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xu0306(绮红)
整理人: renxingyu(2001-03-28 22:34:44), 站内信件
|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问诸葛亮对马谡的看法,回答是:“当世英才。”刘备不以为然地说:“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刘备对马谡不以为然,诸葛亮
对刘备的告戒也不以为然,不以为然的结果以日后的事实见了分晓。
诸葛亮出祁山伐魏,命马谡这个“当世英才”把守至重要的街亭。马谡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教条把营寨设在半山上,拒听王平的正确意见,口中整天念叨着
兵法云,兵法云,迂得直冒酸气,最后被司马懿断水而一举击破。
马谡按军令状被斩首。诸葛亮损兵折将,白出了趟祁山,他悔不听刘备言,
深叹识人不及刘备。
平心而论,诸葛亮是识人的,他说自己不识人,是大败之后自信心跌落的表现。仔细辨别一下,他是识人不识才。《三国志·马谡传》说传主是:“才气过
人,好论军计。”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并没完全抹杀马谡,只是认为马谡的谈论超过实干,不是不可用,而是不能大用。
马谡和战国的赵括一样,饱读兵书,善于纸上谈兵,谈得头头是道,谈得令
人信服。你不要以为他只是谈谈,他还真是一块干军事的料,且是一块上等的料
。问题在于军事有很多门类,不同的门类需要不同的人才,有统筹全局的帅才,
有领兵打仗的将才,有供应军需的干才,有出谋划策的参谋之才。马谡不是全才
,他是个参谋之才,一个了不起的参谋之才。他的特长是熟悉军事道道,能明察秋毫地分析军事形势,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提供行之有效的对策。诸葛亮南征
孟获,他提出了攻心为上的战略思想。在三擒孟获时,他和诸葛亮不约而同地拿
出“火攻”这一战术方案,事后也证明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战术方案。
马谡是个书生,缺乏实地战斗的磨练,缺乏具体军事经验的积累,他凭着聪明才智直升到诸葛亮的左右,又因多次的正确对策,弄得自己漂漂然,尽管他把
《孙子兵法》背得滚瓜烂熟,但根本不是独当一面的将才,硬充上去当了一面,
当得身败名裂。
街亭失落,马谡有错,错在无自知之明,盲目的自信,以为自己是全才,想通过一次实战来证明自己的天才。无自知之明的自信,是一种狂妄,狂妄的马谡
自请重任,把自己推到了绝路上。
街亭失落,马谡有错,诸葛亮更有错,他不知量才施用,不知马谡的真才实学到底在哪里,长期的英雄所见略同,使诸葛亮对马谡产生了极大的好感,极大
的信任。诸葛亮有书生气,马谡也有书生气,共同的书生气,使两人都忽视了实际的问题。意气相投,形成了一个请战,一个准战的局面。
街亭失落,马谡死罪难免,诸葛亮其咎难逃。
才非所用,造成了马谡的军事败笔,人生败笔,也造成了诸葛亮的战役败笔
,政治败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