在青少年时代,我已经对他们的成就感到不敢恭维:
我们的追寻显然可以从容不迫,他先沿着岩石密布的河床前进,
然后攀上一个陡峭的斜坡,在倒下的树木中间曲折前进。木头上满是
积雪和冰,滑溜难行。我们一会儿要从横木下钻过去,一会儿又得辛
苦的从上面爬过去。竹林的障碍特别难以穿越,很多轻飘飘的竹枝被
雪压弯,很快又在地面上结冻成冰。我们浑身被雨雪打得透湿,只要
一停脚步,就一边发抖,一边喘气……。
有一个儸儸猎人跟我和穆克塔·龙根接近。他悄无声息的一跃向
前,冲了大约四十码,才回头拼命示意我们赶快跟上。
我跑到他身旁,他指向三十码外一株赤松树。树干是空心的,探
出一头白熊(熊猫)的头部和上半身。它睡眼惺松的左右张望一番,
便悠哉游哉的走出来。它的块头很大,像从梦境里走出来的,因为我
们已经不敢奢望真的看到它了。
泰德赶上以后,我们同时对渐行渐远的熊猫背影开枪。两枪都命
中。它不知敌人来自何方,转身面向我们,跌跌撞撞跑过我们左方积
雪的洼地。它距龙只有五、六英尺时,我们再次开枪。它应声而倒,
但又爬起身,跑进浓密的竹林。我们知道它逃不出我们的手掌心……。
我也熟读露丝·哈肯丝(Ruth Harkness)著的“淑女与熊猫”
(The Lady and the Panda),讲的是一九三六年,第一头活着到达
西方的熊猫宝宝书琳,造成大轰动的故事。我在地图上找到成都位置
授,因为一九四○年代以前,所有猎捕熊猫的探险队都从这儿出发。
过了很多年,我完成了威斯康辛大学生物学的研究后,还记得一
九六三年从报上读到,北京动物园出现第一头人工饲养环境下诞生的
熊猫。身为动物学家,我对这种动物的矛盾与不合逻辑之处更加着迷。
凡事讲究分门别类,条理分明的科学,碰到熊猫却没了辙。它既像能
又像浣熊。研究它的行为是否有助于解开谜团?熊猫与众不同的生活
习惯,进一步刺激捉摸不定的科学热情。这种外貌像熊的动物竟然只
爱吃竹子,简直就像爱吃肉的牛一般匪夷所思。它是如何适应这么特
殊的伙食呢?
我的兴趣主要不在解答生物学之谜,但能成为第一个研究熊猫生
活的西方人,机会难得.当然有其吸引力。然而身为一个满怀使命感
的科学旅人,我一直希望能为熊猫的生存尽一份力量。一种动物若不
能带来知性上的启发,使我喜欢与它们为伍,研究工作就没什么魅力
或乐趣可言。根据我过去研究过高山大猩猩、老虎、狮子及其他物种
的经验,动物必须能提供感情的经验,才能使我经年累月沉浸在它们
的世界里;在陌生文化中作一个永远的移民,对恶劣的天气,日以继
夜的田野工作流连忘返。我会渐进而审慎的,对动物尽可能不只研究
而已,还要了解它们,像折纸一样把它们展开。熊猫的真止内涵隐藏
在讨人喜欢的外表之下.因而使人们低估了它。简单地说,我认为熊
猫是一种值得了解的动物。
受邀加入熊猫计划
一九四九年之前,政局动荡、内战、日本侵华,战祸连连.熊猫
之乡对外人封闭,似乎不可能再开放。但一九七一年四月,中华人民
共和国当局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问大陆,隐约暗示政策改变在即。我
认为那是个推动熊猫计划的好时机。一九七一年七月开始,纽约动物
协会主任康威就为我写信到北京动物园、中国科学院、加拿大驻中华
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还没有外交关系),
提议合作研究。他还联络史考特爵士,把我们的意愿告诉世界自然基
金会。我在巴基斯坦接到康威的信说:“彼得(史考特爵土)表示,
世界自然基金会很乐意支持你研究熊猫的努力。彼得告诉我,目前世
界自然基金会和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都没有专门研
究熊猫的计划。”
可想而知,中国人从来没有回过我们的信,因为文化大革命正在
进行,消息全面对外封锁。这可能是本世纪西方媒体报道最贫乏的一
件大事,尤其跟一九八九年天安门事件所得到的广泛报道相比而言。
我在喜马拉雅,卡拉克兰及其他山区工作,熊猫在我心头逐渐淡去。
完成那个计划,我接着又到巴西马托格罗索(Mato Grosso)研究美
洲虎和它们的猎物。一九七九年秋季,对保育问题极为关注的佛罗里
达州立博物馆馆长金思(Wayne King)打电话给凯依,十万火急要我
尽快回电。几天后,我回了电话。
“乔治,世界自然基金会刚跟中华人民共和国协议合作熊猫研究。
你有兴极去做田野工作吗?”
