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chairson()
整理人: daiqisi(2001-03-21 15:04:48), 站内信件
|
2、 势如破竹的连锁发明
工业革命是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工厂生产代替手工工场生产为标志的。从1760年到1860年,是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在这个时期里,英国发明了大量的机器并成功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而且往往是一个发明又促进另一个发明,各个部门之间发生了连锁反应。正如马克思所说:产业革命的过程就是“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首先发生革命的是棉纺织部门,纺织工作机的发明、改进和推广应用,是工业革命的起点。一切的生产活动都是为了不断地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们各种需求,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那时候的英国人对棉布特别喜欢,而且,棉纺织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它不受封建行会和传统法规的约束,很容易采用新技术。加之棉纺织业原料充足,投资少,资金周转快,获利丰厚,刺激了很多人投身于这个行业。所以,在这行业首先发生革命就不足为奇了。开始的时候,纺织操作都是在木制的纺纱机和织布机上进行,效率低,质量差,不能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为人们提出了要改进技术的迫切要求。所以,有大批的有识之士投身到发明棉纺织机器上来。第一个发明是机械师约翰.凯伊,他在1733年发明了飞梭,改变了过去用手工穿梭的织布操作,工人只要用脚踏踏板,就可以使梭子把纬线和经线编织起来。这样,使织布的效率提高了一倍,而且布面的幅度也加宽了。这时候,新的问题也相继出现,织布效率提高了,纺线技术还相对落后,引起了纺纱严重缺货。发明纺纱机的要求迫在眉睫。1738年,约翰.惠特发明了滚轮式纺纱机,使纺纱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棉纱供不应求的矛盾依然存在,直到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以他女儿命名的“珍---妮纺纱机”,才解决了长期以来的纱荒。这种纺纱机带有16至18个锭子,只要一个人摇动就可以运转,纺纱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这种机器纺出来的棉纱虽然均匀,但不够结实,只能作纬线而不能作经线,这个矛盾又要求由新的发明来解决。1969年,阿克莱特发明了用水力代替人力来推动的纺纱机,纺出的纱质量坚韧,改变了从前棉纱只能作纬线而不能作经线的局面。因为水力纺纱机是一种庞大而又笨重的机器,只能安装在高大的建筑物里,价格也昂贵,一般人购买不起,1771年,阿克莱特在克郎福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厂,这标志着工业革命已经到来,这是划时代的伟大变革。阿克莱特的纺纱机纺出来的纱虽然结实,但不够均匀,这又使人们在漫漫的技术革新长途上继续探索。1779年,青年工人克隆普敦,综合了珍---妮纺纱机和阿克莱特的水力纺纱机的优点摒弃各自的不足,制成了效率更高,质量更好的纺纱机,起名叫“缪尔”,即骡机,意思是两种机器杂交而成。至此,纺纱技术最终走向了成熟,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同时,新的矛盾又相继出现。纺纱能力大大地提高了,织布能力又相对地落后。纺和织又出现了不平衡。1785年,卡特赖特在几个木匠、铁匠以及钟表匠的帮助下,发明了靠水力推动的自动织布机。解决了纺与织的矛盾问题。到了18世纪末,英国的纺织业基本上已用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
就这样,纺和织的矛盾交替出现,而且一次次地都利用技术的变革来得到解决,在这样的过程中,终于完成了纺织技术的全面革新。随着棉纺织业实现了机械化,一系列与纺织有关的工业部门也相应地采用了机器,而且,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推动了毛纺织业和麻纺织业的发展,至此,从纺织业开始的工业革命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资料:《工业文明》 易杰雄 主编,祖嘉合、梁雪影 著
---- 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
|