我当然有兴趣。但另一个计划还没有结束,我必须先确定如何能
两者兼顾。我需要几天时间考虑这个问题。
我于一九七九年十月十二日写信给基金会的保育主管塔帕特,作
了答复:“我十分盼望能参加这项计划,而且深感兴奋。”
十四个月后,我加入五一棚的中国同事中,开始田野工作。除了
研究,我很自然也急于到熊猫野外的家中拜访它,已数十年没有外国
人做到这一点了。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斗,才等到见那极为来电的第
一面,熊猫似乎有规避我的超感应力。不过,至少我的失败并非史无
前例。
植物学家魏尔森在熊猫之乡花了好几个月,还在一九○八年到过
卧龙,可是除了熊猫粪便,什么也没有看到。
熊猫是一种离群索居的动物,在森林中有惯行的小径,会长期在
同一个地带出没,我们在竹林里经常看见的大堆粪便可以为证。
其他访客的运气不见得比魏尔森好,虽然有人见过被捕获或死亡
的熊猫。
一九○八年,布鲁克(J.W. Brooke)在卧龙附近的汶 儿地区行
猎。一九○九年的“地理杂志”(Geographical Jouranl),有篇文
章引用他的田野笔记说:“我们射杀牛角羊、长鬃山羊、山羚以及杂
色熊。”后者是熊猫的另一种名称。这番陈述以漫不经心的态度,看
待很难得的猎获物,令人怀疑射杀熊猫的是当地的猎户,而非布鲁克
本人。布鲁克同一年被彝人杀死,无法亲口把详细经过告诉我们。
德国动物学家魏果德(Hugo Weigold)在一九一六年看过一头被
擒获的熊猫,他向本地人买了这头小熊猫,但它不久就死了。
活捉熊猫第一人
公认第一个真正在野外看见熊猫的西方人是艾德嘉(J.H.
Edger),他扬言在一九一六年观察过熊猫。但这项记录颇有可疑之
处,杜兰(Brooke Dolan)一九四一年二月十三日致哈佛大学哺乳动
物学家雅伦(Glover Allen)的信中说:
“艾德嘉牧师叙述在巴塘和德钦之间,在树上看见一头白熊,如
果属实,恐怕在那条路上也看得到印度犀牛。艾德嘉基本上是个爱开
玩笑的人,他的自然史知识尚不足以分辨鼷鼠(mouse)与耗子
(rat)。 距巴塘最近的竹林,至少也有好几天路程,在东方数百英
里外,北方和西方的竹林更是只有老天爷才知道有多远。巴塘到德钦
的公路,沿边都是白杨树、刺橡、伏牛花、柳树等。听信这个故事的
苏尔比,自己根本没到过四川。”
第一个可以确信见过森林里活生生熊猫的西方人,是亲手射杀它
们的探险队员,亦即一九二九年的罗斯福兄弟、一九三一年的杜兰探
险队、一九三四年的萨吉(Sage)探险队以及一九三五年孤身深入的
英国猎人柏洛克赫斯特(C.H. Brocklehurst)上尉。要不是德国博
物学家谢弗(EmstSchaler)太过冲动,把一头六个月大的熊猫从树
上打下来,未能将它活捉,否则杜兰探险队就有希望创下第一个把活
熊猫带回西方的纪录,也可任熊猫横死名单上少一条冤魂,结果轮到
一九三六年;哈肯丝在野外发现一头幼年熊猫,带回去向全世界展示
而名声大噪。
露丝·哈肯丝原住纽约市;从来没有野外探险的经验,她能活捉
熊猫,不但靠运气,也靠决心。她的丈夫威廉家境富裕,性喜冒险。
一九三四年,他把第一头捕获的科摩多龙(Komodo dragon,译注:产
于科摩多岛的一种型巨蜥蜴)送给纽约动物学会。那年年底,他离开
结婚才两个月的妻子露丝,出发到中国去捕捉熊猫。威廉在上海跟做
过银行职员的奇禽异兽搜集家史密斯(Floyd Tangier Smith)组队。
红军和各种繁琐的手续,使他们迟迟不能而赴熊猫之乡。一九三六年
二月,威康罹患癌症死亡。两个月后,露丝到上海去收丈夫的骨灰,
并且用她自己的话说:“继承了他的探险。”
--------------------------------------------------
---- “我相信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